2个儿子一个悲观一个乐观,8年后我终于摸清了养娃的秘密

穆宁人生 2024-05-09 08:26:36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卧室,熹微的暖意唤醒了小豆芽。他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看表,生怕误点了上学时间。小豆芽不止一次在噩梦中惊醒过,梦见自己迟到被老师训斥、同学嘲笑。这种恐慌感一直缠绕着他,似乎永无止境。

妈妈推门而入,见小豆芽又是那副提心吊胆的样子,不禁轻叹一声。作为家中老大,小豆芽的性格向来如此——胆小怕事、悲观消极,从小就爱借故哭闹。弟弟小跳豆则完全相反,乐天随性,无忧无虑。虽然两人同在一个环境长大,但性格竟大相径庭。

妈妈常常困惑,到底是她的教育方式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小豆芽生来就具有这份敏感脆弱的基因?她也曾努力矫正小豆芽,可终归无法根治。直到有一天,一部外国的纪录片《性格的真相》让妈妈醒悟过来。

纪录片里,主持人迈克尔就是一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测试显示他的右脑区活跃度远高于左脑,对负面信息也格外敏感。人们将这种特质称为"高度敏感型人格",占人口的15-20%。他们生来对外界刺激便有着超乎寻常的觉察力,思维细腻入微,情绪体验也更为丰富汹涌。

这种先天的基因差异,注定了小豆芽与弟弟对世界的反应南辕北辙。小豆芽所具备的,正是高度敏感人格的典型特质。他比常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情绪波动,更容易被细微的负面信息所困扰,因而表现得愤世嫉俗、阴郁忧郁。

不过,高度敏感并非疾病,也并非命定的劣根性。事实上,很多艺术大师都具备这种特质,正是因为他们对情感细节的敏锐感知,才能在创作时精雕细琢,把作品雕刻得栩栩如生。

妈妈顿时释然,原来她儿子的敏感脆弱并非缺陷,不必将其根治,而是要正确引导,帮助小豆芽学会化解内心的恐慌,从而发挥出独特的优势所在。

幸运的是,尽管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但教育环境的影响依然至关重要。伦敦的一项双胞胎研究表明,即便出生时拥有完全相同的DNA,长大后他们的基因活性也会发生改变,受到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分化。

这就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科学的养育方式,我们完全可以重新赋予孩子们性格的"形状"。关键是要教会孩子们正确的"解释风格"——那些习惯性悲观的孩子往往将坏事归咎于永久的、普遍的、与自身有关的原因,而将好事视为暂时的、特殊的、与外物相关的结果。

反之,乐观积极的孩子会把坏事看作是短暂的、个别的、与自身无关的小插曲,把好事归功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因此,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纠正孩子们对事物的消极解释,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例如,当小豆芽哭着说"我考不好试,因为我太笨了",妈妈就会立即纠正:"不,你只是这一次没复习好而已,下次只要多努力一点就能考好了。"渐渐地,这种乐观解释风格就会在小豆芽心中生根发芽。

除了言传身教之外,妈妈也意识到更多孺子牛的关爱之力也是关键。研究发现,那些在童年获得母爱滋养的孩子,在遇到压力和伤害时,往往具有更强大的内心抗压能力,性格也更趋向积极乐观。

回想当初,妈妈对小豆芽的教育或许过于严厉,以为只有严格管教才能让孩子遵守纪律。如今她终于体会到,给予孩子更多拥抱与支持,赋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才是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根基所在。

从那以后,每天放学后妈妈都会耐心聆听小豆芽讲述一天的遭遇和感受,给予鼓励与支持。当他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时,妈妈会拥抱着他说:"没关系,每个人都会有失利的时候,你下次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好。"渐渐地,小豆芽内心的阴霾一点点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期许与渴望。

就这样,有了妈妈的爱与引导,小豆芽的性格发生了惊人的转变。从前的消极胆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乐观坚韧、积极向上的新面貌。他不再过分敏感于外界的评判,而是学会了自我肯定;不再对未来无谓恐慌,而是怀揣憧憬与期望。

有一天放学后,小豆芽拿出平板给妈妈留了一段语音:"妈妈,谢谢你一直这么爱我、理解我、包容我。我真的很幸运,有你这样的好妈妈⋯⋯"

听到这段语音,妈妈双眼湿润,心头一阵暖意涌上。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也是个敏感多疑的人,却因为缺乏关爱与理解而活得备受煎熬。如今,她终于为儿子找到了正确的引导方式,阻止了这个恶性循环。

是啊,坚韧不拔的种子终能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绽放出迷人的芳菲。阳光正普照在小豆芽身上,妈妈。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