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很多歌曲现在听起来依然美妙动听。比如《洪湖水浪打浪》《东方红》等这些革命歌曲,《霸王别姬》《小芳》等这些民间歌曲,至今依然朗朗上口,一般人都会哼上几句。相比如今的歌曲,生命一般不超过几个月的时间。
究其原因,是歌曲的内涵不够,而其深层次反映的却是时代的落寞、人性的浮躁、精神的凋零。
我们的传统文化灌输的是“之乎者也”,即使改成“的呢了吗”,仁义廉耻礼智信这些传统教义还是深深影响国人的言行。但是在某一个时刻改变了,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鳞次栉比,灯红酒绿场所比肩接幢,农村却慢慢只剩下回忆,剩下的老屋孤独的矗立在无人问津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坍塌,再也等不到回来看他的人了。
我们赖以回忆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进城成了大部分人的选择,回不去的农村,融不进的城市,挥不去的乡愁。我们的口号越来越多,比如“让农业有文化说头、景观看头、休闲玩头、农民有赚头”,而我们有时候发现,越是口号喊出来的就是我们越缺的东西。
我们的精神家园慢慢随着儿时的回忆一起褪色,我们身上饱含的农村基因和乡村情怀逐渐走向空白,而我们的物质生活貌似不愁吃不愁穿,相比过去不知道好过多少倍。但精神的空虚是明显的,一味认为外来文化的侵袭是不对的,我们无论任何事情,其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外因只是一种干扰的力量。
我们如今承平太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奢侈,当然,这不是否定所有人,还有很多学者依然坚守着国学的阵地,宣扬着民族文化的精神,传播着传统国学的精华,并为这个几千年发展的精神家园注入新鲜血液。
而浮躁的社会变得愈加抵触,在年轻人身上对国学的认知成为一种习惯性反驳的状态。代替的是充满陋病的飞黄腾达、急功近利,展现的是充满糟粕的及时行乐、无头苍蝇。
我们在得到中满足,又在失去中沉沦,或许这是当下一种写照。
我们在物质中追求,又在精神中失去,或许这是现在一个宿命。
我们在缺少精神寄托的人群中东南西北,我们在没有灵魂停放的肉体里上下左右。虽然我们读了有关苦难的辉煌,虽然我们经历了他人不知的无奈,在人来人往的岁月里有时为生活所折磨,为世事沧桑而情绪起伏,人生其实没有谁走的路一直霞光万丈,全履平地,我们总是磕磕绊绊,鸡鸣狗碎,而最终在精神家园的失去中也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家乡的老屋、曾经的老物件、依然记得的隔壁老头,所有都慢慢变成了回忆,我们乘坐着拖拉机,却被生活逼得跑到高铁的速度;我们追寻精神的光芒,却被生活逼得赚够一日三餐的满足。
有时候,我们穷极一生的追求在别人看来分文不值;有时候,我们付出一切的努力被现实打击的一无是处。
我们呐喊,我们呼唤。呐喊这个当下,走过精神家园的冬天;呼唤前方未来,回归精神家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