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南美洲交界的加勒比海上,有着今天要介绍的主角──海地。
说起海地这个国家,关键词却总是跟贫穷脱离不了关系。
其实海地这个国家曾经也非常富裕,更是南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海地的国名来自公元前2600多年时在此居住的原住民泰诺族,海地的意思是指高山遍布的土地。海地整体国土的特色是南北两块特别宽、连接的中间区域特别狭窄,首都太子港就位于这个中段的位置,有着控制戈纳夫海湾的优势,海地也曾因为这个优势而崛起。
被欧洲各国相继掠夺资源的海地海地有1千多万人口,太子港则是有着近百万居民的首都,其中9成以上属于非洲裔族群,这也与海地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这座岛屿原本属于印第安人,在15世纪哥伦布登陆之后迅速成为西班牙殖民势力范围,欧洲强国以征服者姿态计划性地屠杀当地原住民,再加上欧洲带来的瘟疫蔓延,原本估计有近40万的庞大泰诺族人也消失殆尽。
为了补充劳动力,西方殖民者于是从非洲运送奴隶至此,非洲黑人自然也成为今天这里的主要族群。
西班牙殖民者从统治海地的16世纪开始,就在临海区域建立多个城镇,但总是有个相同的模式:开发一块土地之后先掠夺资源,当资源耗尽、原住民消失、劳动力衰落之后,又抛弃这座城镇。半个世纪之后,整个岛屿沦为海盗窃据,或者欧洲国家隔三岔五过来挖掘资源的地方。这群欧洲人中又以法国移民最多,在17世纪的初期,就占据了岛屿西北边的区域,当时称为圣多明哥。
这里最初的殖民者明明是西班牙人,为什么后来法国得以正式入主?
这就要说到1688年在欧洲爆发的大同盟战争。这场战役是计划扩张势力的法国路易十四,与英国、西班牙、荷兰和神圣罗马帝国联盟阵营的大对决,没想到一打就是九年,在兵疲马困、可能拖垮经济与统治稳定性的危机考量下,欧洲各国透过谈判议和,也埋下日后法国波旁王朝入主西班牙的伏笔,也顺带入主了包含海地在内的西班牙海外殖民地。因此,今日海地和周边国家受到西班牙殖民的文化影响不同,无论官方语言或城市风貌,都是属于法国的特色。
法国正式殖民之后,当时有多个据点成为“候选首都”,最后考量防守难易度、传染病发生严重程度以及商业发展未来性的几大前提之下,在1770年选择太子港,取代原本没有海湾庇护、容易遭受攻击的首府海地角,在此扩大开发建设,成为殖民地首都。
走过历史灾难的首都太子港首都叫做太子港,表示这里曾经住过太子吗?
并不是这样的。
传闻中,太子港的地名由来是1706年一艘来自法国的轮船“太子号”,为了躲避暴风雨驶入港口,日后人们就以此船命名太子港。但翻阅文献记录我们可以发现,太子港的说法,早在这之前的30年就已经出现,因此确切出处并不可考。法国殖民者也曾经将此地改名为“共和港”,用以纪念法国大革命,但海地独立运动领袖、后来称帝的非洲裔开国者雅克一世时又再度改回太子港。这位毁誉参半的皇帝日后受到反对势力暗杀,也是在太子港走完他的人生旅程。
太子港成为首都的18世纪后期,海地兴起独立运动。1804年,瘟疫在殖民者之间爆发,非洲裔为主的革命军占领太子港,法国无力管辖,海地因此正式宣告独立,成为拉丁美洲的独立滥觞。但后续200多年,海地政治都处于变动频繁的局面,光是人祸,就包括独立初期的黑白人种的暴力冲突、曾短暂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法国向独立运动期间的损失求偿、欧美国家因为利益孤立海地的国际地位、与邻国多米尼加的军事冲突、20世纪初期受到美国占领,还有长期处于当权者上台又被推翻,贪污舞弊的地狱轮回模式。
国家动荡已经难以有稳定发展,加上海地多山的地形使得耕地不足、粮食缺乏,基础民生设施低落,虽以加勒比海美景发展观光业,却又因为艾滋病盛行导致产业退缩,教育程度低下,文盲率高达4成,一年人均收入仅800美元,也就是5600人民币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地国内的消费自然无法提升。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在2010年太子港一带更发生了强烈地震,更重创这个原本已经体质虚弱的城市。
结语:贫穷总是与海地连接最多的话题。然而,首都太子港有着绝美的海岸风光,古迹与博物馆林立的艺术环境,融合法国风格与在地特色,以及独有精巧的姜饼屋建筑群。当地工业发达,是向全球提供大量日用品输出的城市,包括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的棒球用具。人们在这座见证历史灾难的城市里,依旧努力寻找着重生之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