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大国外交”下的留学生,论和平对文化输出的重要性

喜欢龙猫的呆呆 2020-04-03 10:16:53
现代,如果谈起留学,大家一般都会想起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并且大家还一副心神向往的模样。可是大家都已经忘记了,在数百年前的东方,我们的中国明朝时期,是一副多么宏伟的万服来朝景象。中国古代,一直处于领先世界的地位,无论是科技、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就是庞然巨物一样的存在,在汉、唐之间多次出使西域,让西域的各国知道了有这么一个繁荣的国度存在,因此,西域各国都开始积极地与中国进行交往,来中国学习,这也奠定了古中国东亚中心的国际地位,这还不是巅峰……

到了明朝以后,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皇帝朱元璋又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那么怎么才能显示出自己励精图治的努力,让明朝国力昌盛呢?答案是,“大国外交”“朝贡贸易”,通过非武力征服,保持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让东南亚等小国入朝朝贡,甚至明朝略微吃亏,在朝贡上赏赐那些小国超出他们上贡物品的钱或物,只是为了宣传明朝的美誉。

在一片祥和的朝贡体系中,各小国也就慢慢发现,明朝似乎不只是有钱,在政治制度,文化领域简直超出本国多个层次,于是,各国开始真心实意尊崇明朝,派遣留学生来明朝学习先进的知识,而明朝也在文化输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传播了中华的优秀文化,对整个亚洲地区乃至今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一 留学生来华

明朝作为整个亚洲最受欢迎的留学基地,除了最重要的和平外交之外,就是明朝的制度优势。在古代,整个亚洲的治理模式几乎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是复刻了中国的封建模式,各国派遣留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明朝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来治理国家。.

1.学习儒家文化

在唐宋时期,亚洲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派遣一些留学生进入我国来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治国政策。但是,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压抑的空前的,因此,留学生在此中断。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彰显国力昌盛,促使了留学生热潮的到来。

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所要学习的,首先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早在唐宋后,中国的教育理念已经在整个亚洲掀起了巨浪,朱熹的显学在日本具有主导地位,程浩程颖受到了朝鲜的密切关注。这也就导致了亚洲各国“感慕华风”。甚至,儒家文化已经进入了各国的千家万户之中,《真腊风土记》记载柬埔寨人吧儒生称为“班洁”,《岛夷志略》中记载交趾“凡民间俊秀字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这是典型的宋朝做法。在朝鲜,当地汉模仿宋朝时期的书院,对百姓进行教化。洪武三年,日本王良怀曰“吾国虽处扶桑东,未尝不幕中国”,以小见大,这几乎是当时亚洲的所有国家的共识。“不惟知君臣父子之伦”,“仰慕中华名声文物之盛”的高丽,派遣了大量的官员和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这就输出了大量的儒家文化

2.为了发展方向

除了学习先进的儒家文化,来华学习还为了早就在国内形成的社会各方面体制的继续发展方向。

国子监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接纳了高丽、百济、新罗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后,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都带回了自己国内,当然,还带回去了中国对政治、文化方面的构想。这些先进的东西进入各国后自然被效仿,新罗留学生回国后带回去了汉字,创造出了新罗文字。

日本留学生回国后对汉字草写进行了一番改变,变成了平假名,这就给了亚洲各国一种想要培养人才就要去中国留学的观念。但是,经历元朝的数百年统治后,亚洲各国与中国文化间交流也中断了,知道明朝建立,又开始对外友好交往,亚洲各国才重新看到了让本国更进一步的机会,所以大力派遣留学生入华。这输出了中国的政治理念构想。

3.参加科举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显示中国风度,谴使臣前往亚洲各国“颁科举诏”,邀请各国派遣学生前往来到中国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由于文化程度问题,外国只参加京城会试不参加中国的乡试,这些国家遵旨执行,说明了当时的亚洲国家在心理上、行动上已经接受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外国考生除了直接参加京考外,他们还不受人数的限制。在中国各省,每年京考人数都是有严格限制的,为了体现中国的大国风范,朱元璋规定,对亚洲各国不限制人数。更吸引外国的是,在京考中考取好成绩的人,就能够获得中国的官职,即使不在中国做官,回到本国也会被当做顶尖人才,受到君主重用。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亚洲各国都十分的重视和乐意派遣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中国文化,这也促使了中华文化在继唐宋以后的一个新的输出巅峰,留学生的不断到来,除了中华文化本身的优势、各国的认可,最关键的还是明朝所采取的“大国政策”,也正是这种和平外交手段,促使亚洲都能够见识到“温柔”的强国—明朝国内的繁荣昌盛,这也就让亚洲各国产生了慕华的思想。这才是中华文化能够输出的真正原因,接下来就是剖析明朝的对外政策,从中就能看出友好和平对文化输出的重要性。

二 对外政策是关键

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深知蒙古人武力征服东南亚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为了稳定东南亚地区的稳定,朱元璋否定了武力压制的做法,效法唐宋时期的“德”治外交政策,因此对于东南亚的国家,朱元璋普遍实行怀柔政策,在政治外交上非攻、招徕,经济上“厚往薄来”。

1.不兴武力

朱元璋借鉴了元朝武力拓张的失败,对蛮夷采取包容的态度。有将领上书要求“蛮夷之人,性习頑狂,散则为民,聚则为盗,难以文治,当临之兵,彼始畏服”,要求朝廷出兵攻打蛮夷,朱元璋拒绝解释道“蛮夷之人,性习虽殊,然其好生恶死之心未尝不同。若辅之以安静,待之以诚意,谕之以道理,彼岂有不从化者哉”,这一解释完美的诠释了朱元璋的“德”政思维。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接触安南国王,过了一年派遣使者去到占城、爪哇等东南亚国家;在之后还频繁的与西洋国家接触,目的无非就是“定华夏,主中国”,宣扬中国的强盛并且希望东南亚诸国能够像明朝称臣,来华朝贡。东南亚诸国一看太祖如此有诚意,并且保持着和平交往的态度,一下子纷纷率表来朝,进贡物品。

朱元璋大喜,再次下诏“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随后又通过《祖训录》的方式告诫子孙不能自作主张兴武事,不能凭着中国强盛的实力就去欺负别国,这也就增加了明朝治番的和平包容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性质,你说这怎么能不让东南亚诸国对明朝心生崇拜。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为了保持这个和平性的政策,甚至对东南亚诸国有些包容过度了。洪武晚期,安南入侵并占据了明朝的思明府,明朝的人要求“乞令安南以前五县还臣旧封,仍以铜柱为界,庶使疆域复正,岁赋不虚。”,明朝已经一副既往不咎的样子,但是安南“夫荀侵占,岂难退还?此五县者,乃下国世世相传所守之地,惟知固守,何敢以先世所守之地付之思明”,朝廷大臣的之后人人都以为战事不可避免,但是,朱元璋回了个轻描淡写的“姑待之”,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和平的理念,这也让别国心生感激对明朝别样的尊敬。

朱元璋为了这种和平的局面不可谓是不下苦工,在面对东南亚诸国的不臣的行为时采用警告和却贡这两种温和的方式去威慑东南亚诸国,这与历史上记载的太祖形象颇为不符,但是这种做法确实为明朝带来了声誉上极大的提升,东南亚诸国在这种“和平演变”的政策下很快就向明朝“屈服”了,开始向往崇拜明朝,这也为东南亚诸国学习中华优秀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2.经济优待

太祖除了在政治上十分的宽容对待诸国,还在经济上给予了极大的优厚,这就是明朝时期让人津津乐道的“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以“厚往薄来”为宗旨,对朝贡国进贡的东西并不在意,在意的是朝贡国的臣服姿态,因此只要是给明朝面子,前来朝贡的国家一律以超出所上供之物的方式回馈给诸国,“其朝贡无论疏数,厚往薄来可也。”这就体现了太祖“礼轻情意重”的思考方式,也正是这种观念的执行下,明朝派遣的使者都会带着大量的物品前去赏赐给诸国的国王和王妃,甚至对于前来朝贡的使者团都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这也致使了诸国的使者极其愿意来明朝进行上供,回到本国后对国王和众人赞叹明朝的强盛和兼容并包的优点,于是,各国都对明朝抱着向往的姿态,自然会频繁的派遣官员和学生到明朝增长见识。

3.平等礼仪

明朝虽然实力远超诸国,但是在朱元璋的引导下,并没有对东南亚诸国有任何不平等的歧视,特别是在接见东南亚诸国的时候尽显平等和平的大国风范,这也是东南亚诸国对明朝心悦诚服的原因。

朱元璋对于藩王来贡是十分的重视的一是在藩王的接待礼仪,从驿官一直到礼部都不得一点疏忽,要派遣礼部中具有身份地位的人前去接见小红分体线明朝的礼数,二是在朝贡场所布置的方面,要求不能贬低了藩王的身份,要体现藩王的尊严,三是藩王朝见君主的礼仪,免除跪拜体现平等之礼,四是朝见的过程,皇帝的出现,藩王和随从拜见的音乐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不仅如此,太祖还规定近的国家一年可以前来进贡一次,远的国家可以三年或者多年,不必经常进贡。这样的规定充分的考虑了藩国的距离问题,设身处地为了东南亚国家思考,体现了明朝广袤的胸襟。

三 继承与发扬

成祖即位后,立马继承了朱元璋的意志,向东南亚的国家发出友好的信号,派遣使臣前往东南亚各国招揽,并且是频繁派遣,然后使用大量的温和手段如赠送礼物,封赏诸国放宽朝贡的限制等“怀柔”方式积极修复朱元璋在后期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矛盾。

除了友好交往,成祖尽显包容态度。成祖初,爪哇王朝内部发生严重的战乱,内部分裂为东西两王,再一次双方的争斗中,朝廷使者与爪哇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被西王误杀七百多人,西王知大事不妙立刻放低姿态谴使悔过,成祖依旧秉承太祖的胸襟“方将兴兵致讨,而谴亚烈加恩等诣阙请罪,朕以尔能悔过,姑止兵不进”,只是提出让西王赔偿黄金六万两。可是,西王在第二年朝贡的时候只上供了一万两,成祖又没有生气,以宽容的姿态向东南亚诸国展示了大国风范。

明朝的这种对外政策,这种和平平等的“朝贡贸易”完完全全的体现了明朝作为当时超级大国的风姿,这也促使东南亚诸国甚至整个亚洲都覆盖在明朝营造的一种包容开放的气氛之中,在这样的一种外交环境下,东南亚诸国很难不对明朝抱着一种感激、羡慕、崇拜的心态,朱元璋所主张的德政策略也一如既往地被历代的统治者很好的贯彻了下去,“天朝上国”被亚洲诸国承认。

总结:

明朝时期的万服来朝,派遣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大力的传播了中华文化,提高了中华文化在亚洲的地位,儒家思想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的传播。但是,这一切的根源都要归功于朱元璋大力实施对外柔和、和平、平等的国家政策,这营造了良好的国际间交往的关系,让各东南亚国家了解、尊崇明朝才能让他们派遣大量的留学生来学习中华文化,如果是元朝那样的政治策略,请问谁还会来学习?

这给我们当今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当今中国想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输出文化影响力,以一种不让各国反感的方式去潜移默化的影响诸国,这就是需要营造良好、互利平等的国际大环境,因此友好和平才是文化输出的重中之重。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