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当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之际,一场更大的灾难正悄悄的袭来,这一年的3月4日,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一处军营内发生了流感,谁也没有想到,这小小的感冒后来竟发展成了一种席卷全球的恶性传染病,它引起的并发症以肺炎最多,按照我们今天的叫法它应该被称为肺炎疫情,而绝不是什么“大号感冒”。
1918年大流感应该被称为肺炎疫情
1918年大流感的最大特征是传染性极强,仅两年时间就导致了约5亿人感染,而当时世界上一共才17亿人口,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人类个体都被感染了,这其中就有近5000万人死亡,死亡率高达10%,而一般流感的致死率只有0.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阵亡人数还不足1000万。
天量患者使医疗系统不堪重负
感染率和病亡率之所以如此之高,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持续四年的大规模战争导致各交战国及其殖民地经济状况恶化,造成普遍的饥荒,大多数人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给了病毒可乘之机。
二是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原始,抗生素尚未发明,不仅没什么办法应对病毒引发的炎症,对细菌乘虚而入导致的并发症也无可奈何。
三是各参战国为了鼓舞士气,安抚人心,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封锁消息,极力淡化疫情,造成了大规模的感染。只有作为中立国的西班牙不受这个约束,对外如实公布感染人数。因此,各国把自己抗疫不力的责任都推到了西班牙身上,称这场流感为“西班牙流感”。
这场世纪瘟疫分为三波向人类袭来:
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患者只有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等普通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但该病的传染性却远远超过感冒,在美国在首个病例出现的短短数周内,仅在军营便有超过1000人发病,35人死亡,但在紧张的战时状态下,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美国士兵隐瞒病情赴欧参战,大流感开始迅速扩散。
但在没有过多人为干预的情况下,4个月后,“西班牙流感”似乎突然消声匿迹了,患者渐渐痊愈,新增感染人数也开始下降,这可能跟天气转热,病毒不太适应有关系,按今天的说法,似乎到了“拐点”。
但第二波疫情随即于1918年秋季爆发了,这次与上次不同,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它的攻击性更强、致死率更高,而且青壮年的死亡率特别高,这可能与他们的免疫能力更强,病毒与之战斗更激烈,引发了破坏力很强的“炎症风暴”有关。这一次的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这表明病毒攻击了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和重要脏器。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硬核防疫措施,限制公共场所开放,并执行严格的口罩令。很快,第二波流感又无故消失了,人类在病毒面前就像是被玩弄的猎物一样无助。
流感病毒
第三波发生于一年以后,即1919年和1920年的冬春之交,死亡率开始下降。从1920年春季起,这场大流感逐渐像非典一样神秘地消失了,至今原因不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因为所谓的“群体免疫”。
纵观这三波疫情,1918年大流感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流行性,可能夏季的紫外线和高温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一到温度下降它就出来肆虐。正因为如此,这场瘟疫对北极圈附近生活的爱斯基摩人以毁灭性打击,但那里极寒的环境却使完整的病毒样本留存下来成为可能。
当时的人们不可能知道病原体是什么,因为直到1933年,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才被分离出来,从此人们才知道1918年大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
作为始发地,这场大流感对美国的打击尤其沉重,仅仅在1918年10月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20万美国人病亡,平均每天死亡6600多人,整个疫情期间美国公布的死亡人数是67.5万,美国本土躲过了一战的破坏,却没有逃过大流感的浩劫。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场比欧洲14世纪黑死病更大的灾难却被遗忘,以致今天面对新冠疫情,同样的悲剧又在美国重新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