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古诗词9首: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民俗正能量 2024-10-08 20:12:44

2024年的重阳节是公元2024年10月11日,在《易经》里偶数是阴,奇数是阳,而九是数字中最大的一个数字,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寓意,这也是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为重阳节的来历。九九重阳节是汉族人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尊老爱幼的节日,关于这个节日,也有了很多作品。

说到九九重阳节,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王维的作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春节后离开家乡和父母亲人的游子,到这个时候是非常想念家乡的,人们就会登高望远,佩戴茱萸,来思念远方的亲人。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可以杀虫消毒、逐寒祛风。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这一年的重阳节诗人和朋友登高望远,举杯畅饮,第二天又被拉去登高饮酒,因为在古代,人们把九月初九日作为大重阳,而把九月初十作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节被称为“登高节”,古人认为这是一个由盛转衰的日子,由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会在阳气较盛的这一天登高避难。久而久之形成了登高的习俗。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设席款待即将离开的朋友,诗人感觉非常愁闷,因为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这一年的重阳节登上了玄武山,远望群山叠嶂,层林尽染,内心涌起深深的回归故土的热恋。如今身在别人的家乡饮下这菊花酒,看着天空中掠过的大雁,心中不免有一种不一样的悲伤。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宋·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题。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李清照婚后,丈夫名城曾离家远行,她以《醉花阴.·重阳》寄给赵明诚,抒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避乱漂泊,在一个 近重阳的时节,写了这首《行香子》,表达她对逝去丈夫的缅怀及悲凉的心情。前者写的是生离,后者写的是死别。故 后者悲苦过之。

《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这首小令既写“重阳”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采桑子·九日》

清·纳兰性德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词的上片由景起,写绝塞秋深,一片肃煞萧索景象,渲染了凄清冷寂的氛圈。过片点明佳节思亲之意、结句又承之以景,借雁南归而烘托、反衬出此刻的寂寥伤情的苦况。

《都门杂咏·论糕》

清·杨静亭

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面夹双层多枣粟,当筵题句傲刘郎。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为了庆祝粮食丰收,喜尝新粮。因为“高”与“糕”谐音,有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后来才有了重阳节登高吃糕的习俗。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九节”、“登高节”、“晒秋节”、“踏秋节”、“茱萸节”。或许是览物生情,历史上的重阳节诞生了无数家喻户晓的诗文,大都是借重阳习俗抒发情感。

3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