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17位学者发表观点文章
高糖食物是肥胖主因
本报记者 董超我们认识的胖子,常常是一副胡吃海塞、慵懒散漫、不修边幅的样子,而暴饮暴食被认为是体重飙升的决定性因素。但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完全颠覆了这一认识,研究指出,吃得过多不是肥胖的主要原因。相反,当前肥胖症流行主要归咎于现代饮食模式,其特点是过度食用高血糖负荷的食物。
高加工、能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
是增肥的“主谋”
暴饮暴食、身体活动不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肥胖的罪魁祸首。基于这种认识,美国农业部发布的《2020—2025年膳食指南》强调,减肥需要成年人减少从食物和饮料中获得的热量,并增加通过体育活动所消耗的热量。
这种体重管理方法是基于百年历史的“能量平衡模型”。该模型指出,体重增加是由于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所致。可是,尽管几十年来科学家们都在用“能量平衡”模型来解释肥胖的原因,劝告人们少吃多动,但肥胖和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却一直在稳步上升。
近日,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17位国际公认的科学家、临床研究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发表的《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肥胖流行病的生理学观点》的研究论文指出了“能量平衡”模型的根本缺陷。研究认为“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肥胖和体重增加,并用该模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即吃太多不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过度食用高血糖负荷的食物,特别是高加工、可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会引起激素反应,从根本上改变代谢,最终导致脂肪储存、体重增加和肥胖。
研究人员指出:当食用高度加工的碳水化合物时,身体会增加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这反过来又会给脂肪细胞发出信号,让它们储存更多热量,从而使提供给肌肉和其他代谢活跃组织的热量减少,导致大脑感知到身体没有获得足够的能量,又发出了饥饿信号。此外,代谢可能会在身体试图保存能量的过程中减慢。因此,即使人们已经获得了多余的脂肪,可能仍会感觉饿。
高碳水化合物含糖量高
易升高血糖致人发胖
研究人员认为,要控制肥胖的流行,不仅需要考虑吃了多少,还需要考虑吃的食物如何影响激素和代谢;而“能量平衡”模型断言所有能量对身体来说都是相似的,因此忽略了这一难题的关键部分。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它和蛋白质、脂肪并称为三大营养素。饮食中必须把这三种营养素搭配好,三者平衡才能使能量供给达到最好的状态。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文利曾介绍,
高糖碳水食物吸收迅速,会导致人体血糖急剧上升,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引起血糖快速下降,从而让人感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若摄入的糖太多,消耗不完就会转化为脂肪。长期高糖碳水饮食,会导致脂肪不断增加,人就变胖了。
高糖碳水食物有:精制米面糖,如精米、白面包、白糖、葡萄糖等;还有山药、板栗、大枣、蛋糕、饼干、威化、薯片、果脯等。但由于碳水化合物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包括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燃料消耗、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纤维的来源等,因此不推荐极低的膳食碳水化合物。合理食用碳水化合物才能保持健康。
此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PURE研究(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升糖指数饮食显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升糖指数反映了某种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升糖指数高的食物进入消化道后能够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而升高血糖,并激发胰岛素大量分泌,使血糖产生波动。研究中,近10年的随访期间,吃更多升糖指数的“劣质”食物者,死亡和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了25%。作者表示,吃东西不一定要密切查看食物是否有较低的升糖指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遵循饮食指南,吃质量较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水果、蔬菜、豆类和全谷物。
控制体重要限制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
增加全谷物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指出,目前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超重、肥胖会增加冠心病、2型糖尿病、绝经后妇女乳腺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风险。更重要的是,肥胖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超重和肥胖及其一系列相关的慢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对于个人来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限制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对于生产食品的企业来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其在促进健康饮食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减少加工食品中的脂肪、糖和盐含量;确保所有消费者均可以得到可承担得起的健康营养选择;限制营销高糖、高盐和高脂食品,尤其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营销活动。
另外,肥胖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建议,减重膳食构成的基本原则为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含复杂糖类(如谷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避免进食油炸食物,尽量采用蒸、煮、炖的烹调方法,避免加餐、饮用含糖饮料。另外,还建议患者控制食盐摄入(食盐摄入量每日<6克)、戒烟、限酒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肥胖说到底还是吃太多,有人水果减肥照样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