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饮茶方式大致经过了五个阶段:
生茶咀嚼法→原始粥茶法→饼茶煮茶法→研膏团茶点茶法→散茶泡茶法生茶咀嚼法。
茶最早是以生嚼的方式得以利用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即茶)而解之。”这里讲的神农以茶解毒,很可能就是对生的茶叶进行咀嚼服用的。在这一阶段,茶是作为解毒药物来应用的。
原始粥茶法
后来,人们开始用茶来煮羹,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煮菜汤。晋代郭璞为《尔雅》中的“惯,苦荼”作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这种茶羹,又称为茗粥。而唐代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记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由此可见,晋代到唐代期间,人们是习惯将茶煮成羹来吃的。
饼茶煮茶法
早期用来煮羹的茶,大都是未经加工的生茶叶,而人们在用茶过程中发现,茶叶还可以晒干或烘干之后收藏起来,从而存放很长时间。逐渐地,人们所食用的茶就转变为以加工茶为主,而食用方式依然主要是煮饮,冲泡方式也开始出现。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指出煮茶的方法:
1、炙茶。即烤茶。温度要高,“持以逼火”;茶饼要“屡其翻正”,否则会“炎凉不均”;茶以烤到呈“虾蟆背”状为度。烤好的茶饼趁热装入纸袋,以防香气
散失。
2、研茶。待茶饼冷却后研成细末。
3、煮茶。一沸后投入适量盐,并除去水面上结出的水膜;二沸后先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水中边搅动边投入茶饼末;三沸后加进二沸时舀出的水,使茶汤
暂时停止协睡,以“育其华”。
4、饮茶。茶煮好后,第一碗茶汤口味最好,称为“隽水”。第二,第三碗次之,到第四、第五碗之后,如果“非渴甚”,就不必喝了。饮旧要趁热连饮,一旦冷了,“精英随气而竭”,那就不好喝了。
膏团茶点茶法
进入宋代,人们虽然依旧饮用团茶饼,但饮茶方式有所改变:饮茶时,把饼茶碾成末,再入箩过筛,取茶入茶盏,将汤瓶中的沸水注入,不加任何调料。这便是点茶。
散茶泡茶法
陆羽《茶经·六之饮》中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意思是说,茶的形态有粗、散、末、饼等,通过砍、熬、烤、春等加工之后,贮藏在瓶街中,然后用热水米冲泡,这叫作“庵茶”。由此可知,在唐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冲泡的饮用方式,但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方式才成为主流。
到了明代,不做饼茶了,流行将散茶炒青,做成不发酵的绿茶。饮茶时,将茶叶放入壶戒杯盏中,冲入沸水即可。饮茶不但变得非常简单,而且保留了茶的真香实味;同时小壶啜饮,既可品茶玩壶,又避免了人多的喧闹,故得以沿用至今。
本文来源: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