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学生家长影响教育生态、捆住教师手脚的N个场景

蒲公英智库 2024-05-16 06:47:23

题图丨Midjourney

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配合老师,老师支持学生,一起并肩合力”。家校双方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然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线教师往往会遇见一些不懂教育规律却“胸有乾坤”的家长,他们做的一些事,说的一些话,不仅没有达到“家校合力”的效果,反而影响了教育生态,捆住了教师手脚。

新校长传媒调研了六十多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整理出了部分家长使用频率很高、极具“杀伤力”的十句话。

请不要换班主任,孩子们适应不了。

三年级一位资深班主任要转到一年级带班,这位班主任很受欢迎,于是一些家长互相沟通后给校长打电话,跑到办公室施压,不让换老师。“师生朝夕相处感情融洽,换了以后孩子们怎么办?”

我们成年人总试图给孩子制造一个稳定的世界,稳定的同伴关系,稳定的师生关系,稳定的家庭关系......甚至不愿意孩子每天走路上学,因为路途可能出现“不稳定”。然而,孩子长大以后终究要离开家门、离开校门,拥抱社会,身边的人际关系会数十年恒定不变吗?

当然,也有少数家长是赞同换班主任的:“多换几个班主任,反而是件好事,让孩子早一点体验不同班主任的风格,体验人性的复杂多元,积极拥抱变化,才是对未来人生有价值的预演。小时候不让他体验,更待何时?”

这个学生太调皮了,影响了整个班级,能不能转到其他班?

班里有一两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咋咋呼呼大大咧咧,很调皮,偶尔还可能影响课堂秩序。对于这样的孩子,有的家长会想尽一切办法要求转走。

其实,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从另一个角度看,何尝不是孩子们的一次成长契机?进入社会,每个人都不得不去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种更为“调皮”更为“难搞”的“臭脾气”人。转班,转学,转到一个看不见的“别处”,问题也不会消除。

所谓人人平等,就是那些特别的孩子也应该有被引导和教育的机会。教育好他,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不能交给想象中的“他人”和“远方”。

隔壁学校的教学进度很快,我们是不是落后了?

一些热心家长总喜欢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进行指导。比如,“隔壁学校的教学进度很快,我们是不是落后了?”“老师,我们家孩子喜欢自己安安静静地学,不喜欢合作学习。”

有的会私信批评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合适,要求修正;有的又认为教学进度太快了,希望老师查漏补缺、缓缓推进;有的要求老师转变教学风格,努力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从量变到质变,这些“热心建议”,一来容易消磨教师的专业勇气,进而在一些可能遭到家长反对的创新领域怯然止步,也让孩子错过获得更好教育的机会;二来可能导致教师无所适从,因为家长们的这些建议,最终集合起来可能是一个“怪胎”,一个巨大的矛盾体。

能不能多布置点作业?孩子放学回来无所事事。

有家长发私信说:”老师,能不能多布置一点作业?孩子一天无所事事。“每次收到这类信息,老师们都是引用国家政策:国家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给孩子探索空间......

但是部分家长不甘心,私下布置作业,那种主动给孩子说“今天的作业咱不做了,出去玩”的家长则少之又少。大量额外的学习计划、课外补习,不仅打乱了学校的课程节奏,也可能造成孩子厌学。

严重的后果是,超负荷的作业把孩子弄成神经衰弱,抑郁,近视,弓腰驼背......得不偿失。真正好的做法是,给孩子留一点闲暇,去跟人打交道以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去山川河流中遨游以释放负面情绪;去发现个人兴趣爱好,找到人生的意义感;去博物以明志,追寻终身可依托的志业。

天天参加这种活动,孩子的成绩会不会跟不上?

一位年轻女教师尝试做班级转型,但是某个家长认为她不务正业,搞些花样,荒废了孩子学业,影响了考试成绩,于是告到教育局,教育局要求学校写说明。随后,班级创新只能草草收场。

又比如,学校想搞综合实践课程,探究课程,但部分家长认为是浪费时间,不配合,不参与。“老师,孩子天天搞这些东西,会不会影响成绩?”

这种情况还很普遍,有的学校搞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走班制,都遭到了抵制。在有的家长心目中,搞分层教学就是分快慢班,凭什么我的孩子要分到慢班呢?但是大家不愿承认的是,培养孩子要从教育规律、人的差异性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的。很多学校和老师是愿意推进变革的,但每次就差那么一点点,就是实施不下去。

老师,为什么要布置那么多手工作业呢?

一位家长打电话说:“老师,以后能不能少布置一点手工作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做了,很多材料要网上买,买回来还要查阅资料,花很长时间来设计。熊孩子就在旁边折腾,啥也做不了。”

家长诉苦,老师也只能苦笑。其实,这类手工作业从来就没说让家长一手操办,对品质也不做任何要求,重在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但部分家长往往会说:总不能拿着一个“四不像”去学校吧?每个家长都这么想,于是一个简单的手工变成了”军备竞赛“,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争奇斗艳,但基本都跟孩子无关。

还有个情况是,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做,导致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弱,不会做家务不会收纳整理......一旦养成好逸不劳的习惯,以后遇到事情就会习惯性推给别人,“习得性无助”,自主能力变得很差。

孩子又磕碰受伤了,这次必须给我一个说法。

孩子身上有个磕磕碰碰,家长无疑是最焦虑的,也容易放大焦虑。而这种过度紧张,也越来越成为学校的负担。

现在,部分家长一遇到孩子之间的小摩擦,或者打闹嬉戏中受一点小伤,就反应过激,上升到“校园霸凌”,一定要学校给个说法,导致学校花很多精力来反复调解。其实,“嬉戏玩闹”和“校园霸凌”国家法律是有明确界定的。遇到这类问题,家长如果能平复情绪,综合判断,好好沟通,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

此外,学校有些课程需要学生跟社会接触,去游历自然,去做田野调查等。但在组织过程当中遇到一点小差池,就会触碰到家长的敏感神经。为了减少不必要麻烦,很多学校干脆放弃了这类综合课程,课间十分钟也要求孩子呆在教室,不能奔跑不能嬉戏打闹,发展到后面,甚至一些正常的体育运动也不敢开展了。

在家里都没事,怎么一上学就这样呢......

经常有一种情况,部分孩子的一些潜在问题,在家里一点迹象都没有或者不明显,或者被宠溺的家长忽略了。一到学校,在一群孩子的交流碰撞中,这些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以至于让家长产生一种错觉:在家里还好好的,怎么一到学校就变这样了?

的确,孩子们参与集体生活后,很多问题是最容易暴露的。但是有的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如躁狂、多动、感统失调等,也不清楚孩子的现状。当老师建议家长找权威机构诊断治疗时,也不愿面对现实,坚信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有时候还会隐瞒一些情况,导致教师工作的被动。

其实,健康成长的孩子都是相互信任的家校关系共同培养起来的。家长不讳疾忌医,坦然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才是孩子走向健康成长的第一步。

老师,麻烦您帮孩子......

“老师,麻烦您帮留意下食堂的饭菜呢,孩子不吃辣......”“老师,麻烦您注意下......”

像这种经常麻烦老师帮做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情况还比较多,因孩子迟到、在校就餐、天气变化、添衣减衫的事情都要老师帮忙解决,不仅增加了老师的额外工作,也消耗了老师宝贵的精力和耐心。把学校和教师当成“全职保姆”,只会让老师陷入两难,身心俱疲。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家长与老师见面交流时,信誓旦旦,如何辅导孩子也说得头头是道,但一回到家便放飞自我,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作业情况、复习补差等一律不管,不愿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也导致了教师的压力很大。

我要投诉你们......

“从教以来,遇见很多让人温暖的家长,当然也有被家长投诉的经历。从过去的委屈、伤心、不解、愤怒,到今天的春风化雨波澜不惊,内心早已有了钝感力”。一位老师说。这些年,明显感觉老师被投诉的情况更频繁了,只是有的投诉理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不免让老师寒心。

一位老师说,隔壁一所新学校采购了一批课桌椅,因为某些原因没能马上交付,就遭到了反复投诉;某个区域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求自费,部分家长觉得应该由国家负责,于是就投诉了;这几年的课后服务,本来是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但是没有选择的家长认为孩子“吃亏”了,于是投诉;还有的是集体“信访”,要求教育局恢复初中阶段晚自习,或者是毕业班的家长以“家长自愿、学生自愿”为由要求学校补课.....

一个投诉,让教师和学校陷入巨大的舆论压力,后者要反复自证清白,疲于应付,不仅影响了正常教学和教师的职业情感,也伤害了家校关系。

责编丨陶小玮

美编丨张天禹

执行主编丨安迪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