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折磨诗人,评海子诗歌《女孩子》

迎蕾格命 2024-04-18 07:00:16

格命草诗评

原文

女孩子

文/海子

她走来

断断续续走来

洁净的脚

沾满清凉的露水

她有些忧郁

望望用泥草筑起的房屋

望望父亲

她用双手分开黑发

一支野桃花斜插着默默无语

另一支送给了谁

却从来没人问起

春天是风

秋天是月亮

在我感觉到时

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

那里雨后的篱笆象一条蓝色的

小溪

赏析

如果说写诗是呓语的话,那海子写诗就是神奇的呓语。这首《女孩子》写得跳跃,写得也挺抽象朦胧,你所能感受到的就是人物的模糊,诗的模糊。正因为这模糊,才能感觉诗味的充足,读者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贴近诗的本意。另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所感的,不一定是他人所感,他人所感的,不一定是你所感,这样就形成了争议,而争议也体现出魅力。有句话这么说: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如此来看,海子肯定就是创造者了,是诗歌的创造者,因为,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争议不断。无论如何争议,不妨碍我们欣赏他的诗。下面,试评下这首《女孩子》,感受下诗人奇特的创作思维。

在不知道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只能根据诗歌文本进行分析了。先看第一节,诗人写女孩子走来,断断续续地走来,走得如此不连贯,不顺畅,说明是有心事的,有情绪的,又或者是不情愿的。一个走的行为,可以分解出如此之多的情境,只有诗歌才有这样的表现力,因为模糊,因为语义的缺失,有赖于读者去挖掘,这也是诗的特点之一,读者的参与也是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也说明了,直白不成诗。然后诗人写道:“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这说明她走来时,大概是清晨,这句或许就是反映她的经历,没有特别的所指。

接着看第二节,可以断定她是走到了家乡,回到了家。而眼前的泥草房屋和父亲,让她感到了忧郁,现实的困苦总是让人望而却步。她断断续续地走回来,充满了犹豫和踟躇,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也许有莫名的酸楚,而最让人痛苦的是无力去改变。简单的语言,联合来看,可以感受到女孩子的复杂心境和失意的情绪。接着,诗人描写女孩子分开黑发,很可能是以此来进行自我安抚,舒缓情绪,眼前的一切,让她感到了不适应。而头上的一枝野桃花默默无语,这种拟人的修辞,或许正反映的是女孩的心境。最后两句“另一支送给了谁/却从来没人问起”,诗人冷不丁来了这么两句,确实让人不好理解,这两句与诗有何关联呢?这种虚空造境的写法,给诗歌增添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地。

第三节,诗人突然将画面一转,诗人通过感受春天和秋天来感受女孩子的变幻莫测。春天是风,此时的她就像一阵风,去无影,行无踪。而秋天是月亮,暗示了女孩的沉默无语,不辞而别。诗人说“在我感觉到时/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诗人的后知后觉,错过了与女孩的相遇。这种隐晦的情感表达,让人感到了女孩的捉摸不定。诗歌从始至终,只有女孩的行为和情绪的流露,没有言语的表达,这仿佛让诗人更有兴趣去追随她。最后,诗人形容女孩去到的地方,“雨后的篱笆象一条蓝色的小溪”,表现出了几分浪漫、唯美的氛围,这与前面泥草筑起的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女孩子始终向往着童话般的生活,不愿面对现实,逃离现实,最终将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而诗人,或许就处于这种矛盾之中,难以解脱,只能靠着诗歌抚慰灵魂。

无论如何,这首诗读起来还是很有意味的,这种心境或许就是环境的产物,诗人和女孩子或许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想要寻求一丝慰藉。而人一旦脱离现实,看似美好,实则是难以维持美好的。理想和现实是矛盾的,如何化解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实事求是。您觉得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