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选自:菲利帕·佩里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全文大约1900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有些家长很喜欢用“转移注意力”这种方法,使孩子不去想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这是家长常用的招数,但通常无效,因为转移注意力只是一种把戏。长远来看,操纵孩子并不能帮孩子培养快乐的能力。
直视婴儿的眼睛,你只会看到他的真诚。我认为不管年龄多大的孩子,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转移注意力这种招数感觉并不真诚,而是一种操纵手段,那对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种侮辱。
转移注意力传达出什么信息?想象你摔倒了,膝盖严重擦伤。如果伴侣漠不关心或对你的疼痛、流血或尴尬不感兴趣,而是指着一只松鼠让你看,或是承诺你可以玩最爱的电玩,你有什么感受?
我并不是说转移注意力这招永远没有派上用场的适当时机,我只是觉得这不该成为一种操纵的策略。例如,孩子生病需要治疗,你告诉他,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打针上,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你给他播放的动画片上,那会让他感觉没那么痛。在这个例子中,你不是在欺骗孩子,他清楚地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你是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安抚他。
想想看,你的孩子可能以你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你。如果你想和孩子讨论成绩单,他却指着窗外说:“你看!那里有松鼠!”你应该也不喜欢他用那种方式来转移你的注意力。
图源:pexels
你也可以告诉幼儿园的老师和保姆,你更希望孩子的感受获得共情,而不是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另一个孩子紧紧抓住的玩具上移开,以避免他们发生冲突——那样做并不会帮孩子理解现状,也不会帮他们学习如何面对冲突。
如果孩子想要一个东西,你不想给他(例如你的车钥匙),他需要知道他不能拥有的原因,这不能靠暂时转移注意力来解决。孩子需要听到你说,你不喜欢他玩你的钥匙,而不是听你说:“哟!快看这个洋娃娃多好看。”你可以用类似这样的句子来帮他克服失落感:“你因为我不给你钥匙生气了,我知道你不开心。”只要你维持冷静,接纳孩子的情绪,他也会逐渐学习控制情绪。这样做可能不如转移注意力那么省时省事,但这些投入的时间可以帮孩子学会内化技能。
如果你不断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帮孩子抽离当下的感受或体验,你也在无意间导致他们难以专注。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的孩子伤害了自己,或感觉受到伤害,或愿望遭到否定,你让他从感受中抽离,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那他就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棘手的事情上。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最要命的缺点:那会阻碍你与孩子培养良好、开放、亲近的关系。
你之所以会想要以转移注意力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来淡化孩子的经历,还有一个原因:你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而不是孩子的眼睛来看当前的情境。
例如,你已经成年,你不能跟母亲一起去上班,那根本不是事。但是对两三岁的幼儿来说,他会觉得那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我们会因为自己造成孩子的痛苦而感到内疚,所以否认孩子的痛苦,让我们感觉比较安心。
图源:pexels
那么,如果你的伴侣出去上班,两三岁的孩子对此伤心欲绝,你该怎么办?如果你是那个上班的家长,你可以大大方方地愉快地离开。如果你很冷静、坚定、乐观,孩子会感到更安全。重点是不要偷偷溜出去,而是带着关心和暖意离开。
如果你对离家上班感到心慌意乱,你的表现就会变得太戏剧化,那对孩子毫无帮助。如果你忽视了孩子受到的伤害,你就无法成为他们的榜样。确认孩子的感受,给他一个拥抱,并以温和的方式说一些话,例如:“你不想让我去上班对不对?我傍晚就回来了。”
如果你是在家带孩子的家长或照顾者,你需要做的是,在孩子闹情绪时陪伴他。首先确认刚刚发生的事情,你可以说:“你不想让妈妈离开你去上班,你觉得很难过,对不对?”其实你仔细想想,你爱的人离开时,感到悲伤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傍晚就回来了。”不要谎报那个人回来的时间,那样做会导致孩子学到扭曲的时间观念,或下次再也不相信你说的话了。
陪在孩子身边,关注他,也关注你自己的不安。给予孩子关怀,但不要反应过度。保持冷静,不要放任孩子独自哭泣。不要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或刻意“压抑”他们的感受,或说他们的感觉不真实。
持续聆听,必要时拥抱孩子。过一段时间,孩子可能自己找到其他有趣的活动,你也可以建议他从事某项活动,但是他感到痛苦的当下,先不要急着让他转移注意力。
你可以想象,当你失去深爱的人,你觉得没有他活不下去时,这时有个人走过来,把你真切的感受推到一边,不尊重你的感受,让你别再想你爱的人,你会有什么感觉?一旦你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开始接受现状时,你会更乐于接纳别人建议的活动。那和你感到痛苦时,别人却要求你看小丑跳滑稽的舞蹈是截然不同的。
练习:先表达感受
想想你感到沮丧的时候,在你准备好以看电影或读书来转移注意力之前,你需要多少时间才能用言语表达那些感受,并试着去适应?虽然我们和孩子感到难过的事情不同,这不表示他们的感觉就不强烈或真实。
婴儿不会伪装,时时刻刻真情流露。随着时间推移,孩子可以学习观察自己的感受以掌控情绪,但他无法自动学习做到这点。他需要有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纳及包容他的所有感受。我们都迫切希望孩子幸福快乐,有时我们却会在他们生气或悲伤时推开他们。
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我们需要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也需要学习以大家接受的方法来表达所有的感受——对成年人来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