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很大一个弊端就是宦官乱政,阉宦势力猖獗,是明朝的一大特色。所以说在明朝留下好名声的太监并不多,郑和与冯保这两个太监是难得留下好名声的明朝宦官,这里值得一提是冯保,张居正能做上首辅应该是得力于冯保帮扶,进一步来说,张居正当首辅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冯保主内,而张居正主外。而随着张居正去世,冯保失势。万历新政戛然而止。
冯保的失势与张居正的去世关系不大,二人最多只能说是相互利用,连盟友都算不上,二人能够彼此信任。很关键一点就是因为知道对方无法取代自己,自己的地位对方“看不上”。但二人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意识到皇帝已经长大,没有尊重皇帝的“人格”。彼此都牢牢把控权力不放,这让年轻的皇帝无法接受。我们在这里单独说一下这位“抚育”万历皇帝长大的宫中巨宦冯保。
嘉靖和万历这祖孙两人,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个皇帝,自嘉靖15年到天启初年,长达80多年的这段时间内,阉宦不得典兵、镇边,三角关系简化成双边关系,在当时成了单纯的“内阁主政”。从嘉靖登基到万历中期,太监受到的压制最有效,宦官权势最衰微。而在此期间,明朝权力最大的巨阉就是冯保,他权力实际上不亚于之前的刘谨和后来的魏忠贤。而之所以没有留下阉货的名声,就是因为他的“好太监”。
冯保(生卒年不详),字永亭,冯保早在在嘉靖年间就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由于嘉靖不信任太监,所以嘉靖一朝,冯保很低调,隆庆登基之后,冯保任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成为事实上的“内相”,隆庆六年,冯保与张居正联手,驱逐当朝首辅高拱,得以担任司礼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二人联手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史称万历中兴。在张居正与冯保的关系中,冯保才是那个占主导地位的人。
冯保是万历小时候的“大伴”,一手陪伴万历长大,应该说,在万历的心里,他最亲近的人不是父亲隆庆,也不是李太后,而是这个“男人”,冯保可以说看着万历长大的,也可以说是万历最为信任的人,实际上冯保更是受到万历的生母李太后的亲信。所以在万历登基之后,冯保的地位迅速得到提升。作为宫中的老人,皇帝的大伴,万历对冯保有着很深的感情基础。
李太后是宫女出身(明朝的后妃出身都不高),有着小女人的刻薄,算计,市井,万历受李太后影响很大,她儿子万历能够成为皇帝是很偶然的事情,由于隆庆好色导致过早驾崩,使得李太后将所有的 希望都寄托在万历的身上,对万历要求极为严格,由于万历还没有成年,李太后的权力无疑是最大的,因为她是明万历的母亲,在皇帝不能亲政的情况下,李太后其实是代替皇帝掌管皇权。
但是,李太后本人没有办法直接对外朝大臣发号施令,她必须借助一个明朝已有的正式机构来对外朝传达自己的指令,而这个机构就是司礼监。执掌司礼监的就是冯保,李太后正式通过冯保来和内阁也就是张居正联系。这就是说,李太后更信任的是冯保而不是张居正。所以李太后和冯保才决定用张居正控制外朝。从张居正死后李太后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李太后就是把张居正当做“工具人”罢了,如果真的信任的话,但凡有一句话,张居正死后也不至于如此之惨。
冯保和张居正的败亡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皇帝已经长大,尤其是冯保他还向以前一样,将已经成年的万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报告给了李太后,这显然是年轻的万历无法接受的,在万历的登基的第八年,十八岁的万历皇帝由于精虫上脑把一个宫女给那啥了,这个事情在皇宫里真的不叫事,那宫女对此应该是求之不得,毕竟是皇帝的第一次。但对于冯保而言,此事却是一件大事,毕竟皇帝还没有大婚,毕竟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冯保将这件事告诉了万历皇帝他妈——李太后。
冯保的意思,大概是想李太后给皇帝提点一下,多加注意,冯保虽然不是“男人”。但道理还是明白的,意思就是好让皇帝知道属于自己的青春才刚刚开始,这事不着急。但冯保显然低估了李太后的态度。对于这个儿子,她十分看重,一心想把儿子打造当世明君,太祖皇帝第二,尤其是他的父亲一生声色犬马,要不然也不会留下她们孤儿寡母。因此在女色的问题上尤其敏感。听说了这件事,李太后抑制不住自己的满腔怒火顿时勃然大怒,当即让人去找当朝首辅张居正前来,让他替万历起草自责御札。
不光如此,她让人把万历皇帝叫到自己跟前来,让他跪在自己跟前,当着张居正、冯保的面狠狠骂了一顿,骂到气愤的时候对一脸委屈的万历皇帝说:“难道我非要让你作皇帝不成吗?”这显然就让万历丢脸了,让张居正和冯保都看到了自己最不堪的一面,男人都活一个面子,何况万历还是一个年轻的皇帝。
万历皇帝起先以为自己的老妈只是吓唬吓唬自己,也没当一回事,自己已经做了八年名正言顺的皇帝,总不能因为自己宫女那啥就要废了自己吧,基于这个认知,万历皇帝也没把自己老妈的话台当一回事,该吃的吃,该喝该喝,该睡觉的时候,一点都不耽搁。
但很快,李太后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万历皇帝,她说话从来不开玩笑,她是玩真的,李太后让冯保给万历讲解《霍光传》也就霍光效法殷商伊尹,行废立天子之事,意思就是要把万历皇帝给废,重新立潞王为帝。这下,万历皇帝知道老妈是玩真格的。此时的他虽然已经成年,但还是没有亲政,在老妈和张居正的面前,他不过是一个空有皇帝名声,却没有任何权势的空架子而已。太后和首辅要废除他并非不可能。
明白了这一点,万历皇帝第一时间找到了老妈,跪在地上一个劲的哭,一哭就是一整天,并且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听话,杜绝一切不良嗜好。做一个好皇帝,李太后见儿子认作态度诚恳,这才原谅了十八岁的万历,但要求万历下罪己诏,送到内阁给张居正过目,并昭告天下,彻底让万历皇帝从中吸取教训。实际上,李太后真的是在吓唬万历,给张居正天大一个胆子,他也不敢学霍光,但这是万历皇帝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危机,在一片屈辱的气氛中,顺利渡过了。
但这次屈辱却在万历皇帝心里挥之不去,那股恨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走变得越来越淡,相反的是,恨意宛如滔滔江水,在时间的推波助澜之下,变得恨意滔天。但现在他只能忍。但他今日忍的越久,他日报复起来就会越狠,他自然不能对亲妈怎样,但会把一切怒火都撒向张居正和冯保。而冯保与万历八年的感情,就在这一刻,彻底画上了句号。
这一切,冯保一无所知,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件错事。张居正也没有意识事情的危机,在二人看来,这是做了一件好事,让皇帝从不良嗜好中吸取教训,从此走上明君的康庄大道。再说一切都是太后主导,与二人无关。这只能说,冯保太过天真了,没有意识到一个帝王面子有多重要。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内阁首辅,上柱国,正一品太师兼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病逝卒,年五十八,谥文忠。这个人的离去,宛如一座积压在头顶上的大山,彻底在万历皇帝面前消失了。积压在内心深处的那颗仇恨的种子,急速地膨胀起来。万历开始了他的报复,六月份张居正去世,十二月份万历皇帝就抄了张居正在家。
对于冯保,万历皇帝更是恨之入骨,此时他才还知道,这个从小陪自己玩耍,陪自己读书,身为皇帝他从来不含冯保的名字,而是亲热的喊大伴的太监,居然是潜伏在自己身边的一个“间谍”,自己一举一动,但凡有啥风吹草动,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自己老妈,如果不是他给老妈告状,他哪能差一点被废。
此时万历大婚,开始亲政,李太后在退归后宫享清福去了。至于张居正和冯保的事情,李太后是不会过问的、而失去和张居正的冯保柱,已经是强弩之末,孤掌难鸣了。而一向聪明的冯保,却没能第一时间看清楚状况。依旧以“内相”自居,对内阁指手画脚。在这种情况下,冯保的行为无疑于自寻死路。万历在思考如何拿下冯保。
此时原先的内侍张鲸、张诚给万历出了一个最稳妥的方案,以最快的速度让冯保罢职,令其“闲”居在南京。万历采纳了这建议,随后立即颁旨:"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显戮。念系竽考付托,效劳日久,故从宽着降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并命锦衣都督刘守有,率兵抄没冯保的家产,抄山金银一百余万两,珍玩异宝无数。其中就是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至此,冯保彻底被罢黜。而后谪居南京,无权无势,威风扫地。很快就“谪死于南留都,对比之下,比张居正还要好一些。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