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份看到一则苓桂术甘颗粒获批上市的报道。苓桂术甘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名方,应用范围极广。所以对其中成药的上市并不感到意外。
不过报道中透露出的两点信息还是值得关注:
1、苓桂术甘颗粒为首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通过技术审评。
2、康缘药业对苓桂术甘颗粒项目累计研发投入约922万元。
第一点信息表明中成药的发展是多么的滞后,如此名方等到如今才被允许做成中成药,而且还只是第一个,之后尚有很多名方还在等待被申请,以及漫长的被批准。
茯苓
第二点信息讲的是厂家投入的成本,虽然相比于西药动辄几亿的研发费用,900多万显得寒酸的可怜。但我觉还是太多了,而且经书记载很明确,医案数不胜数,根本用不到所谓的研发。
可以想见,苓桂术甘颗粒一旦上市,价格肯定会非常高昂,一则因为企业会急于收回成本,再则独家生产,企业有更多的自主定价权。
另外,还有一点担心,苓桂术甘汤虽然应用广泛,但对医生的要求会很高。经方的特点就是药简力专,辩证稍有偏差,服用起来可能就会毫无效果。
所以,苓桂术甘颗粒即便上市,但能否做到对症应用,避免误用和滥用,还是持有很大疑问的。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市场没能迅速打开,企业无力或无利继续运作,并且又是独家生产,如此好药也难免会被束之高阁。
这类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已有中成药生产的五苓散、温胆丸,现在市场上就已经难觅踪迹了。其关键原因就在于经方的应用要求很高,这对于普遍推广有很大影响,如果销量有限,企业无利可图,便只能暂停销售了。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价格。
价格对商品的流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今天就盘点十种生产成本不高,但定价过高,进而影响广泛使用的中成药。
1、安神温胆丸。
温胆汤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对失眠、肠胃疾病、肺部疾病有很多的应用机会。安神温胆丸是唯一一种温胆汤加减的中成药,而且是独家生产。十多年前曾销售过安神温胆丸,价格也不贵,但现在安神温胆丸处于断货状态,不知是什么原因。如果再次面世,估计价格不会令人惊喜。
竹茹
2、葛根汤颗粒。
葛根汤源自《伤寒论》,对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多应用机会,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新冠甲流,葛根汤都被普遍应用。葛根汤颗粒也是独家生产,随着疫情的发展价格也飞涨,而且货源奇缺。
3、三拗片。
三拗片源自《伤寒论》中的三拗汤,具有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其只有麻黄、杏仁、甘草三味非常低廉的中药,但价格却超过30元。三拗片应用人群非常广泛,但价格就有些昂贵了,其关键原因应该也是为独家产品。
杏仁
4、大柴胡颗粒。
小柴胡颗粒众所周知,大柴胡颗粒却知者甚少。小柴胡颗粒应用范围极广,而大柴胡颗粒的应用范围比小柴胡只多不少。小柴胡颗粒的价格可谓极为低廉,而大柴胡颗粒的价格却在90左右(进货价,而不是售价),二者成分差别不大,大柴胡颗粒的价格就显得格外突兀。原因无他,独家生产。
5、枳术颗粒(曲麦枳术丸)
枳术颗粒和曲麦枳术丸谁的价格应该更高呢?
按理说应该是曲麦枳术丸,但实际上确实枳术颗粒远高于曲麦枳术丸。
这也反映出中成药定价的某些不合理性。
枳术丸源自《金匮要略》,具有健脾理气化湿的作用,而在枳术丸基础上加味而成的曲麦枳术丸,对于食后胀满,消化不良等症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比健胃消食片之流要高出几个档次。
枳实
不过现在曲麦枳术丸也面临着断货的状态,尚不知原因何在。
6、桂黄清热颗粒。
桂黄清热颗粒是大青龙汤的原方药,在疫情期间进行过广泛应用,效果极佳。但桂黄清热颗粒不但价格水涨船高,于今更是一药难求,处于断货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为独家产品。
7、消栓肠溶胶囊。
消栓肠溶胶囊是补阳还五汤的原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的中成药很多,比如脑心通胶囊、龙生蛭胶囊、复方地龙胶囊等,但消栓肠溶胶囊的相对价格最高,不过他的效果却未有明显优势。无他,独家品种,名字起得好,医药公关工作做得更好。
8、养心定悸(颗粒)胶囊。
养心定悸(颗粒)胶囊是炙甘草汤的原方药,是养阴补虚的伤寒名方,颗粒剂12g*4袋规格的价格超过170元,价格高的有点可笑。胶囊剂的价格低得多,但也担得起一个贵字。
虽然此方中有阿胶、当归、吴茱萸、半夏等较为名贵的药材,但目前的售价还是觉得有些离谱。
阿胶
9、四妙丸。
去年四妙丸的价格涨了很多,还出现了很长时间的断货,近期才逐步恢复供应,价格也逐渐回落。
四妙丸的价格大涨和断货,应该与徐文兵讲课提及有关,当然,更应该与其属于独家产品有关。
10、都梁丸
都梁丸是同仁堂的独家品种,只含有川芎、白芷两味药,这两味药并不贵重,也无特殊工艺,但9g*10丸却卖到了70元以上。
我对同仁堂非常尊重,对同仁堂产品也格外青睐,虽然能理解并接受同仁堂的产品要更贵一些,但还是感觉都梁丸的定价有些出格了。
白芷
对此有几点感悟:
一、以上这几种中成药都是源自经典名方,不应该只批准独家生产,并任其获取高利。
二、这几种中成药应用广泛,特别有些品种对目前的疫情大有用处,应该运行并支持更多企业参与生产,并能有效控制价格。
三、中医药宝库还有很多尚未被开发和利用,虽然中药企业众多,但或者重复品种过多,或者如上述十种药物之作茧自缚,诸多不合理,又如此浪费,谁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