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注定人走茶凉,和中国斗了4年后,两个“抗华同盟”保不住了

小白来说财事 2024-11-04 16:48:31

“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美日韩同盟和"四方安全对话"近期频频传出不和谐音,这两个由美国主导的地区联盟似乎正走向解体。一个月内,日本首相换了两次,韩国总统面临弹劾,印度则开始转向与中国和解。这一系列戏剧性变化,让拜登政府苦心经营的地区战略出现了动摇。

日本政坛可以说是一地鸡毛。岸田文雄下台后,石破茂意外当选首相,但好景不长。在最新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遭遇重创,仅获191个议席。即便与公明党联手,也未能过半。野田佳彦已经开始觊觎首相宝座,下个月就要进行首相指名选举。石破茂很可能创下二战以来任期最短的记录。

美国媒体对此忧心忡忡。他们担心日本政局动荡会影响美日军事合作,让双方在安全领域的合作陷入停滞。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韩国这边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尹锡悦总统的支持率跌至谷底,仅有20%的施政好评率。反对党"祖国革新党"党首曹国正在筹备弹劾案,已有超过100万韩国民众联署要求尹锡悦下台。

"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也出现了裂痕。拜登宣布退选后,这个联盟就开始松动。虽然他上个月在华盛顿匆忙召开了一场四方峰会,试图挽救局面,但效果并不理想。

最具戏剧性的是印度总理莫迪的态度转变。他参加完四方峰会后立即出席金砖峰会,随后还与中国达成边境和解。这是中印高层四年来首次线下会晤,双方关系在喀山重启,为两国关系开启了新篇章。

这些变化背后反映出三个深层次问题:

首先是拜登政府的"政治遗产"正在加速瓦解。随着其任期进入倒计时,无论谁接任总统,都可能会调整当前的对华政策。

地区国家对美国主导的反华联盟越来越没有信心。以澳大利亚为例,自从改善对华关系后,经济形势明显好转。这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美国的盟友政策存在根本性缺陷。华盛顿要求盟友配合其战略,但往往忽视盟友的利益诉求。日韩民众对此早已不堪重负,他们不愿继续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工具。

在地区事务中,美国似乎正在失去对盟友的掌控力。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让我们深入分析这些联盟走向崩塌的原因。日韩两国民众对目前的外交政策越来越不满,他们认为政府过分迎合美国的地区战略,却忽视了本国利益。日本众议院选举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选民用选票表达了对现行政策的不满。

韩国的情况更值得玩味。尹锡悦政府上台后,积极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却换来了史上最低的支持率。100万人联署要求下台,这个数字足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韩国民众并不认同政府的外交路线,他们更希望看到一个能够独立自主制定政策的政府。

印度的态度转变则给美国当头一棒。莫迪政府展现出了极强的战略自主性,他们既不愿意完全依附于美国,也不想与中国对抗。在喀山重启中印关系,这一举动打破了美国构建的包围圈,显示出新德里正在寻求一条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外交道路。

美国的盟友战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以意识形态划线、企图构建排他性联盟的做法,已经不适应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地区国家更倾向于寻求合作共赢,而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

有趣的是,美国一些智库也开始反思现行的盟友政策。他们指出,过度强调军事同盟,反而可能激化地区矛盾,不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一位知名学者甚至直言:美国需要一个新的地区战略,而不是简单地拼凑各种同盟。

回顾这些变化,我们不禁要问: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是否真的符合各国利益?答案似乎已经很明显。当前的同盟体系正在瓦解,这不仅仅是因为拜登即将卸任,更是因为这种同盟本身就存在根本性缺陷。

展望地区格局很可能会发生重大调整。日韩可能会采取更加独立的外交政策,印度则会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这种变化对地区稳定未必是坏事,可能会催生出一种更加包容、更具建设性的地区秩序。

美国的"抗华联盟"正在土崩瓦解,这个结果或许并不令人意外。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单纯依靠军事同盟来维持地区秩序的做法,终究难以持久。各国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甘当某个大国的棋子。

那么你觉得:如果美国的地区同盟真的解体了,华盛顿会不会调整其亚太战略?还是会继续固守已经失效的冷战思维?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墨守成规往往意味着落后,而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选择。不知道读者朋友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