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玉米”省长孙志刚,贵州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消灭玉米广种刺梨

岩宇看社会经济 2024-11-03 08:46:42

有人说,官场如舞台,有人跳的是莲花步,姿态优美,步步留香;有人跳的是折腾舞,一脚踹进来,翻天覆地,却不见得留下多少好口碑。贵州的“消灭玉米”省长孙志刚,算是后者吧!他一上任就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玉米消灭战”,几年的政策轮番下来,打的是农民手忙脚乱,自己却拍拍屁股走人。结果呢?农民的玉米还得继续种,经济作物没种成,时间和资源双双打了水漂!

话说孙志刚刚到贵州任职,正逢他“踌躇满志”的年纪,非要做点“政绩”才行。他打着“产业升级”的旗号,放话要在三年内把贵州省128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减到250万亩。要知道,玉米可是贵州老百姓几代人吃饭的保障啊!为了落实孙省长的指令,下面的官员们也不敢怠慢,各级部门一层层加码,层层下任务,有的地方竟然强行要求农民砍掉玉米改种经济作物,什么刺梨啊、辣椒啊,全被鼓励上了台面。看似壮志豪情,但实际操作下来,却让贵州老百姓倍感为难。

且不说贵州的地形,“地无三尺平”,想要把经济作物种成规模绝非易事;更别提这里的人从祖祖辈辈开始,就靠玉米为生,吃喝拉撒全指望着这地里刨食呢!就算是乡间土老百姓,也懂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但孙省长偏偏一意孤行,把玉米换刺梨当成致富大计,俨然一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样子,这哪是政策啊?简直是一出乌龙闹剧!

孙志刚的“一纸令下”,让贵州的老百姓瞬间炸了锅。你说“上有所好,下比甚焉”,底下的各级干部也是卯足了劲儿,巴不得把玉米连根拔起,哪怕农民再不情愿,这也得听上面的“权威指示”啊!于是,我们看到有些地方甚至是赤裸裸地强行“割玉米、种刺梨”,老百姓一脸懵:“凭啥不让我种玉米?凭啥改成刺梨?”结果一切没跟上来,刺梨的收成不理想,市场也没打开,种了个寂寞。

更离谱的是,这样的折腾在网络上一曝光,网友们也是纷纷调侃:“种地种成这样,省长您知道玉米养活多少人吗?”有人打趣道:“没有玉米,日子还过得下去?这不是瞎折腾嘛!”也有人冷笑:“‘满腔热血去创业,种地不成笑话传’,省长这是为哪般?”还不止这些,有人直接指出:“强行换作物不顾地理气候,简直是拍脑袋决策,百姓为此要买单。”可谓一语中的,农民辛辛苦苦种地,种的是生活、盼的是收成,谁愿意跟着领导的瞎折腾?

其实,类似的官场折腾并不是孤例。往往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少地方官员总喜欢在职期间搞些“大手笔”。比如之前的“种树造林”,一时间绿化成了各地的政绩工程,但有的地方只顾数量不顾成活率,造林不成反倒成了“造林泡沫”。这样的折腾虽热闹,却缺乏科学依据和长远规划,劳民伤财,百姓叫苦不迭。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根子还是在于官员为求政绩,只看眼前,不看长远,不顾实情,不顾实际。以“消灭玉米”之举来看,若无深入的实地调研、详细的产业规划,草率地推广一种新作物,农民不仅不会受益,反而会受到损失。而官员在任期内鼓吹政绩,离职之后却留下一片混乱,这些折腾的后果终究是百姓在承担。

这场“消灭玉米”的折腾风波,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启示:施政不是拍脑袋做决定,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应当基于科学调研、符合实际需要。作为领导干部,最重要的是听取百姓心声,因地制宜,切不可一刀切、搞“一阵风”式的政绩工程。

政策制定者要懂得“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道理。贵州地貌复杂,适合种植什么,百姓比官员更有发言权,应该多听百姓的意见,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而不是强行改变。只有让农民真正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种植技术,并有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产业升级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这件事——“干部施政,务实为要;折腾事小,民生事大!”也请大家说说,你们觉得领导干部该如何避免这种盲目折腾?在大家心目中,什么样的官员才算得上真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欢迎留言分享你们的看法。

12 阅读:4342
评论列表
  • 2024-11-03 19:06

    祸害贵州天理难容!

  • 2024-11-04 15:37

    此贼将祸国殃民,民以食为天,主食无论何时都要有保证

  • 2024-11-04 11:57

    贵州糯包谷本来就好吃。烤着煮着都很香甜。一声令下全都削了

  • 2024-11-06 06:22

    应该天天给这货喝刺梨汁,你们是不知道这玩意多难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