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失守后陈玉成被革职,手下部将封王,李秀成实在看不下去

在红墙说史 2024-05-08 02:29:38

公元1860年,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统率的军队,面对清军的不断进攻,尤其是手下刘瑞琳和李四福牺牲后,力量损耗大大,安庆实际上已不可能坚守。

陈玉成如于这时主动放弃安庆,救出城内守军,尚可为太平天国保存实力。

但陈玉成看到安庆战略地位重要,不愿轻易放弃,就只能采取硬拼到底的打法。他经过多方努力,又请调了一些援军,于八月上旬再一次发动解围战。

陈玉成让林绍璋、黄文金、吴如孝等率军进击多隆阿部,牵制敌人的阻援军。他自己则与杨辅清率主力军攻夺集贤关。

这一次援救安庆的举动,不但规模大,而且是下了最大的决心,所以战斗比过去更为激烈。集贤关于六月初被鲍超攻陷后,因李秀成大军西上,鄂、赣吃紧,曾国藩又把鲍超部调到江西去应急,集贤关则由曾国荃分军据守。

陈玉成与杨辅清率援军至,苦战半个多月,于八月下旬夺回集贤关,并在关口、毛岭、十里铺一带筑营四十多座固守。

安庆城内守将叶芸来、吴定彩、张朝爵也“列队西门,遥遥相应”。陈玉成与杨辅清亲自督阵,猛击曾国荃后队,攻破了敌军第一道壕,敌人拼死抗拒,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湘军被歼很多,而太平军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终于不能战胜敌人。

相持了十天左右,到九月五日,湘军以地雷轰塌城墙,安庆遂被攻陷。

城内绝粮已久,据敌军后来搜查,只有“张朝爵私藏米五石余于屋顶,余处均无颗粒”。

城破后,极度饥疲的太平军,仍奋起抵抗,由城头到街巷,处处短兵接战,与敌人搏斗到底。守将中除张朝爵乘小船走出外,叶芸来、吴定彩及一万六千守军,都在巷战中英勇牺牲。

城陷时,陈玉成与杨辅清仍被拒于集贤关。他们望见城内火起,知道事情已不可为,于是陈玉成撤军退守庐州,杨辅清等也各率所部折向皖南。

安庆失守给太平天国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一是英王部下精锐损失殆尽,致使后来无御敌之兵;二是天京失去屏障,以致再次被敌人围困。

后来洪仁玕论及此事时说:“我军最重大之损失,乃是安庆落在清军之手。此城实为天京之锁钥而保障其安全者,一落在妖手,即可为攻我之基础。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矣。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

在天京上游的西战场,自安庆失陷后,形势急转直下。加上天王洪秀全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当,太平天国就进入了相当困难的时期。

安庆保卫战失败,陈玉成面临着两个难题:一个是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另一个是天王对他的责罚。

打了败仗,人们心里憋着气,情绪有些波动,这并不奇怪,问题也是容易解决的。

陈玉成在军中威望很高,将士们都是跟随他多年的旧部,彼此感情深厚,信得过他;只要局势稳定,将士们的精神仍会很快振作起来。

而天王对他的“严责”,以致“革其职权”,从当时情况看,却是处理失当的,后果也很不好。

与陈玉成同时被革的还有洪仁玕。洪仁玕后来在《自述》中说:“因与忠王会剿失约,章王在桐城败绩,遂致安省不能保,而北岸陆续失陷。予因众军将机错用,日夜忧愤,致被革。”

其实,安庆失守的责任,并不在他们身上。他们既没贻误战机,也不像石凤魁守武昌那样弃城逃跑。他们都是出生入死,血战到最后,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战役失败乃整个局势使然,是不该由他们负责的。所以洪秀全对他们的责罚,就不能使人信服。这样处置的结果,是使洪仁玕在京中无法继续掌管朝政,而陈玉成对军队的指挥也发生了困难,后患相当严重。

陈玉成在《致赖文光等书》中说:天王颁“圣诏三道,圣旗一道,责兄(陈玉成自称)前退太湖,复退安省,又失挂车河之约,致章王退桐城、庐江、无为、三河等处,皆罪在兄。现已荷蒙圣恩,出以赏罚革黜,思处此之时,亦是万幸”。已经有些愤愤不平。

在《谕马融和》文中又说:“今兄因偶尔见朝中办事不公平,兄在庐郡具本启奏,现下不以本章为然,小事酿成大端。”

陈玉成对太平天国是忠心耿耿的,对天王的赤诚也是至死不渝的,但在这里却流露出了对天王的不满。

一八六一年秋,在给陈玉成革职处分的同时,却封了陈玉成的五个部将为王:封陈得才为扶王,赖文光为遵王,梁成富为启王,蓝成春为祜王,陈仕荣为导王。按太平天国制度,有大功才可封王。这五位部将在以往是否功绩卓著,不见记载。

但即使功绩很大,也实在不该在这个时候晋封。安庆战役中他们是在陈玉成指挥下作战。战役失败后陈玉成遭革,而他的部将封王,这是不合情理的荒诞作法。

据《谕马融和》文,陈玉成在庐州时曾向天王上过奏章。由于太平天国文献被毁或者散失,这份奏章我们今天尚未见到。陈玉成提到“偶见朝中办事不公平”,很可能就是指部将封王这件事说的。

不该惩罚的惩罚了,不该封赏的封赏了,就把太平天国的赏罚制度搞乱了。

特别是在一支部队中,主将被撇在一边,一下子把这多部将晋封王爵,这支部队以后将如何指挥作战呢?这个例子一开,势将危及军制。

陈玉成可能已经估计到这种可虑的后果,所以才提出“小事酿成大端”的问题。

陈玉成和洪仁玕虽然同时遭革,但他们对天王洪秀全的赤胆忠心没变,他们关心太平天国前途和命运的志向没变,他们重视天京上游的战略思想没变。

一八六一年冬季,陈玉成驻守庐州时,还在为规复安庆积极谋划。

他的部将虽然多已封王,但因都是多年旧部,故仍非常尊重他的领导。

为了扩大队伍,充实战斗力量,陈玉成派出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远征豫、陕,“广招兵马,早复皖省”。

洪仁玕被革后,他的工作只是负责外交方面的事务。这时蒙得恩已死。

据李秀成《自述》所记,当时在天朝执政的人是:天王“第一重用幼西王萧有和,第二重用王长兄洪仁发、洪仁达,第三重用洪仁玕”。

洪仁玕已经排到了第三,位居仁发、仁达之下,他对天朝军政大事已经失去了决断权。而幼西王萧有和,则是“一个十二岁或十四岁的小孩子”,还不懂事,实际政权当然操纵在仁发、仁达的手里。

洪秀全重用这样几个人,国家事务怎么搞得好呢?太平天国后期,很多事情都是坏在天王的两位哥哥手里。象陈玉成被革而他的部将封王这样的怪事,正是发生在仁发、仁达执政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他们向天王出的歪点子。

后来的滥封诸王,也多同他们两个人贪贿渎职的作风有关。在任用非人这个问题上,洪秀全是犯了严重错误的。

洪仁玕以自己遭贬了的地位,已经不能用天朝命令调遣军队。

但他非常担心安徽战场的军事。特别是在陈得才等远征之后,陈玉成守卫庐州的兵力更加单薄。如果太平军在安徽的辖区被湘军逐步夺去,天京的危机就会马上到来。他想采取陈明利害的办法说服李秀成,由苏浙率军西上,回援安徽。

一八六一年底李秀成围攻杭州时,有人估计他部下军队的人数,“约有一百多万精兵,所有杭州四周的县城,都被他们占领”。

这个估计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但就文献所载,下面几个数字是比较可靠的。

李秀成这年在江西、湖北招兵有三十多万,回师浙江时,由广西脱离石达开“万里回朝”的汪海洋、朱衣点等部二十多万人加入了李秀成和李世贤部,再加李秀成原来的西征军,李世贤旧部,以及留守苏常的陈坤书、陈炳文主力军,合在一起,总人数至少在八十万左右。

如果李秀成确能接受洪仁玕的意见,重视天京上游的争夺,留下李世贤和陈坤书等部在江浙继续活动,他自己率军回援安徽,即使在安庆失陷后,西战场的军事也仍然大有回旋的余地。

因为这时湘军虽然拚死夺取了安庆,但在决战中他们自己的伤亡极大,曾国藩已经深感兵力不足,不得不让曾国荃回湖南去招募新兵。

曾国藩在给皇帝写的奏折中说,安庆战役后,安徽还有不少州县控制在太平军手里,要进攻天京,就须先把这些州县一个一个夺去,而夺取这些州县则需要兵力,“得一处,须守一处,先分守安庆、枞阳、庐江、无为、运漕、东关六处,人数尚嫌单薄,别无进取之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