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近芳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便深受家庭戏曲氛围的熏陶。她从小就开始练功学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借着对戏曲的热爱和执着,十来岁时便已能够登台演出,展现出非凡的戏曲天赋。更为幸运的是,她得到了艺术大师王瑶卿、梅兰芳的格外垂青,先后被两位大师收为徒弟。在他们的辛勤教诲下,杜近芳深入学习了王派、梅派艺术的精髓,传统基础打得甚为深厚,为她后来创演新戏积累了宝贵的资本。
辉煌的时代,沸腾的生活,为杜近芳提供了无穷的艺术创造力。她从不倦怠,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探索与追求。在创造人物形象上,杜近芳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利用想象。她深入体察客观生活中人的各种复杂关系和感情,通过想象与剧中人物进行精神交流,将自己与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内心深沉、感情真实、姿态丰美,具有一种逼人的艺术力量,让人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
杜近芳的成就,既得益于王瑶卿、梅兰芳两位艺术大师的悉心传授,也离不开她排演田汉、欧阳予倩等名家剧作的经历,以及阿甲、郑亦秋、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等著名导演、演员的指导帮助。她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和不断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戏疯子”作为一名深耕京剧艺术的从业者,杜近芳对京剧有着无比赤诚与执着的热爱与追求。她自嘲为“戏疯子”,整日沉浸于戏曲之中,无法自拔。为了将戏演好,她不惜牺牲个人形象,不留长发,不参与宴席应酬。在准备《谢瑶环》这出戏时,她更是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琢磨了七天,剧本贴满了几面墙,可见其用心之深。
为了更准确地以京剧形式表现现代戏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杜近芳深入生活,下矿井体验矿工生活,学习端枪姿势,甚至远赴海南观察牛棚,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靠近人物,还原人物的真实境遇。她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对人物的动作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和加工。
每演一出戏前,杜近芳都会做足功课,深入了解所演人物的背景、年龄、身份等详细信息。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会主动向专家和朋友请教,力求准确无误。对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她都会仔细思考其行为逻辑,确保演绎得合理且自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发挥和创造。
艺术
杜近芳的艺术生涯,是京剧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艺术之美,总让人无法回避“美”这个字眼。她的扮相之美,无论是京剧古装还是大头扮相,都俊俏非凡,洋溢着古典意韵的女性魅力,风姿绰约,如同盛开的桃花,华彩绚烂。而她的唱腔之美,更是出众。天生一副好嗓子,美妙、甜美、清脆,宛如清荷出水,清新纯澈、透亮水灵。科学的发声方法和高位置的共鸣,使她的声音愈往高处愈显宽亮,既弥补了坤旦嗓音可能存在的尖窄之不足,又兼具了女性声音的所有优点。
杜近芳不仅嗓音条件优越,更是一位深谙演唱之道的艺术家。她深得王瑶卿和梅兰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的喜爱和亲自指导,演唱中既融入了梅派的雍容大气,又蕴含了王派的筋骨之力。她巧妙结合王派的演唱技巧,吐纳收放自如,如白云出岫,舒卷随意。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演唱追求“融情入境、声情并茂”的更高境界,唱腔中饱含着剧中人物多层次、丰厚的情感,而非仅仅依靠歌喉婉转或技巧熟稔来取悦观众。
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杜近芳成功塑造了众多光彩照人的女性艺术形象,如纯真俊美的祝英台、亦人亦仙的白素贞、为民请命的谢瑶环等。这些艺术形象中,展现了她不同于男旦的表演风格。她独特地将女性演员所体验到的女性人物的情感世界、心理和生理因素融入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中,并将这些元素艺术化、外在化,进一步丰富了京剧旦角的歌唱和表演艺术,这是她对京剧艺术的独特贡献。
经典作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京剧剧目创作演出的高潮期,也是杜近芳艺术生涯的辉煌时期。她致力于传统戏和新编历史戏的传承与创新。她承学王瑶卿、梅兰芳两位大师的艺术,整理演出多部经典剧目。还与叶盛兰、李少春、袁世海等艺术家合作,创演了《柳荫记》《白蛇传》等几十出剧目,这些都成为京剧舞台的经典保留剧目。值得一提的是,她幼习昆曲,在田汉完成新本《白蛇传》创作后,她将自己少时所学的技艺进行重组、打磨、净化、升华,成功塑造了白素贞这一经典形象。
为了把田汉笔下的白素贞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杜近芳倾注了大量心血。她把《白蛇传》蜿蜒曲折、大起大落的情节,作为刻画白素贞复杂感情的最好材料。从“游湖”到“合钵”,她依据每一场的不同环境气氛、矛盾冲突、人物关系和时间地点,来表现白素贞七情俱备、互相交错彼此融合的感情特征。“断桥”一场,更是唱做俱佳,极为考验功力。杜近芳却能使声、情、势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她之所以能达到“声飞情固”,感人至深,是因为她有“根”有“翼”。她的“根”是丰富的生活体验、坚实的基功以及传统戏的基础,她的“翼”则是卓越的想象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铸造出了完美隽永的艺术形象,让京剧艺术因她而更加绚烂多彩。
同时,她也积极投身于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和表演,演出了《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经典作品,为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艺术财富。1958年更是她创作的高峰,一年之内参与创排了5台新剧目,包括两台京剧现代戏、两台古典名著改编剧和一台传统剧目改编剧。特别是她饰演的《白毛女》中的喜儿形象,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艺术家同台献艺,演出轰动文艺界,为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开辟了新篇章,她的“喜儿”形象也永载京剧艺术史册。
今后还必须力争“能古能今”!
杜近芳说:我自幼得师教于被世人誉为 “通天教主”的著名戏曲艺术教育家王瑶卿先生和梅兰芳先生,故我从此才有对传统京剧坚持继承发展的舞台表演生涯50载。唯难于1958年我在初演现代京剧《白毛女》中的喜儿。您说, 传统京剧“九旦”中的哪一 “旦” 的表演程式,哪个能够直接套用来塑造一个苦难中的现代少女?您说,传统京剧中的“四功五法”等技术技巧,又如何拿来为塑造现代苦难生活中少女的思想情感、 语言和行动服务?……真难啊!
可是,我与李少春(饰杨白劳)、叶盛兰(饰王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剧作家马少波院长的领导下,带着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新社会的光明的指导思想与激情动力,废寝忘食,昼夜奋战,终于在1958年的春夏之交,比较成功地演遍了京、 津、沪等几大城市,备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与关怀,当时群众的来信曾贴满了中国京剧院的几块壁版,令我们从中深受鼓舞和鞭策!在我以往力争“文武兼备”的传统京剧表演生涯中,从而受到了一次新的启迪:今后还必须力争“能古能今”!
《白毛女》京剧《白毛女》是五十年代杜近芳携手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名演员共同打造的一出现代戏,其成功为之后的现代戏创作与演出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京剧《白毛女》之前,同名歌剧和电影已广为人知,如何塑造一个被观众认可并喜爱的京剧版喜儿,对杜近芳而言,无疑是一次胆量与智慧的考验。
在表演上,杜近芳根据人物思想感情的需求,对传统京剧程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以增强对新生活、新人物的表现力。例如,在第一场“扎红头绳”的戏份中,她巧妙融合了传统走花梆子耍辫子的技巧,轻盈地舞动辫子,左顾右盼,既展现了喜儿的喜悦之情,又流露出父女间纯朴深厚的感情。而在“哭爹”一场,为表现喜儿睡梦中突闻噩耗的惊痛欲绝,杜近芳的表演极具张力:她一跃而起,双腿屈跪,空中稍作停顿,随后摔跪在地,再以一排跪步扑至杨白劳尸前,抚尸痛哭。
在唱腔方面,杜近芳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从人物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传统唱腔,生动描绘了喜儿思想感情的变化。她对传统唱腔结构和表现力进行了大胆突破,将梆子、歌剧的旋律和节奏融入京剧传统唱腔之中,甚至将日常生活语音提炼、美化,形成了一种既具艺术感染力又新颖别致的唱腔。这些特点在喜儿逃出黄家以及与黄世仁斗争的两场演唱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2021年4月17日,京剧界泰斗杜近芳因病离世,享年89岁。她一生献身于红氍毹,歌弦舞袖,在这片舞台上生长、老去,最终也在这里画上了生命的句号。杜近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对中国传统剧种的保护、优秀传统剧目的传承,以及老艺术家们宝贵人生与艺术经验的记录、留存与整理工作,仍将继续进行。所有如杜近芳一般,将毕生奉献给中国艺术事业的老艺术家们的精神,将永远铭记于心,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