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问邓小平:这辈子您和谁关系最好?邓小平说了三个人的名字

奇人看其事 2024-08-26 13:14:34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曾问父亲:“这一辈子,您和谁关系最亲近?”

女儿一番话,让邓小平略作沉思,他这一辈子遇到不少人,与很多人结下过深厚友谊,若论关系亲近,其实有很多。

但要论“最”,那就得好好排个序。

“周总理,当然还有你李伯伯(李富春),聂伯伯(聂荣臻)。”

其中周恩来,与邓小平可谓关系颇深。

一、相识在法国巴黎

1976年1月,周恩来追悼会上。

作为党中央代表,邓小平向与会者宣读了悼词。素来鲜少感情外露的他,读到“我们的总理”时却几度哽咽。

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生活与周恩来几乎难分难解。

因历史年轮推动、共同的人生追求,两人相识于1920年的巴黎。那一年周恩来22岁,邓小平16岁。

周恩来早邓小平一个月到巴黎,是最早一批巴黎开展进步活动的代表之一。而邓小平正是在周恩来等人引导下,加入了大中共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经过锻炼逐渐成长为该组织的骨干。

那时候支部工作主要由周恩来负责,年龄小、入组织晚的邓小平日常就做些辅助性工作,分工不同,彼此的革命热情却很高。

除革命之外,两人很多兴趣爱好也一样,同样爱看足球、爱吃牛角面包(一种普通的食品),也一起为旅法的同学筹办了“中华豆腐店”。

在法国那几年,朝夕相处的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于邓小平来说,周恩来是兄长,亦是前行路上的明灯,恩来对共产主义的坚持,亦成为了他革命热情始终不消的原因之一,正如他对女儿邓榕所说:

“我一直把总理当兄长,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也最长。”

1924年秋,周恩来回国。

邓小平并未随周恩来一起回国,而是在法国、苏联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辗转回到国内参与革命工作。

两人分别这几年各有所获,各自也经历了不少事,相对过去更加成熟、稳重,同样对革命的热情不减当年。作为时代赋予了特殊任务的两人,终归会再次相遇。1928年1月,两人重聚于上海。

经党中央决定,周总理负责中央日常工作,而邓小平则被任命为党中央秘书长,负责协助周恩来等人的中央日常事务。

昔日故友再次重聚,又是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两人并肩战斗、生死与共,所结下的深厚友谊更加可贵。

除日常工作外,两人曾有半年时间还住上下楼。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住楼上,邓小平则住楼下。

上下楼的互动、工作扶持,再加上法国留学的经历,让两人对彼此都很信任,也很认可。

两人对共产主义都有着远超于人的理解,对革命更有着坚强的信念。尤其是建国后,邓小平作为副总理协助周总理工作,两人更表现出不一般的默契。

工作上理解、信任、支持,生活上也很关心。邓小平关心周恩来,周恩来亦会对邓小平方方面面都很在意。

经过几十年沉淀,两人那种感情、那种友谊不再是表面上的和善,而是发自内心的在意、关心,这导致邓小平的孩子们见到周恩来时,也有一种见到亲人的感觉。

不过要说起邓小平最感动、最敬佩周恩来的事,应该是他恢复副总理工作一事。自从1966年以来,他就失去了一切职务,是周恩来暗中保护,之后“九·一三”事件发生,又是周恩来为他复出在病中坚持工作。

那时候周恩来身体已经很不好,加上连续开会、工作,医生曾几度让他住院治疗,可邓小平复出一事没有尘埃落定,他实在放心不下。

周恩来是了解邓小平的,自然也希望邓小平能接他的班。过程很艰难,他的病情又不断加重,最终是硬撑着渡过一个个难关,这才有了邓小平复出工作。

对周恩来的所作所为,邓小平自然是感动的,更是感慨的。他清楚周恩来之所以坚持让他复出工作,是信任他,相信他能将这个国家治理得更好,这份信任是基于几十年的革命友谊,是基于对他的了解。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周恩来如此待邓小平,邓小平自然视之为知己、为兄长。在周总理追悼会上,他一度哽咽、落泪。

邓小平对生死看得很淡,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者,清楚人总归有一死。可周总理的逝世依旧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其十分难过。

留学法国到上海共同战斗,再到新中国成立,一路走来,两人的友谊堪称伟大、曲折,又格外惊心动魄。

二、长达一生的革命友谊

若说邓小平视周恩来为兄长,李富春则算是邓小平另一个兄长。

说来也巧,邓小平和李富春同样相识于法国。李富春年长他几岁,他称呼李富春、蔡畅(李富春妻子)为大哥、大姐。

很长一段时间,李富春、邓小平等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租住在一起。细算起来,他还是李富春爱情的见证人。

他们既是情浓于血的亲人,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李富春、邓小平留学法国不久,先后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活。

革命需要信念、勇气,更需要资金。那时候一群人白天兼职糊口,晚上搞党的工作,吃面包、喝白水,条件艰苦了些,却架不住彼此革命热情高涨。由于邓小平是一群留学生中年龄最小的,李富春等人也乐于多照顾他一些。

邓小平称呼李富春为大哥,李富春则称呼他为小弟弟。后来回忆起那段岁月,邓小平总会说:

“我很爱吃李大哥煮的面条。”

于他来说,面条的确是那时候能吃上的最好吃的东西之一。后来旅法的一群留学生相继回国,邓小平、李富春投入到国内革命斗争中。

革命过程是崎岖的,好在彼此相互扶持、帮助,才渡过一道道难关。在此过程中,李富春曾在邓小平最困难的时候给予过政治上的关心,蔡畅给他送过饭吃。若要真论起来,李富春还是邓小平的救命恩人。

那是长征前,邓小平受到批判不久,故而转移名单中并没有他,是李富春将他的名字划进长征队伍中。

若是没有李富春,邓小平的生死难料、未来命运亦同样难料。后来新中国成立,两人同为国务院副总理,工作接触的机会多了些,就连住的地方也很近。比邻而居,两家人关系更加亲密。

若没有事,邓小平时常会带着孩子到李家玩。长此久往,两人从革命战友的关系早已升华为情浓于血的亲人关系。

这份伟大的友谊让两人不管身处何等境遇,依旧会惦念着对方,其中“两包烟的故事”尤让人动容。

那是李富春、邓小平相继失去一切职务后,人人自身难保。

一天傍晚,李富春的警卫员悄悄拿出两包烟塞给邓小平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直言称“是富春同志送的”。

李富春知道邓小平爱抽烟,担心老战友身处特殊环境没有烟抽。两包烟恰如逆境中的一束光,让邓小平百感交集。

后来邓小平复出回到北京,除投身工作之外,最先便是去看望了病重的李富春。后来富春大哥逝世,他主持了亲如兄长、并肩战斗一生的老战友的追悼会,追悼会上给予了李富春极高的评价。

李富春逝世后,这份友谊并未断绝。

李家和邓家还是会时常走动,蔡畅八十岁大寿时,邓小平曾带着一家祖孙四代人去给蔡畅祝寿,邓小平亲手献上了一大束花。

岁月悠悠,时光不老。六十余年过去,他们在法国结下的深厚友谊在时间沉淀下转化成了让人动容的亲情,一直延续下去。

三、四川老乡相识于法国

邓小平将周恩来、李富春视为兄长,和聂荣臻的友谊则因“四川老乡”这层关系更加让人回味。

1920年10月,邓小平结束了长达39天的海上航行,与一群旅法学生抵达法国巴黎,不少早到的法国留学生早早在码头欢迎,其中就包括早在去年就到法国的四川老乡聂荣臻。从这天起,两人便结下了长达七十余年的革命友谊。

同乡、同是勤工俭学,关键还都加入了“少共”。三层关系,使得两人不仅有老乡情谊更有革命友谊。

后来两人相继回国,以职业革命家的身份投入到中国革命中,经历风风雨雨,历经各种波折后,终于于1931年再度携手并进。

那一年两人先后抵达中央苏区,参加过多次反“围剿”,一起走过长征。说来也巧,聂荣臻其实也算得上邓小平的救命恩人。

那是西安事变发生前,邓小平患上严重的伤寒病,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聂荣臻恰好接收到不少张学良送来的慰问品,想到病重的战友吃不下任何东西,他便想着将慰问品中的罐装牛奶尽数送给邓小平。

原本滴米不进的邓小平,硬是靠着罐装牛奶撑了过来。

对于这件事,邓小平也颇为感怀。救命之恩、同乡之谊、革命战友,这关系确实远比一般人更好。

1952年,邓小平一家搬到北京。

说来也巧,邓小平家与聂荣臻一家仅一墙之隔。墙上还有个小木门,打开门院子连着院子,倒像是一家。

住在一起后,两人走动就更加频繁了。除日常工作上的交流外,两位老战友吃完晚饭只要有时间,就会相约着到北海公园走一走,逛一逛。

邓小平和聂荣臻的关系也影响着下一代,邓家孩子和聂家孩子时常跑到对家院子玩。聂家孩子少,聂荣臻看见邓家孩子来了,又拿糖果、又拿水果,从未将邓家孩子当成外人看。哪怕后来邓小平搬家,两家人关系依旧。

邓小平偶尔带着一家人到聂家做客,毕竟邓小平、聂荣臻都是四川人,吃的口味也差不多,名义上是“打打牙祭”,实际还是来看望老伙计。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两人逝世。

后来聂荣臻晚年患病严重,邓小平则从一线退了下来,两位为国家贡献一生,晚年几乎不再出门,尤其是邓小平。

唯独有个例外,那就是聂荣臻。

聂荣臻晚年疾病缠身,却一直惦念着国家,对外界发生的一切都很关心。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讲话后,他曾颇为感触的说:“小平同志了不起。”

确实是了不起,也确实很感触。作为党和国家的曾经领导人,他是亲眼看着邓小平从壮志满酬到解除全部职务,再到复出工作。一路走来,邓小平很不容易。不容易,却做出了最正确、最了不起的事情,安能不感触?

想当初两人相识巴黎时,邓小平不过16岁,是一群留学生中年纪最小的,素来被视为小弟弟,备受他人照顾。如今那位胖乎乎的小弟弟已然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聂荣臻相信按照小平同志这一套思想搞下去,改革开放一定有更大的发展。

1992年4月,聂荣臻病重。

弥留之际,他留了几句话。说话断断续续,却格外清晰,其中有一段话让人格外记忆深刻:

“我非常赞同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

正如周恩来相信邓小平,聂荣臻同样相信邓小平,这份相信是基于七十多年的革命友谊,更是基于邓小平的坚定信念。

正是如此,邓小平每次和聂荣臻坐在一起聊起国事家事,不管话长话短,总会说的很随意、很洒脱。

那一刻,时间仿佛定格。

历史年轮、艰苦岁月,在两位老人的平淡对话下被凝缩在弹指一挥间。再回首,是法国巴黎留学的求学、求知时光。

那瞬间,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邓小平等一众旅法学生正青春、正少年,而那就是中国的未来。

3 阅读: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