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是武术的关键,不会发力,学什么都是没有用的。一直以来,武林人士都将发力作为千金之秘珍藏,不肯轻示于人,即使言及,也大都讲的缩首缩尾、躲躲闪闪;或文字内容拗涩玄奇,令人如坠云雾,或不系统,或夸大其辞等等,皆反映了中华武学之精奥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并未得到全面推广、普及传授。殊不知,“武学”即“科学”,作为发力的原理,现代科学均能解释、均能运用,只要科学地解述、传授和学习,所有的东西都能伸手可及。
当然人体与现代科技产物的特性都各有不同,虽然它们都遵循了相同的大道,但作为人体,它的发力还是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特定的要求的,它还是需要您去进行一番苦练、体认和感悟的,它有着一整套训练方法和训练程序。要想练出各种各样、各个层次、多重复合的力,这些都马虎不得。所以,对于内劲内力,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看清、看透并看淡它,但从修炼、从证的角度出发,又得认真严谨、慎重地对待它。
力分僵力和活力,僵力指的是一个人后天劳作形成的笨力,比如一个人能提起、扛起或抓起超出他体重许多的物体时,人们便会说他很有力,这种力,便是僵力、笨力,这种力在技击中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又比如一个人,他一拳击倒了一个体重与他相仿或体重超他许多的壮汉时,人们也会说他很有力,这种力,便是活力、爆发力,在技击中,这种力一直占着主角的地位。
在武技中,僵力是绝对不允许的,只有活力才能存在,只不过这活力又分有高低的层次,内外的区别,施发的形式以及内在本质的不同,这就是武术界习惯性称呼的外门功夫与内家拳法的发力。所说的外门功夫,如现行的散打、截拳道、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拳击,以及大部分少林武功和众多的中国民间功夫等,外门功夫的发力讲究肌肉运动,强调肌肉力量的瞬间爆发及扭腰蹬腿送肩弹肘的腰马合一力,也有一些非常有限的局部对挣力。这类武技的练习者,大多是用重器物来训练四肢身体的力量,所以,他们看上去几乎个个都身体强健、肌肉发达、筋肉涨露,大个子无不魁梧伟岸,小个子也都个个精悍粗壮,他们练到一定的程度,速度都很快、力量也很足,行动敏快而矫捷,反应迅速、攻势凶猛。
而至于内家功夫,如形意、心意、太极、八卦、通背等均属于内门,内家功夫的发力讲究整体劲力,四肢百骸通连一贯,强调筋骨关节的运动及力量;对于肌肉的力量,内家武技也十分重视,肌肉作为发力重要部分,对于它的工作形式、训练方式、内在机理实质的研究,内家武技研究的深度是外门功夫所无法比拟的。它将人体分成大三节与小三节,大三节指的是头部为梢节,身躯及上肢为中节,下肢为根节,小三节指的是大三节的每一个部分之中,又都分有三节,以头部而言:天庭至印堂为梢,鼻至人中为中,下颌为根;以身躯而言:颈部为梢,胸部为中,脐至小腹为根;以上肢而言,手为梢,肘为中,肩为根;以下肢而言:足为梢,膝为中,胯为根;
总之,人的一身,处处都有三节。在发力时,需遵循梢起、中随、根催撞的要求去进行,整体通连,一贯而出(有些习内家拳术者,言此种发力法为真正高手所不取,其理由是此种方法很难使整体之力贯注于一点发出,而应该根节催中节,中节催梢节,再由梢节发出,而且其认为武谚有云:“打法定要先上身”,讲的就是要根节先动。
其实,根节先动是无法应用于真正实战的,你的进攻武器还未发出,身体便已做出动作,这不明显告诉对方你将要做的动作吗?这种打法太慢,“千招千解,唯快无解”,速度可是一等一的大事呀,而且,在整体通连、全身一贯的状态下,以梢起、中随、根催撞的发法打出巨大整体内劲易如反掌。至于“打法定要先上身”则指的是要占敌先机,力一定要比敌人快,要先敌人而动,要抢进去,逼进去,吃进对方的身体,这样才能打透,打得绝,打得远,打得狠,千万不能将“先上身”误解为“身先上”)。
在对敌时,身体各部环节都要保持一定的绷张力,全体要振动勃然,不可松懈,架子不能涣散,作为一个内家好手而言,散架就意味着失败。内家拳功夫分为明劲、暗劲、化劲这三步功夫,三个层次(又称刚劲、柔劲、化劲),在修习上,先由局部通连,再进到身体通连,然后才是整体通连,全身一贯。在整体通连力获取之后,再配合步法以及具体技法修成如螺旋力、渗透力、三角力、抖弹力、抽打力、冲撞力、抛弹力、崩炸力等诸多上乘之力。
内家拳在进入发力训练之前,都无一例外地要进行桩功的训练,这是内家拳技的一个特殊之处。因为通过桩功的修习,周身散乱的部分得到有效的协调统一,整理顺畅,使周身上下团结一体,所有各部都在为发力做准备,为发力而努力,同时,桩架本身即是一个好的实战式,好的发力式,所以,桩功的修习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武学桩法完全可以和发力训练进行同步修习,而且每次只需实实在在地站二、三十分钟即可)。内家拳在打法上,有以静制动、犯则立仆、后发先至、乘劲赶打等特点,而且在进攻时,有时一进手即将对方控住,在对方茫然无措时,将对方击毁;有时则直接欺身而入,吃进对手体内,将犹如山崩海啸、摧枯拉朽般的劲力如暴风骤雨一般地倾泄于对手身上,彻底摧毁对方的肉体、精神和意志。
内家拳技也用重物训练力量,但它与外门功夫不同,外门功夫的重物大多为杠铃、哑铃、拉力器等,以增加肌肉,长肌力,壮四肢为目的;而内门功夫则以揉重球、抖大杆、甩重包等进行训练,以强筋骨、长劲力、强健身躯四肢百骸为目的,同时也是一种检测功力的手段。另外还通过暗劲操手、揉搓、抖丹田等徒手操功来增进绞缠、拧裹、挑插、拍劈等劲力,以及循环不断,生生不息的连绵劲力。
内家拳手们由于练功时各自的着意点各有不同,以及各自层次高低的不同,所以,有的内家拳人看上去精神饱满、声若洪钟、身强体健、迈步如风;而有的则看上去有如妇人、书生一般,但动起手来却犹如一只猛虎,目射精光,威猛凛凛,全没了柔弱之态,令人望而生畏。这种人已功练入髓,神光内蕴,劲力内含,锋芒内敛,武气内收,已达化劲高阶,任何人都无法想象,在这样一个柔弱的外表里面,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竟能在瞬间便犹如金钢一般的坚硬,这便是内家武技的特别之处。
那么,它们两家究竟谁更先进呢?虽然它们的特点都已经大概的介绍了一遍,但我估计朋友们的内心肯定还存有着不少疑问,比如内外家各自的发力效果都怎样呢?外家功夫看上去好象比较简单易学一些,而内家拳则好象复杂了一些,感觉内容太深奥了,而且练习内家是不是能再练杠铃等器械呢?关于这些问题,我觉得很有代表性,下面,我就针对它们进行讲解。
首先,内家拳法并不复杂,也不深奥,更不会难以理解和难以练习,对内家拳的学习产生误解,只不过是朋友们被自己的一种外观感觉所迷惑了。让我先从两家功夫各自发力的优缺点对比说起吧:两家功夫发力的目的都相同,都是以致胜为目的,它们都很有份量,打到身上任谁都不好受。但由于两家功夫的发力方式、内在本质不同,所以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它们之间层次高低的问题,实际运用有效率的对比,以及击打效果的对比。
先谈层次的问题,我们以双方的拳法来进行剖析:在内家拳技中,有一种说法是“拳术”是取“圈”之音而来,因为圈代表圆,而圆又是内家拳技的根本,所以,便将武艺称之为“拳(圈)术”。当然,至于“拳术”这个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是不是由此而来的问题不在我今天的论述范围,但由此可见,一个圆字,在内家拳术中,可是重之又重。太极离不开圆,八卦离不开圆,通背、劈挂也离不开圆,就连“直中言”的形意拳,通过研练,你也会发现,它其实也脱不开圆的范畴,“直”只是一种外观的感觉,而内质,却仍是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圆。
而外门功夫则不同,它绝大多数直来直去,除了极个别的一两种本身就在走弧形的拳法会走圆之外,其它的便再也见不到圆的影子(其实就是走弧形的拳,它走的也不是完整意义的圆)。咱们以直拳为例来分析:外门功夫的直拳在发力时,前手直拳往往劲力不足,重拳多在后手,发力时身体先放松,然后猛然一紧,将拳力发出,拳循原路收回,并放松。如果是打前手直拳,一般都是扭腰、送肩、弹肘,再配合一个前刺步简单的冲力;如果是后手拳,会加上蹬腿动作,并且有的会尽力把上身前栽,也有的会在击发时将前臂旋转以增加力道。
但若以内家拳发力的眼光来看,则会认为这种发力,连内家三步功夫、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明劲中的第一步“尺劲”都不如。为什么呢?第一,作为直拳,内家拳的前手、后手的份量都十分大,每一击都具有无比的杀伤力。其次,内家拳发拳时也讲究松—紧—松,但都是在间架不散、劲力微绷、力量拉拔的前提下完成的。而外门不讲究这一点,所以,往往架子较散,收拳以后连接转换变化出击,都不能很顺畅地完成,切换不快、不灵,很显浮躁。
第三,直拳循直线打出,将肘打直,再循原路收回,这种路线极不科学,且不言将肘打直对肘关节的伤害性(这在内家拳是绝不允许的,这种称之为呆直之力,也叫“脱肘截拳”,为拳术大忌),仅就循原路收回这一条,即可将相互间的优劣一目了然,拳打至极限,要硬生生地把力收住,与往前强大的力对着干,这种走法造成了:一、打击力不完全;二、无透力;三、无顺劲借势之力;四、身体之力无法全部加上;五、连绵攻击形成自我障碍;六、较易形成纯前臂弹击之力,而且还容易劲力走偏。
而内家拳在发力时或循圆切线打出,或循一个极小极小的略呈圆弧的抛物线打出,在发力到位时,拳顺势略往下、往后、往回,呈一个圆弧收回,这样打一来省力、省时;二来自然形成了循环不断的连绵劲力;三来可以利用这种回收之势的自然惯性打出连击,力量更大,而且打击力完全注入敌体,渗透性极强,整体力十分顺畅的就能到位。再加上内家拳的多重复合之力,也是其它拳技无法比拟的。
仍以直拳为例,就说前手直拳,一般拳技在打前手直拳时,仅仅只是腿蹬、拧腰、后手对挣、探肩、弹肘、旋臂这六个步骤的协调统一发力(即腰马合一之力,但缺乏整体连通性,只是简单的复合叠加),而内家拳技则具备前臂螺旋拧绞、肘力、振肩、后手回挣、异侧躯膀对挣、脊柱抛弹、身躯略呈斜纵向螺旋争发、栽膀、胯力(斜纵向螺旋争发颤胯,圆切线弹胯、勒胯)、腿、膝、踝螺旋传力、龟尾力(即臀力、尾闾劲)再加上拳到位时拳腕向下一屈的抖腕力等共十余个层次的贯穿连通、整体瞬爆,由此可以想象,以两个相同体格、素质相仿的拳手,以这两种发力的方式各打出一拳,谁优谁劣,应当是无需多言。
另外,还有一个配步发力、螺旋劲力、寸力击发这几个问题需要讲解一下,先说配步,仍以前手直拳为例,一般拳技配前刺步都只借到了它的一个前冲势的简单冲力,而内家拳技则不然,它不仅借到前冲之力,还借到了它的刹车之力(即前脚猛搓地面止住冲性,但上半身仍有惯性,而且脚刹住时的回弹力由膝胯传导至上半身,所以,更加增进打击力,现今大成拳常讲的“体重加惯性”即指此种)。
再说螺旋劲力,外门功夫是不具备此种劲力的,它的腰部,仅是一种平面扭转,没有拧绞缠丝,蹬腿,也仅就是把腿一蹬而已,根本没有螺旋,身、肩、胯则更不用多提,至于拧绞前臂,也是形同虚设,虽能产生一定的力量,但仍丝毫产生不了螺旋钻透力。内家拳的前臂螺旋,是在将近打击目标时的骤然而为,而且螺旋要争发,也就是前臂不能完全顺着一起转,要略对挣。拧绞拧绞,全顺过来,哪来的拧劲?绞劲?螺旋钻透力?
最后谈寸力击发的问题:在外门功夫中,也有讲寸劲的,只不过这些寸劲都无法实用,因为寸劲不能只是手上的功夫,它是身法、步法、手法、全身各部、周身整体、寸力同发的表现,外门功夫在这些方面都不具备,达不到要求,又何来寸力?它所谓的寸力,其实都局限于手腕部的一抖,但可惜均都一抖出便挺直,根本无抖擞之力,身子或仅往下一沉,或利用一个短暂的身体失重之力打出“寸力”,此力僵呆之极,完全无法做到在运动之中随意运用,随意起手,任意击打,更别提寸力连击了,其所演示的威力表演,只不过利用了力学原理、击物技巧及利用拳锋骨节的硬度来完成,无高层次实用价值。
至于击打效果,更是无法同日而语,外门功夫在运动中发力,都容易被对手领化,封逼,借劲而打,无突发性、柔化性、无寸劲连绵,也无半途换劲的功能,较呆板、不易变化,如果在定位中测试力量,则一般是做好准备后,再憋足了劲,然后才猛力一击。而内家拳则不同,它讲究四烹八炸、讲究沾粘力,讲究一触即发,周身各部俱可发力,如果在定位中测力,大多都是随意一站,不做特别准备,便随意发力,而且要达到劲力雄浑,一切符合内家发力的要求。
但大多数还都是比较注重运动中练习,在运动中,在身体顺畅以及不顺畅状态下训练各种发力,也同样要求都打出内家发力的功效。从这点上,我想朋友们应该不用我说它们谁更先进一些了吧(笔者曾做过试验,以一习泰拳自由搏击手与笔者一弟子周某进行击靶测力,搏击手实作式站好,后手大幅后拉蓄力,同时身体也一并后拉蓄势,接着,猛吸一口气击出,显示:280磅;周某亦站好实作式,随意快速,如同实战一般打出前手拳,显示:260磅,虽较搏击手少了20磅,但两者之优劣,一目了然。
接下来,双方进行击脚靶测力,受力者将脚靶套手臂上,双方均进行拳打,搏击手力量大、撞击力强,但无穿透力,周某则每一种拳法均成点状射透,以至于受力者到最后,因手臂疼痛而不愿持靶。拳打之后,又进行腿力测试,双方边腿均有穿透,侧踹均脚到人翻,由于搏击手无小腿法,故本门的腿法特色无法对比测试,甚为遗憾。
此项测完,又进行了拳法连击测试,搏击手拳法之连击根本不行,勉强为之,最多五拳便罢,且步法散乱、身架不稳,身体中线要害全部暴露不管,只顾双拳挥舞,周某则顺畅自然,而且越打越重,越打越快,越打越密,这是因为利用了圆顺惯性力。当时的测试是在河南中华武院进行的,其实测试的内容还有对抗实战,无护具裸拳、近于真斗,以及械斗和徒手及持械一对二、对三群战测试等内容,实践证明,于理、于打,内家拳技都是无与伦比的高层武学)。
关于杠、哑铃,作为修习内家者,也是可以练的,但不是开始,要等对内家拳有了体认,有了基础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才可以练,因为一个人的本力越大,质量越重,如果被调动起来,则所发之力也会更大,一个人的笨力多一些、大一些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会不会将它转化。
至于其它的问题,比如两家的打法、养生功能、气质问题、擂台运用、街头打斗等等问题,因不属于本文范围,故不论述,容日后再行讲解。
附:内家外家其实并不区分,因两家目的相同,都为了强身健体,抗击外侮,自卫惩恶,若有区分,只在于它们修为层次的高低。清朝时期的黄百家随王征南习内家拳后,依其所传,著《内家拳法》,根据此书而言,内家拳法是武当派拳法在少林拳基础上发展而成。在民国初,有人将太极、八卦、形意合称为内家,呼之为“武当派”。1928年成立的南京中央国术馆,曾一度依这种民俗分类和称谓,将该馆教学内容分为武当门和少林门,沿袭将太极、八卦、形意“归入武当门”,其它拳技归入少林门的分类法。时至今日,民俗的分类已将凡讲究阴阳开合,力发周身整体,圆弹惊抖,讲究脊柱运动等附合内劲内力要求的拳法统一称之为内家拳,依此俗称,所以本文便沿用了内家外家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