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过去不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你对党要有个交代。”这句话,是周总理在包惠僧回归大陆后,对他说的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这句话背后,承载着包惠僧一生的波澜壮阔和起伏。他出生于湖北黄冈县但店镇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却凭借对知识的渴望,一步步走出乡村,走上革命的道路。他曾在北伐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也曾在国共合作破裂后消沉脱党。如今,站在新中国的土地上,面对周总理的这句话,包惠僧的内心五味杂陈。究竟包惠僧会如何回应这份期待,他的人生又将如何继续?
年少革命的璀璨篇章1894年的春天,湖北黄冈县但店镇,一户普通农民家庭迎来了新生命——包惠僧。他如同田野间不经意间落下的一粒种子,静静躺在土壤的怀抱,未来将会绽放出怎样的花朵,无人知晓。家境并不宽裕,世代耕作的土地未能带来富足,反而常常是债务的源头。小惠僧自幼便尝到了生活的苦涩。
网图
五岁那年,私塾的门槛跨进了他小小的身影。那里的日子,简单重复,像极了田间日复一日的劳作。然而,对知识的渴求,却如清泉般在他心中潺潺流动,滋润着那颗渴望成长的心。时光流转,1907年,他踏入了黄州高等小学堂,这里,熊十力、李仲揆等黄冈四杰的光芒,悄然在他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成了他心中的灯塔。
辛亥首义后,包惠僧满怀敬意回乡祭祖,却遭遇了不平等的对待。那一刻,他怒不可遏,杖责房长,毅然离去,流浪至武汉。这一举动,是他不畏强权的宣言,也预示着他的人生,将走上一条不凡之路。设问世间,有多少少年能有如此勇气,面对不公,挺身而出?
“书山有路勤为径”,1915年,包惠僧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成绩斐然,各科皆优。1917年夏,他提前毕业,被派往一师附小任教。本以为教师生涯会是平静的港湾,却不料,他的直言不讳,如锋芒毕露,得罪了不少人,甚至被地方恶霸驱逐。再次踏上武汉的土地,他以笔为剑,以稿为生,成了《汉口新闻报》等多家报馆的特约记者。这段经历,让他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也坚定了他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决心。
夜深人静时,包惠僧常难以入眠,思绪如潮水般翻涌。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农民生活的苦难,心中如刀割。“冰霜刀剑严相通”,这社会,何以至此?他深知,一己之力难以撼动大山,但希望之火,从未熄灭。
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如狂风骤雨,席卷全国。包惠僧身在其中,不仅是揭露湖北教育界黑幕的勇士,更是与陈潭秋等人并肩,发起湖北公民选举监督团,揭露政客丑行。一时之间,他的名字,在新闻界如雷贯耳。同年,他肄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革命道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19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夜,包惠僧的革命生涯迎来了新的起点。他与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在武昌抚院街秘密集会,共产党武汉支部应运而生,他被推举为支部书记。从此,他肩扛重任,在武汉地区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种子,组织工人运动。他公开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扩大宣传;建立半公开的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兼任书记,为革命事业培育了一批批骨干。
陈独秀
1921年7月,他受陈独秀委派,与陈公博代表广州区,踏上了前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征程。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标志,也是包惠僧革命生涯的新篇章。会后,他重返武汉,继续担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同时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在他的引领下,武汉地区的工人运动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汉口租界人力车工人的罢工斗争、江岸工人俱乐部的成立,都是他革命生涯中的璀璨明珠。
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平静。1922年,因与当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张国焘的不和,包惠僧被迫调离武汉,前往北京。这一调动,非他所愿,却是党组织为了大局做出的决策。北京,这个革命氛围浓厚的城市,李大钊等革命先驱正在这里挥洒热血。包惠僧的到来,无疑为这里的革命力量注入了新鲜血液。
张国焘
初到北京,包惠僧便迅速融入新的战场。他利用在武汉积累的工人运动经验,深入工厂、铁路、码头,与工人群众心连心,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工人罢工。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地区的工人运动如火如荼,成为全国革命斗争的有力支援。同时,他还兼任中共北京区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协助李大钊等同志处理日常事务,为北京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革命生涯波折与贡献1923年,武汉的秋风萧瑟中透着一股变革的气息。包惠僧,这位革命者,再次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担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他一到任,便如旋风般投入工作,工人运动在他的推动下,犹如枯木逢春,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亲手缔造了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这些组织如同磁铁,紧紧团结着工人群众,为日后的罢工斗争蓄积了力量。
武汉老照片
在那个年代,武汉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包惠僧忙碌的身影。他深知,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革命斗争的基石。于是,他积极发展党员,悉心培养革命骨干,武汉党组织在他的带领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无坚不摧的战斗集体,为革命斗争筑起了坚实的后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包惠僧心中默念着这句名言,1924年,他迎来了新的使命。以中共党员的身份,他加入了国民党,开始在广州这片新的天地里挥洒热血。他历任中央党部党员训练班委员、铁甲车总队政治教官等职,为国共合作倾注了满腔热忱。在广州,他深入基层,民众的疾苦触动了他的心弦。他利用自己丰富的革命经验,为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官兵们的革命意识在他的熏陶下日益增强。
到1925年,北伐战争的硝烟骤然升起。包惠僧被委以重任,担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等职,随军北伐。战场上,他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仿佛一面旗帜,引领着将士们冲锋陷阵。他深知,军队的政治工作是战斗力的源泉。于是,他深入官兵之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在他的带领下,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如火如荼,官兵们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1926年,北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包惠僧也因其卓越贡献被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但好景不长,1927年,大革命失利,国共合作破裂。包惠僧的仕途遭遇挫折,他陷入了消沉,最终登报选择了脱党。这一决定,如同他心中的一道伤疤,每当夜深人静时,那份对党的忠诚和信仰便会在心中隐隐作痛。
四一二
1935年,包惠僧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防空委员会编审室主任兼第四处副处长。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前夜,空袭威胁如影随形。他深知责任重大,于是全身心投入到防空知识的普及和防空设施的建设中。他亲自编审防空教材,组织防空演习,那份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他忘却了过去的伤痛。
1936年,包惠僧被调任为国民党内政部参事,随后又相继担任户政司司长、人口局局长等职务。在任职内政部期间,他深入了解了国家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状况。他发现,户籍管理如同一盘散沙,信息不准确、管理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于是,他决心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国民党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土壤。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包惠僧的工作重心也悄然转移。他深知,人口的安全和稳定是国家存亡的关键。于是,他积极投身到战争动员和人口疏散的工作中。那些日日夜夜,他奔波在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身影,在战火中显得如此坚定和勇敢。
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了,1945年,包惠僧被任命为伪中央税警总团总团长,并兼任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兼保安司令。上海,这座繁华而又复杂的城市,成为了他新的战场。他身处敌伪政权之中,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的头脑。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努力维护上海的社会治安和秩序稳定,积极打击犯罪活动和不法分子。同时,他也尽力为民众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那些日子里,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夜深人静时,包惠僧常常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他渴望回到我党的怀抱,但又担心自己的过去无法被原谅。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他倍感痛苦和煎熬。
归途与新生1948年,解放战争的浪潮席卷全国,国民党的统治如风雨中的残烛,摇曳欲坠。包惠僧,这位身处敌伪政权中的关键人物,深知大势已去,带着家眷悄然避居澳门。澳门的日子,平静中带着几分不安,他静观时局,内心却如翻涌的海浪,矛盾与挣扎交织不休。
窗外,秋风带着一丝凉意,轻轻拂过澳门的老街。包惠僧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天际,心中不禁设问:这二十多年的风雨兼程,自己究竟走过了怎样的路?是荣耀加身,还是遗憾满满?他的思绪如同飘落的树叶,随风起伏,难以平定。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唤醒了包惠僧心中的希望。他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给周总理发去了一封电报“兄等以廿馀年之艰苦奋斗得有今日,良堪佩慰……”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老友成就的钦佩,也藏着对自己过往选择的复杂情感。这封电报,如同他在黑暗中投出的一线希望,等待着未知的回应。
周总理收到电报的那一刻,正值中央忙于新中国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他凝视着电报上的字迹,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随即,他将此事上报给了毛主席和党中央。中央的回复简洁而有力:“准许包惠僧回大陆。”这一决定,如同春日里的一缕暖阳,穿透了包惠僧心中的阴霾,照亮了他的归途。
踏上北京的土地,那份久违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周总理亲自请他吃饭,席间的话语温和而坚定:“你过去不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你对党要有个交代。”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打在包惠僧的心上。他深知,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拷问,更是对未来的一次抉择。那晚,包惠僧的心中却如翻江倒海,他拿起笔,开始了一篇长文的撰写,字字句句都是他对党、对人民的深情告白。
然而,回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包惠僧并未立刻被委以重任,而是被安排进入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这一决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毕竟他曾是国民党中的重要人物。但包惠僧却坦然接受,他深知,这是自己重新赢得信任的开始。
在研究院的日子里,包惠僧刻苦学习,努力弥补自己过去的不足。1950年12月,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研究室任研究员。内务部的工作繁重而复杂,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惠僧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很快在内务部站稳了脚跟。他深入基层,了解民情,那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他眼中却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包惠僧常常将“为政之道,在于安民。”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积极为政府出谋划策,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做出了积极贡献。1952年8月20日,包惠僧被任命为内务部参事。作为参事,包惠僧不仅要参与政策的制定,还要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此更加努力地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内务部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是:“包参事,真是个实干家!”而他的下属们,更是对他敬佩有加。
但包惠僧的政治生涯并未就此止步。1957年4月29日,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这一消息传出,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国务院参事室的日子里,包惠僧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为政府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他还关注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努力为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转眼间,包惠僧已在国务院参事室工作了多年。他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人们渐渐忘记了他过去的身份,只记得他是一位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参事。然而,命运却在他晚年时开了一个玩笑。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他的离世,让许多人感到惋惜。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湖北团风县但店镇溢流河拱桥铺村,那座简简单单的坟冢和普普通通的墓碑上,刻着“包惠僧”的名字。没有墓志铭,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结语包惠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历经风雨,最终回归人民的怀抱。他的故事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他虽曾走过弯路,但始终心怀信仰,最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这告诉我们,无论过去如何,只要心怀善意,努力前行,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包惠僧的一生,是对信仰与追求的最好诠释。那么,你对于包惠僧的波折人生有什么看法呢?他的选择与坚持,又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编辑|宇森年华郑前芳
审核|宇森年华罗强
时间:2025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