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毛主席发现儿子毛岸青与亲家张文秋的二女儿邵华多次通信,立刻就捕捉到两个孩子的感情,遂写信道:“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同她好好聊一聊。”
在父亲的关怀下,毛岸青和邵华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互相表达了爱意,于同年6月喜结良缘。
1961年,考虑到双方老人都在北京,而自己和丈夫却在大连,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很不方便。于是,邵华向毛主席请示想要回北京。
毛主席同意了,但并没有让儿子儿媳住进中南海,也不让中直机关给安排工作,而是将他们交给了罗瑞卿。
刚在北京安顿好,邵华和毛岸青就被叫到了中南海,毛主席对他们说:“我前年回了趟老家,了却了一个二十二年的梦。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你们,也替我去给你们的妈妈扫扫墓,看看韶山的乡亲们。”
从1931年春被外婆和舅舅秘密送到上海,毛岸青已经有三十年没有回到过板仓了。眼下,他要带着妻子一同回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总参人员的护送下,毛岸青与邵华出发了。他们首先回到了长沙板仓,舅舅杨开智与外婆向振熙正住在那里。
已经九十多岁的向振熙身体仍然硬朗,记忆力非常好,她拉着外孙和外孙媳妇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并慈爱地抚摸着他们的脸。
看着当年只有7岁的毛岸青如今长得高大魁梧,而且还成了家立了业,向振熙老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之后,向振熙老人拿出了杨开慧生前的遗物,向邵华讲述了女儿牺牲前的经过,邵华听后,对这位从未见过的婆婆肃然起敬。接着,毛岸青又和邵华一起到棉花坡祭奠了母亲杨开慧,在坟前烧了纸,给坟添了土。
站在母亲坟前,毛岸青忍不住泪流满面。
母亲牺牲时,他虽然只有7岁,但依然记住了许多事。他记得母亲时常抱着他们兄弟三人,给他们讲父亲革命的故事;他也记得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三人四处躲藏的日子;他还记得母亲遇害后家人痛哭的场景。
母亲牺牲后,他没有一日不思念母亲温暖的怀抱,直到再次回到了这里,毛岸青这才觉得对母亲的思念缓解了许多。
收拾好心情后,毛岸青告别了外婆,下一站,他们将要回到韶山,看望韶山百姓。
十多年前,毛岸英也曾回到过这里,当年的场景韶山人民仍旧历历在目。此时毛主席另一个儿子也要回来,百姓们更是高兴不已。
韶山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赶了过来,都想要一睹伟人后代的风姿。当看到长相酷似毛主席的毛岸青,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毛家人丁兴旺。
邵华知道,乡亲们之所以对他们如此热情,全都是因为对毛主席的热爱。
在乡亲们的带领下,毛岸青与邵华参观了故居。一种浓烈的感情从他们的心底滋生出来,他们可以想象得出当年父亲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这时,工作人员拿出一个留言簿,请毛岸青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每个参观故居的人都要遵守的规矩。
毛岸青拿起笔,心潮澎湃,他忽然想起母亲杨开慧,心想当年母亲随父亲回乡做革命工作,大概也是他如今的心情吧。
于是,毛岸青在留言簿上写下“杨岸青”三个大字,大家以为他写错了,可一旁的邵华却能明白毛岸青此刻的想法。在母亲杨开慧身边的日子,是毛岸青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此刻这个“杨”字倾注了他无比真挚的感情。
这次家乡之行让毛岸青与邵华都收获颇丰,无论是慈祥的外婆还是热情的韶山人民,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