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最后两年,司马家族布局曹魏朝堂,称帝拼图还差最后一块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5-27 10:26:43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趁着曹爽与魏帝曹芳到高平陵谒陵时发动政变,控制京城,史称高平陵之变。此后,司马懿成功夺权,取代曹爽,成为曹魏唯一的辅政大臣。

朝中有不少老臣,他们支持司马懿扳倒曹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同样支持司马家自己登基。

这两者之间性质完全不同。比如蒋济,就极力劝阻司马懿斩杀曹爽。

一方面,是他为司马懿做过担保,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代表了绝大多数老臣的政治立场,即让政权回到原有的格局,保留曹魏宗室对政权的影响力,而不是任由司马懿一人专权。

因此,对司马家来说,谋朝篡位之路任务依然艰巨,也注定了这项重任不可能在已经年过七旬的司马懿手上完成。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清除反对势力,拉拢世家大族,从而尽可能为子孙们铺路。

对于曹爽本人及其主要党羽,全部被处以族诛,但是对曹爽一党的非核心成员,则尽可能采取宽大处理,最坏的结局也不过是免官回家。

其中很多人后来又被重用,比如像颖川荀氏的荀彧。即便在曹爽被诛后,他带头为曹爽举丧,也并未妨碍他后来的升官发财。

不论是曹魏贵族还是世家子弟,只要认同并支持司马家的专权,仕途的大门永远对他们敞开。

司马懿专权后,我们来看看曹魏权利中心的变化,首先,台中三狗,何晏、邓飏、丁谧都随曹爽一同去了,跟曹爽一同被诛。大魏忠臣司马孚,这位尚书令终于可以挺起胸膛,当家做主了。

未来他还要出将入相,转任司空,拜为太傅,直到西晋建国,受封安平王。

在政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王观,重新回到尚书台,而过六旬的王基,也短暂地进入尚书台任职,但很快,后者就转任荆州刺史,成为司马家重要倚重的军事人才。

在平定淮南第二第三叛乱中,王基大放异彩,表现出色。若要排曹魏后期名将,笔者认为,王基可胜过王昶,与陈泰一争高下。

当然,邓艾的榜首地位,则无人能撼动。

负责审理曹爽一党案件的卢毓,也进入尚书台,任吏部尚书。

此外,尚书台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李丰,之前,此人一直在曹爽和司马懿之间徘徊。

司马懿死后,李丰被司马师提拔为中书令,但他没有感恩之心,而是怂恿夏侯玄,企图再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最终被处以族诛。

可以这么说,除了李丰,尚书台的其他成员基本上都是司马家的忠实支持者。

中书省方面,已经退休的孙刘联盟之一的孙资,又被重新请回来出任中书令。司隶校尉跟河南尹,分别是何曾和傅嘏,这两位是新加入的支持者,尤其是傅嘏,他之前被爽重用过,但因与何晏不合被调离中枢,现在重新被司马懿启用。

傅嘏这个人,需要多聊两句,第一,此人的能力不可小觑,他是曹魏历史上政绩最好的河南尹,第二,在司马师去世的关键时刻,傅嘏还帮助司马昭,有惊无险的化解一场政治危机。

可惜,傅嘏命短,若活到西晋建立,他至少也是个三公。

眼下的三公还是曹爽执政末期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司空王凌,司马懿是一个都没动。

因为三公职位象征荣耀,却无实权。不过即便想动,他也动不了。前两人是协助自己政变的老臣,司空王凌坐扬州主帅之位,司马懿这个时候拉拢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会动他?

蒋济被气死以后,司马懿立即提拔王凌为太尉,但王凌仍暗中谋立曹彪,筹划着推翻司马家的统治。空出来的司空,则是给了另一个铁杆拥护者孙礼。

我们再来看军队系统,禁军的指挥权,当然是全部交给刚刚升任卫将军的司马师。

京豫战区和扬州战区没有太大的变化,老大仍然是王昶和王凌,后来王凌被夷灭三族,诸葛诞接替了他的位置。

而变动最大的应该是雍凉战区主帅夏侯玄,被一纸诏书就召回朝廷,担任了九卿的闲职。

征蜀护军夏侯霸则是去了蜀汉,一把年纪的郭淮也终于是熬出了头,坐上了西部战区的头把交椅,司马懿自家的大侄子陈泰,被派过去当了二把手雍州刺史。

军权大一点的,还有安东将军司马昭,镇南将军母丘俭,以及扬州刺史文钦。

司马昭的位置很关键,他负责镇守许昌,为家族的统治增加一道保险。

另外经过了大规模的洗牌,看似司马家基本算是控制住了局势,但随着司马懿的驾鹤西去,以及吴蜀所给的外部压力,司马家的统治仍然是危机四伏。

而且,我们看到,母丘俭、文钦、诸葛诞这三位未来搅动东南局势的时代弄潮儿都已经相继上线。

未来,司马家族面对的是称帝拼图上的最后的一块。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