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对东吴是错误吗?孙权有份不为人知的私心

傲云历史谈 2024-05-26 01:43:06
前言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距离东汉灭亡还有一年时间。

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然确定,而立志复兴汉王朝的刘备集团,却正在进行着属于自己的最后一搏。

占据荆州一带,手中握有刘备一半武装力量的关羽,在刘备的默认下,发动了汉末规模最大、影响力也最为深远的“襄樊之战”。

而在关羽那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下,这场原本并不为时人所看好的北伐,竟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其影响力甚至达到了令曹操都想要迁都,避其锋芒的程度。

可惜,关羽最终未竟全功,因为一个人出现,让襄樊之战先胜而后败,让关羽最终身首异处,也让刘备集团彻底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

这个人就是孙权集团的第三任军事总指挥吕蒙,而他对关羽所实施的战术,在后世也成为了一场经典作战案例,它的名字叫做“白衣渡江”。

冲突前的同盟

其实在“白衣渡江”前,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关系,就已经不是特别融洽了。

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看来,似乎从公元208的赤壁之战开始,刘、孙两家就一直是关系和谐,“两弱”共抗“一强”的盟友,所以突然爆发的孙权背刺荆州事件,怎么看都发生得非常唐突。

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的根本利益并不相同,对孙权集团来说,相比扬州,荆州位于长江的中上游,如果不能够完全占据荆州,一旦爆发冲突,拥有荆州的军阀集团就可以马上动用水军顺江而下。

而在这种情况下,孙权集团引以为豪的水军力量就将顷刻间失去作用,连孙权集团的治所秣陵,也会全方位暴露在敌人面前,成为不设防的活靶。

“安危不可假手于人”,哪怕是盟友,对孙权集团来说也不能尽信,因此早在“白衣渡江”前四年,也就是公元215年,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就曾经签订了“湘水之盟”,约定将除了南阳郡以外的荆州六郡平分,南郡、武陵和零陵归刘备。

而江夏、长沙和桂阳归孙权,这个协定表面上看,似乎短暂弥合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冲突和争端。

但祸根已经就此种下,“湘水之盟”,只能说把孙权和刘备两方的矛盾暂时压了下去。

而孙权此时也在按兵不动,寻找能够一举全据荆州的机会。

终于四年后,这个机会到来了。

吕蒙的主张

公元219年,随着“汉中之战”的结束,刘备集团的势力达到了巅峰状态,不仅拥有完整的益州,而且还占据半个荆州,人才配制、兵力数量和资源配比,已然满足了多年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预测的“出于秦川,以向宛、洛”。

于是乎,借助了汉中之战的威势,关羽开始发动“襄樊之战”,先是兵围樊城,打得曹操的爱将曹仁困守孤城;随后又“水淹七军”,让“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全军覆没,连自己都被俘虏了。

看上去战果辉煌,但此时在关羽的背后,孙权发现了他的弱点。那就是对自己这个已经不算特别亲密的盟友,不再设防,而是将全部兵力和资源投入到了与曹魏作战的第一线。

而这时候,孙权一手提拔的爱将,东吴实际的第三任最高军事指挥官吕蒙,就开始发挥自己的作用了。

这里要先纠正一个误区,那就是网络三国史学界经常流传的“东吴四大都督”,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在史学家王欣夫的著作《补三国兵志》中,明确提到了,东吴的大都督并不是常设岗位。

一般来说,只有在发生大规模战役的时候,才会设置“大都督”一职,而且只有陆逊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担任过大都督: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

而周瑜、鲁肃还有吕蒙,他们都没有担任过“大都督”这个官职。

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在鲁肃于公元217年病逝后,的确是吕蒙接替了鲁肃的岗位: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

而吕蒙担任了东吴最高的军事长官后,也马上开始筹划起对荆州和关羽的作战行动,在跟孙权献计的文书中,吕蒙曾经明确提到过:“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某种程度来说,吕蒙是孙权集团第一个公开主张彻底吞并荆州、消灭关羽的“对刘鹰派”人物。

不过,吕蒙虽然是这么主张的,但最开始他对于关羽的态度,却跟他的主张大相径庭。

装病背后的阴谋

如果从出身看,相比拥有“淮泗士人”身份的周瑜和鲁肃,以及后来代表江东世家大族的陆逊,吕蒙是四人中背景最低微的一员。

早年间混迹于小卒和部曲之中的他,如果不是孙权慧眼识人,恐怕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大头兵。

但是这种出身也让吕蒙身上多了几分隐忍和韬略,他很清楚地知道如何跟关羽这样的人打交道,作为名满天下的武人,关羽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别人对他的轻视和傲慢,最喜欢的这是别人的崇拜和钦佩。

因此在吕蒙当上孙权集团最高军事长官后,他对于关羽的态度,一上来就是“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

不过关羽也不傻,虽然因为吕蒙的伏低做小,让他放松了对吕蒙的一部分警惕,但实际上关羽对于吕蒙还是不可能完全放心,理由也很简单:吕蒙毕竟是屡立战功的宿将,就算再怎么态度卑微,能力上依旧在线。

因此吕蒙就用了第二招,那就是装病。

在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率大军北上后,吕蒙火速给孙权上书,对孙权说,关羽现在出动大军进攻襄阳、樊城了,但是出动的人数还不够多,如果现在就忍不住对荆州动手,己方的兵力并不能完全占据优势,所以还需要进行下一步部署。

而部署的目的,就是促使关羽能够把全部兵力都调走,那这就需要先向关羽释放出信号,那就是能够带领孙权集团的军队威胁到荆州的指挥官吕蒙,已经失去了指挥能力,其他人来都没有这个实力,荆州大可以高枕无忧。

于是吕蒙便开始了装病:

“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

关羽至此,彻底相信了孙权没有能力威胁到自己的大后方,毕竟“将为兵胆”,没有好的军事将领,部队再多,也没有一战之力。

而就在关羽将目光完全投向曹操集团时,吕蒙的谋划便逐渐展开了。

白衣渡江

在公元219年的十一月,孙权秘密发动大军奇袭荆州重镇江陵,江陵本身是荆州粮仓兼武器库,而且大多数跟随关羽征讨曹魏的士兵,其家眷都安顿在江陵,如果能够拿下江陵城,不仅可以就地获得补给,而且还能扰乱关羽的军心。

不过江陵城向来以坚固著称,尤其是关羽善于著称,在他镇守荆州的十几年,又对江陵城的城防进行了多次修补,可以说此时的江陵城,用“固若金汤”四个字形容,是毫不为过的。

作为名将,以最小的损失取得最大的收获,是吕蒙一以贯之的态度,而他面对江陵城,也就采取了“欺诈”的方式。他先命令自己手下的士兵都身着白衣,白衣在当时是商人惯穿的衣服,荆、扬两州常年贸易,绝大多数人也对此习以为常。

在此,吕蒙利用了大众的心理盲区,把士兵伪装成商人,每每经过江陵城附近的烽火台,就想办法攻其不备,致使孙权的军队兵临城下后,江陵城都没有人意识到敌袭,最终吕蒙兵不血刃地占据了江陵城。

这就是著名的“白衣渡江”。

当然了,吕蒙也不只有“欺诈”这一种手段,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他与公安的守将傅士仁,以及刘备的小舅子糜芳之间都有矛盾,而这两个人对关羽的心态可以说又恨又怕。

吕蒙在占据江陵后,也敏锐察觉到了这点。

于是他又利用傅士仁和糜芳两人的复杂心理,将两人招降,帮助自己很快稳定了荆州地区的局势,毕竟这两人也算是在荆州镇守已久的元老重臣,要说一点威望都没有,那也不现实。

他们肯帮助吕蒙,实际上也为吕蒙稳定荆州地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吕蒙大量搜集当地士兵家眷的书信,想办法送入了关羽军中,原本处于于士气高昂状态的关羽军面对突如其来的心理战,瞬间就陷入了崩溃,几乎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亡。

另外一方面,曹操集团也敏锐觉察到了关羽军的混乱动向,于是趁机派出徐晃进攻锐气已失的关羽。

其实在之前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曹操就已经跟孙权达成了秘密协议,试图联手对付关羽,此时的关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局面。无可奈何之下,只能率领少数人马逃到了麦城。

最终在临沮一带,关羽和其子关平,被吴将马忠擒获,随即被孙权斩杀。

这场轰轰烈烈的襄樊之战,最后竟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结局,突然落下了帷幕,关羽先胜而后败,刘备集团也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不过,看似在此战获益最大的孙权集团,就真的是胜者吗?

孙权的私心

要谈吕蒙白衣渡江,或者说孙权集团背刺关羽的成败得失,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或许会被很多人忽视。

那就是孙权真正称帝,建立东吴的时间,是在公元229年,因此如果只从法统层面考虑,东吴政权比曹魏晚了九年建国,比蜀汉也晚了八年。

是孙权不想称帝吗?显然不是,那么称帝这么晚,就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条件不允许。

而个人认为,对孙权称帝阻碍最大的,既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江东士族不支持”,也不是东吴的军事力量太弱,担心称帝后抵挡不住曹魏的进攻。

反驳前者,只需要用孙权在吴王时代朝廷半数以上都是江东士族这个证据就好,实际上这也证明孙权和孙氏家族跟江东士族的利益纠葛,比想象中关联更早,江东士族没理由反对能保障自己利益的孙家。

反驳后者,君不见夷陵之战和曹魏南征,都被东吴军队反杀,虽然吴军进攻作战能力堪忧,但是保卫自己利益基本盘的热情和斗志,却是毋庸置疑的,战斗力也不容小觑。

那么问题来了,孙权称帝最大的阻碍究竟是什么呢?

很简单:“大义名分”。

要知道,曹丕能够称帝,依靠的是“汉魏禅让”的法统,再往上追溯可以直到三代的尧、舜、禹,正所谓:

“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

刘备称帝更是没什么阻碍,人家本来就是刘氏宗亲,虽然血统远了点,但终归在族谱上,“复兴汉室”四个字就够了。

三家里面,只有孙权的处境很尴尬,他既没有掌握以汉献帝为代表的中央,也没有汉室宗亲的天然血脉,东吴称帝,可以说“名不正而言不顺”,拖了将近十年,说到底是为了“生米煮成熟饭”,曹魏和蜀汉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而这种处境带来的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孙权到底要不要把“统一天下”当成自己的目标?

把“统一天下”当目标,你的合法性就没有另外两个势力强,拿不出合适的纲领;如果不当目标,“大一统”观念自秦朝开始便深入人心,如果一个政权不以统一为主旨,反而追究割据,怎么想也让人觉得心里膈应且没出息。

所以孙权在刚刚上位,甚至于在打完赤壁之战后,一定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把目标定在“统一全国”上的,否则干嘛要多次进攻合肥,进而想过拿下徐州呢?

可是随着多次对外征战的失败,加上跟江东士族之间你来我往的勾心斗角,到了后期的孙权,一定越来越现实,对他来说,此时他的根本诉求,早已经变成了“能在江东待多久就待多久”。

关于这点还有一个证据,那就是孙权曾经请过一个算命师傅给自己预测东吴国运,算命师傅头铁,直言不讳说只有五十年,孙权听了不但没生气,反而觉得能有五十年国运,已经很满足了。

这时候的孙权,其实就已经是割据心理占据主导了。

那么如果说要割据,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政权的稳定性,不被轻易打破,再进一步说,拿下荆州,就能贯穿整个长江中下游防线,保障自己不被进攻,防守的安全性大大提升,有备无患。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拿下荆州,对于只想割据的东吴来说,成本远比拿下徐州更低,收益也远比拿下徐州更大,又怎么能说是错误呢?

这一切的重点和核心,就在于只要不把东吴当成有进取心,想统一中国的政权,而是把它当成纯粹割据政权来看,白衣渡江,一点问题都没有。

只不过,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孙坚和孙策,又会怎么看此时的东吴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