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零二讲
第二册 宋朝、金朝书法批评
第二章 "探析苏轼与黄庭坚:文人书法中的艺术意蕴与美学追求"
第八节 黄庭坚论创新
一、学书当自成一家
黄庭坚主张书法应自成一家,此观点并非其首创。自古便存在此类意识,我们在探讨南朝时期袁昂《古今书评》时就曾提及,当时有人认为羊欣的字模仿王献之,故而有“大家婢作妇人”的嫌隙。欧阳修也曾提出“学书当自成一家”的论调。不过,欧氏未曾针对此问题展开深入论述,而黄庭坚在此问题上的见解,不论是在宋朝,还是于整个书法史中,皆极具代表性。
《论作字》记载:晁美叔(端彦)曾在背后议论我的书法唯有韵味罢了,至于王羲之的波戈点画,丝毫未沾。有附和我的人将此言论传到陈留,我笑着说:“若晁美叔的书法,与王羲之契合,就如同优孟鼓掌论说,难道就是孙叔敖吗?”以往曾有丘敬和临摹王羲之的书法,笔意也颇润泽,却为规矩所束缚,难以自如发挥。
我曾赠给他一首诗,其中有句:“字身藏颖秀劲清,问谁学之果《兰亭》?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依晁端彦之见,黄庭坚的书迹无半点王羲之的笔法,但其仍认可黄庭坚的书法具“韵”。晁端彦以王羲之为范例来评说黄庭坚的笔画、字形,此乃传统观念。传统派的书法批评要求书法创作需先从前贤的经典作品入手,通过模仿来形成自身风格。
依此要求,黄庭坚显然不合标准。针对此问题,黄庭坚展开辩论,称“为人做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跟在他人身后亦步亦趋难以超越,唯有发挥自身特色,从神理上靠近古人,方为真正的书法艺术。他表示晁端彦的做法恰似优孟学着孙叔敖的模样游说楚王,至多不过是表面的相似罢了。
黄庭坚还有一则著名言论论及何为善于学习。他讲道:《兰亭》虽是真行书的典范,然而不必一笔一划皆奉为准则。譬如周公、孔子并非毫无小过,有过却不妨碍其聪明睿智,因而成为圣人。不善于学习的人,连圣人的过错都加以效仿,所以被局部所蒙蔽。当今学习《兰亭》的人,多是如此。鲁之闭门者说:“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这才可以学习书法。
《兰亭序》自唐宋起便被视作书法极品,此观点从未遭人质疑。学书之人若能获取《兰亭序》的刻本,便将其视作准则,由此衍生出各类崇拜与迷信的心态,这在唐宋时期屡见不鲜。章惇每日临摹《兰亭序》一遍,便是其中一例。黄庭坚意欲破除这种迷信,他觉得《兰亭序》诚然是极为出色的书法佳作,然而并非毫无瑕疵,就如同周公、孔子那般圣明,也会存在考虑不周之处。
故而,他告诫众人要有准确的认知,要有恰当的学习之法,就如同鲁男子学习柳下惠一般。柳下惠乃春秋时期的一位贤良大夫,据传有一夜,他碰到一位又冷又饿的女子,因缺乏良好的安置条件,柳下惠便将其搂在怀中过夜,却未发生任何越轨之举,在历史上被称作“坐怀不乱”,足见柳下惠品德高尚。
后来有个鲁国男子,独自处于一室,他的邻居是一位独居的寡妇,某晚因暴风雨肆虐,房屋倒塌,独居女子期望借宿于该男子家中,却遭拒绝。人们同样称赞这位男子的做法,因为依照古代标准,他以另一种形式维护了男女之间的纯洁。
两个故事的方式各异,但都达到了礼教所规定的准则。鲁男子并非单纯模仿柳下惠,而是依据自身性情来坚守操守。黄庭坚认为如此学习其精神,方为善于学习的途径。
他觉得学习《兰亭序》关键在于领会其之所以出色的缘由,而非一笔一划地生硬模仿。这种方式可以理解为究竟是以先贤法帖为主,还是以自我为主。
黄庭坚在《题杨凝式书》中写道: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却到乌丝栏。这表明杨凝式的书法神似《兰亭序》,而一般人只是在表面上学《兰亭序》,仅停留于形似的阶段。(全文共计:1550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0月1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