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卷子没做完,被流放宁古塔,他的好友发誓五年内将其救回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5-01-12 14:04:41

公元1657年顺治年间,发生了意在打压汉族士人的“丁酉科场案”,诸多文化名人受此牵连,被流放到苦寒之地的宁古塔。

这些人当中最负盛名的,是被大诗人吴梅村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的吴兆骞。

吴兆骞从1659年被流放到宁古塔,直到1681年才得以南归。

而营救他的,是他一生的好友、文学家顾贞观。

这两位清初才华横溢、但在官场都很落魄的书生,共同书写了一段文人的至情友谊,被时人传为佳话。

一、吴兆骞居然是因为没答完卷子,被发配到宁古塔

1657年,本来已经中举的吴兆骞受到科场案的牵连,成绩作废,被要求重新参加考试。

为防止再出现作弊,考场全副武装,每个考生身边都有穿着铠甲、拿着大刀的士兵,气势汹汹地监考。

26岁的吴兆骞显然没见过这种场面,心理瞬间崩溃,居然没答完卷子!

这下子可好了,有人落井下石,说吴兆骞之前的成绩就是作弊来的。

1659年,科场案结案,吴兆骞罪名成立,被打了四十大板,没收全部家产,凄凉北上,来到“耕者绝少,弥望无庐舍”的北大荒。

当时的宁古塔,偌大一个城,只有300户人家,到处是冰雪皑皑,做为江苏人的吴兆骞算是遭了老罪了。

幸亏当时宁古塔的将军瓜尔佳·巴海比较尊重这批来自江南的才子,时有照顾,1667年时甚至还救过吴兆骞一命。

吴兆骞在给母亲的信中说,他在迁往乌喇的路上遭遇大雪迷路,巴海派人找了三天才把他救回来。

1674年,巴海聘请吴兆骞做他两个儿子的老师后,日子才算有所好转。

1661年康熙继位,因为不想翻顺治的旧案,所以吴兆骞没得到大赦。

1678年,康熙曾辗转看到吴兆骞的作品,问起此人。却又不知道何人作梗,吴兆骞还是没能得到赦免。

这个曾经拿人家的帽子当尿壶的狂生,也许就在冰天雪地终老一生了。

二、顾贞观混得也不咋滴

那吴兆骞那么多以文相交的朋友,为啥不出力相救呢?

因为基本没一个混得好的,包括最好的朋友、比他小6岁的顾贞观。

个别混得还不错的,也早已互相拉黑。

清初,清朝统治者在慢慢地接受着汉人书生,而汉人书生也在慢慢地接受现实。

以顾贞观、吴兆骞为代表的这帮汉人名士,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大一统”。

除非明确表态效忠,巴结权贵。

但顾贞观们显然不是能屈膝求荣的那一拨人。

顾贞观17岁就认识了吴兆骞,从此成为一生的挚友。

1664年,吴兆骞都被流放5年了,顾贞观才当了个秘书院中书舍人的芝麻绿豆官,最高时才做到一个七品官内阁中书。

就这样一个品级的官,顾贞观还时常遭同事们的排挤,1671年就辞职成了平头百姓了,自讽为“第一飘零词客”。

别说解救吴兆骞了,顾贞观自己如何讨生活都是大问题。

还好,1676年,顾贞观、吴兆骞遇上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大贵人:

“清词三大家”之一的纳兰性德(即纳兰容若)。

三、为营救好友,不惜向权贵下跪

1676年,经徒弟徐元文推荐,顾贞观成为当朝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府上的教书先生。

明珠的长子纳兰性德时年21岁,与比他大18岁的顾贞观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交。

顾贞观激动万分,直接向纳兰性德讲了吴兆骞的遭遇。

纳兰性德毫不犹豫就答应出手相救。

顾贞观兴奋地给吴兆骞去信,写下了那首被称为清词压卷之作的“赎命词”《金缕曲》,开篇两句就让人潸然泪下:

季子(吴兆骞的号)平安否?

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

行路悠悠维慰藉,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从前杯酒。

顾贞观并对吴兆骞发誓:

五年之内,必将好友从宁古塔接回来!

有了纳兰性德,顾贞观得以拜见了明珠,不惜送上他那双一生都不会弯曲的膝盖。

明珠很是得意,像顾贞观这样民间知名度极高、性情孤傲的大才子有求于他,实在是一件值得臭屁的事情!

于是就在自己书房的墙上写下“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十个大字。

1681年,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凑了2000两银子,明珠以“赞助内务府修建工程”的名义,终于将吴兆骞从宁古塔召了回来。

1681年,正好是顾贞观誓言的最后一年。

当50岁的吴兆骞风尘仆仆地从苦寒之地来到京城时,纳兰性德自然将他置为上宾。

此时的顾贞观,却因母亲去世,未得与好友见面。

而3年后吴兆骞即病逝,两位挚友竟然未能再次聚首。

吴兆骞在纳兰府上时,明珠见到了这位名声比顾贞观还大的文化人,又洋洋得意起来,领他到书房看那墙上的十个字,意思是,你的事儿是顾贞观给我下跪,才办成的。

“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吴兆骞看到后,放声大哭。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

自评:余秋雨先生曾说,没有丰厚历史记载的大东北,却总能跳跃式地跟上时代,和宁古塔的那些流放之人有很大的关系。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