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遂宁的旱、雹灾害

听雨说生活 2024-08-08 20:08:56

遂宁是我的故乡,也是个好地方。记得读书时老师教我们唱的一支歌:遂呀遂宁好,遂呀嘛遂宁好,千里丘陵出呀嘛出百宝。涪江的流水长哟,两岸多富饶。种桑来养蚕,产棉又产稻。金波银波连碧天,红日当头照呀,红日当头照……

但任是风水宝地,肥田沃土,也同样面临自然灾害的肆虐和蹂躏(遂宁的旱、涝本就频繁),以及历代统治者的盘剥敲榨,它的子民们一样会有难堪和凄惨的生活。这一点在阅读《县治》(遂宁)时,体会尤深。

据新编《遂宁县治》(1993年5月第一版)上有记载的数据资料,仅就域内频繁水旱、雹灾摘录(水害已有另文,有兴趣者可查看。兵、匪、火、饥、荒、地震等未在计划之例)。

北宋

1、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夏秋不雨。

2、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夏秋不雨。

南宋

1、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春,久旱,日月皆赤;冬,气温如仲夏,日月皆赤。翌年地震。

2、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旱,斗米二千,人食糟糠。翌年大饥,道僵狼籍。

3、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大旱,春旱至秋七月。

4、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旱,五月江水浸城,淹没田庐。

5、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冬,不雨,气温如仲夏,日月皆赤。

6、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大旱。

7、嘉泰元年(公元1501年):大旱,翌年大饥。

元代无记载。

明代

1、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大旱。

2、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干旱。

3、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干旱。

4、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大旱,大水,东西抵山麓,庐舍飘荡,男女溺死者甚多。

5、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大旱。

6、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大旱,地震。

7、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大旱,斗米千钱,人多饿殍。年底,地震连续三日。雨暴,阴霾。

8、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大旱,除夕,大风火起,延烧城内数百家。

9、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大雨,雹,风雷拔木,坏庐舍,损禾苗,六月大水。

10、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大雨,雹,风、雷交作,飞瓦折木。

11、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涌泉井陷,黑雾障天。

清代

1、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全蜀大饥,人相食,大旱,赤地千里,逃亡殆尽(张献忠数次兵犯遂宁的深重遗祸,满清入川的屠虐)。

2、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当年,秋旱,二十三至二十七年五年连旱,深井尽涸!

3、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春,大旱。

4、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春,大旱。三月初六,大冰雹,雹解沟浍水盈。

5、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夏旱,又遭大水。

6、同治五年(公元1886年):全蜀大饥,人相食,逃亡几尽。

7、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大水。大旱,赤地千里,道殍相望。

8、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二月十八日,昼晦,大雷,风雨、雹,禾苗受损甚重。夏,瘟疫流行,有的全家尽亡。

9、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大旱,家断炊烟,路多抢劫。

10、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大旱。

11、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高升乡遇大冰雹,禾麦殆尽。秋旱,稻田无水。

12、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大旱,四乡贫脊瘠,百里无烟,迁黔(贵州)者甚多。

13、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大旱,豆麦未生。七月底栽苕无收。春夏间时疫大作,道僵相望,有的全家皆亡,迁黔(贵州)者甚多。

14、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春,安居坝下大冰雹,形如鸡卵,横铺十余里,山粮扫空。行者趋避不及,间有遭击毙者。七月,高升乡遭冰雹,并遭大疫,有一家死数人者。

民国时期

1、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春,大旱。

2、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春、夏大旱,春粮无收,插秧失时,第五灾区犹重,平民无法度日,卖儿鬻女,逃荒讨饭,有以树皮、观音土(白墡泥)充饥,饿殍满道……

3、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夏,久旱不雨,水稻无法栽插,人心惶惑,饥民逃荒青川、北川、成都、重庆等。

建国后

1、公元1958年:4月23日,梓潼乡(今凤台乡)降冰雹5分钟。晚上安居、玉峰两乡亦降冰雹。

2、公元1960年:夏旱,以三家区为中心的成片地区,堰埝干涸,稻田龟裂,吃水困难。

3、公元1961年:5月8日晚,仁里、河东、永盛、北固、新桥、常林、南强、上宁、西宁、梓潼、新华等公社降雹5分钟,有的如鸡卵,有的如冰砖、冰棍。同时伴有十级左右大风和强雷暴雨,致房屋倒塌2842间,死亡19人。灾情以仁里、河东、北固为重。

4、公元1962年:5月15日,聚贤、同盟、三家、玉峰、南强、保升、复兴、龙凤、西眉、老池等公社先后降落冰雹,有的大如鸡卵,并伴有强雷暴雨。

5、公元1964年:8月2日下午,三家、安居降落冰雹,伴有8至9级大风,刮倒房屋50间。8日下午,太平公社降落冰雹,亦刮大风,刮倒房屋30余间。

6、公元1965年:5月24日,保山、陈家、会龙三个公社遭狂风暴雨,并伴有冰雹袭击,房屋倒塌337间。

7、公元1966年:8月8日至10日上午,县内大部分地区遭大风袭击,风力9级,有的地方夹有冰雹,形如鸡卵,击毙4人,击伤20人,房屋倒塌659间,损坏房屋4672间。是年大旱,琼江断流,涪江降至20年来的最低水位。

8、公元1970年:5月23日,大风、暴雨,部分地方夹有冰雹,有11个公社受灾,以桂花、永兴、城郊梓潼、新桥等公社最重。

9、公元1971年:7月31日下午,常理、龙凤、龙坪、仁里、三家、大坡等公社降落冰雹,以三家公社为重。

10、公元1972年:春旱,致水田脱水龟裂,小春作物有二万余亩被干死。有1000个生产队吃水困难,尤以拦江为重。4月19日,西眉、新华、新桥等公社降落冰雹。5月19日,上宁、新桥、横山、聚贤、大安、胜利、玉峰、老池、三新、富果、磨溪等公社降落冰雹,有的大如汤园。

综上所载,越到近代旱、雹灾害越频繁、严重。不是古时的灾害较少,而是不受重视,缺乏记录。一旦被收录:“干旱”“大旱”两字,就说明灾情已异常严重,几乎已到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地步了。

没有对比,就不知好、孬。我们今天应该庆幸,即或出现再大的灾害、灾难,诸如举世皆惊的唐山、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仍然有吃、有穿、有住。中国数千年来,历朝历代都不可能解决的难题,在社会主义的今天,轻松应对,迎刃而解。这就是生在新中国的人们的幸运。(局限于撤县建市前的县域资料。)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