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描摹一次你的影子——油画与爱情

草木年华茶杯淡 2024-03-17 09:46:01

“I can't nohanol1 in the dark.”

各位高手,谁能把这句译准?如果您懒得自己译,答案在最后。

语言的滋味,大概千人千味;翻译也基本千人千译,全在汝心。

先由这一幅油画开卷独斟,慢慢展开几个爱情故事吧。

这幅油画的名称叫《临行前再描摹一次你的影子》(Draw your shadow again before leaving),是十九世纪英国的艺术家埃德蒙·布莱尔·莱顿(1852.9.21 - 1922.9.1)的作品。

爱情,年少时我们以为垂手可得,走过红尘喧嚣若干年,才发现爱情对于太多人是奢侈品,婚姻易求而爱很难。

爱的领悟不仅仅决定于每个人的个体本身,爱不仅是一种本能和身体需求。生而为人不一定就一定会爱、明白爱,同时能拥有爱;爱需要个体的领悟力,更需要在这大千世界能碰见彼此,那些让你一眼万年的人,以爱顿悟。

“临行前再描摹一次你的影子”这幅油画里的滋滋味味,各位慢品,在每一个深夜里,是否有那么个影子让你一笔笔用心在细细描画?百转而千回。有,其实你挺幸运。

学习历练和领悟,是我们在世间懂爱的后知后觉。有些人可能一生都在懵懂,先天的爱往往只是一种知觉,这种知觉有些人很强烈,有些人一瞬而逝。我们的教育中缺了性的教育,同样更缺爱的教育。情感属于个体,但是时代的烙印会极大地左右每个人、包括爱,包括生活。下面文中,我会详细展开说说莱顿那个时代的时代特征。

莽莽尘世间,碰见并不易,碰见的时间恰逢少年时当然最好,但恰逢其时在人生中很难,否则不会有:“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千古遗憾。

也不会有卢冠廷那首《一生所爱》唱的凄苦:“从前、现在,过去了再不来, 红红落叶长埋尘土内 ,开始终结总是没变改;天边的你漂泊白云外, 苦海翻起爱恨,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相亲竟不可接近 ,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长久占据凡尘男女你我心头,歌词里的情感又何尝不是你、我的情感?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的油画很讨国人的欢喜,因为美。他属于拉斐尔前派,他所有的油画画面干净、色彩分明、衣饰精美,女子都带着浓浓的优雅贵族气,是一种唯美的古典写实。对于画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通过他的画笔把人物情绪把控地非常到位,低头一刹那的深情、面对陌生的未来时的踌躇、以及对被强迫写好命运地深深无奈……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的父亲也是画家,但是没有他出名,莱顿有两个孩子,后来也都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均为艺术博士,但是也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天分在艺术中很重要,能够作为一件作品流传百代千代后,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量,尽管莱顿是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也无法让他的孩子历史留名。

太多的人都是以所处时代和社会的观点、喜好在爱,在社会和时代观念赋予的所谓对错选择中判断爱,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为标准,框定了自己的爱。往往我们的选择是:我该爱这个人、我们相爱是合适的。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生活在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纠正下,他不属于中世纪!!(总爱纠错的人可能总比较讨人嫌)这个时代记录在狄更斯的《双城记》中:“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英国是从1837年到1901年,这六十四年间对于英国乃至欧洲的历史都有深远影响,所以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当时的英国可以说处在时代巨变最前沿:最光明与最黑暗并存。

工业革命使英国走到了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也正由于工业革命,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当时的大英帝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它的经济占据全球70%以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英帝国最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才宣布结束。

同时它也是一个英国急速扩张的时代,所以在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画作中,画了很多中世纪的骑士和他们的爱人,中世纪的骑士是一种精神规范,也是在英国这种帝国扩张中,满足自己的野心又为英国利益不惜牺牲的这么一群人。这种标准支配着当时贵族青年男子所思与所为,这种标准不仅仅在于战争,更是生活和爱情中的一种规范。

既具宗教精神,又充满尚武精神,且允许当时青年男女在虔诚地同时,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自由,这种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自下而上的寻求,慢慢就形成了所谓中世纪骑士精神。

具有骑士精神的骑士是当时贵族男性的追求,除了要求勇猛以外,还要具有慷慨热情并积极援助他人和社会的品行,对女士谦逊有礼并付出慷慨和仁慈,捍卫他们认为的真善美的信仰,并为之战斗。

下面这幅画就是刚刚在教堂举行完婚礼的一对新人,新郎即将被急速召唤的场景。新娘紧紧挽住新郎的胳膊,但不管多么的不舍,她都无法阻止心上人去战斗,因为懦弱是骑士精神最嘲笑的。当时对女性的要求也是必须忠贞,男女双方可以爱得发狂但必须做到性克制。

人类一直在爱与性之中者拉扯,有时强调两性欢乐为主,有时又是灵魂契合。

旧约比较纵容,所罗门对他的新娘说的情话相当放肆:“你的身量好像棕树,而我要上这棕树。愿你的双乳,好像葡萄累累下垂,你的鼻息香如苹果,你的口是如上好的酒,下咽舒畅,流入我的唇齿中。”

但随着宗教的深入,新约占据了思想的主导,这时候崇尚地又是柏拉图式的恋爱——精神恋爱。

这种精神恋爱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又不完全一样,一方面认为男女或男男、女女之间可以不进行身体交流,纯粹地相互精神相恋;一方面又将独身视为不可饶恕的一种肉欲,认为独自一人是禁止不住欲望的,所以不如婚配,用婚姻的绳索锁住欲望,离婚那时是不被允许的。

所讲究的骑士精神时代,婚姻是婚姻,可人总是需要爱和被爱。

所以爱情又被格外赞赏和歌颂,莱顿的这幅油画《The King and the Beggarmaid》(国王与乞丐),就是描写非洲国王科夫图阿(Cophetua)原本对女色毫无兴趣,直至他看见了女乞丐佩尼罗凤,他对佩尼罗凤一见钟情 ,然后跪地请求佩尼罗凤嫁给他,成为他的王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是这位著名的拉斐尔前派画家埃德蒙·布莱尔·莱顿画了好几幅类似的主题,其他画家也画了好多。

这个主题正好符合中世纪西方这类男女对两性,应该说是男性对于两性的一种态度。他们标榜道德,对女色毫无兴趣,也就新约所教导的性是该束缚的;然约束归约束,情与爱又是人的发于自然,无法避免,于是他们赞美爱之纯粹,渴望男女的结合仅仅是因为爱情。

非洲国王科夫图阿这个角色就是在这种历史氛围下产生,作为中世纪骑士设想的最圆满婚恋的一种典范。我不在乎你富贵贫穷、家世如何,只要你是我的意中人,我们的结合就是最纯洁的两性关系。

“连日暮时分在花园里圆寂的,佛法无边的悉达多也于你无益 。

你手写的文字, 口出的言辞 ,都像尘埃一般一文不值 。

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 ,上帝的长夜没有尽期 ,你的肉体只是时光 ,不停流逝的时光 ,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莱顿画笔下的骑士爱情,除了著名的《国王与乞丐》,还有《崔斯坦和伊索德》。

他的大部分画作作品很多来自于欧洲圣经故事,神话传说和著名的小说,但是他的画笔却没有把这些圣经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神化,而是以生活化的画笔将书中人、剧中人以当时普通人的形象画了出来。

“来年树倒身影孤烟花散, 年轮未可推翻化不淡……”我们在歌声里惆怅,但莱顿给予我们“直到死亡我们才分手”。

回到开头那句英语:我绝不在黑暗之处爱你,爱,爱是坦荡。

手指是有形的,

风是无形的,

梦境是潮湿的,

我多么希望,

我是独特的。

羽毛是轻盈的,

肌肤是热的

思念是无声的,

我多么希望

你就在门外。

岁月是温柔的,

雪是层叠的,

巧克力是会融化的,

我多么希望

你我是不分离的。

——草木年华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