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考古人员在杭州发现一座古墓,立马进行保护性挖掘。在古墓挖到一个喝水的玻璃杯,考古人员傻眼了,竟被盗墓贼光顾了。可后来经过检测,这个玻璃杯竟然是2000多年前的。1990年10月,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的砖瓦厂,工人们在地里取土的时候无意间挖出了一些类似编钟的瓷器。
工人们虽然对古董没有研究,但这东西一看就是古物,于是他们偷偷地把编钟藏了起来,第二天找到文物贩子出手。原以为做的很隐蔽,没想到还是被当地的村民给发现了,并报了警。警方接报后立即抓捕了文物贩子,追回了那一整套陶瓷编钟,并交给当地的博物馆。经过鉴定,这些类似编钟的瓷器大约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名字叫作“原始瓷鎛”,其作用跟编钟差不多,也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由于它的材质特殊,能流传下来的原始瓷鎛极为罕见。一个地方出现一大批战国时期的文物绝对不是巧合,很快,考古专家来到了原始瓷鎛出土的砖瓦厂进行挖掘。在现场,考古人员发现这底下是一座古墓,幸运的是这座墓并没有被盗挖过的迹象。挖到一米深的时候,考古人员就挖出了更多的瓷器,并发现了一些黑乎乎的类似煤炭残渣的东西。经过仔细辨认,这些残渣原来是木炭,这个发现让所有人兴奋不已,因为古代的墓葬,一般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会利用木炭来防潮。这意味着墓葬主人的身份不一般,在墓室里,也许会有比原始瓷鎛更珍贵的文物。接下来考古人员更加地小心,金属制的探铲一律“下岗”,转而开始用竹片等工具慢慢地一层一层刮地皮。突然考古人员挖到了一件能反光的东西,这一下考古人员更激动了,因为一般的古物常年埋藏于地底早就失去光泽了,什么东西埋藏几千年还能反光呢?考古人员小心地清理周边的泥土,30分钟后,“古董”的全身显露出来。在场人员全都傻眼了,这不就是咱们家里最常见的玻璃杯嘛。
古董变玻璃杯,这种心理落差可想而知,更严重的是古墓里出现现代社会的玻璃杯意味着什么?很显然,这座墓被盗墓贼光顾了,不然无法解释这个玻璃杯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不过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疑问,因为这座墓并没有被盗挖过的迹象,更何况什么人会带个玻璃杯下墓呢,毕竟玻璃杯的作用是喝水而不是储水。哪怕带瓶矿泉水也比带个玻璃杯更合理,所以玻璃杯出现在这里是非常匪夷所思的。要说专家就是专家,很快就有人发现这很可能不是玻璃杯,因为它和普通玻璃杯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区别。首先,这个杯子的透明度不如普通玻璃杯,它整体的颜色是茶色的。其次,杯身内部有一些类似棉絮之类的裂纹,一般的玻璃杯杯身都是比较干净的。最终考古人员推测这是一个水晶杯,内部类似棉絮的东西其实是水晶的天然沉淀。后来经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考古人员的推测被证实,这就是一个战国时期的水晶杯。2000多年前的水晶杯,这一发现立即震惊考古界。只见该水晶杯高度15.4cm、口径7.8cm、底座直径5.4cm,整体是上粗下窄的造型。它的底座非常厚,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这种造型的杯子在装满水后能够保持平衡。杯身平素简洁,无其他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表面经过抛光处理,杯身内部有絮状状自然结晶。战国水晶杯icon的稀有之处在于,这是由一块完整的水晶打磨而成,后又经过十分细致的抛光处理,制作难度巨大。再者这么大一块完整而又高品质的水晶也非常难得,无论从工艺还是材质来说,这个水晶杯的价值都无法估量。另外是它的造型,为什么考古人员第一眼会误认为这是现代的玻璃杯呢,因为它的造型和普通玻璃杯十分相似,在古代这种造型的杯子是极其少见的,这个巧合也增添了水晶杯的传奇性。虽然战国水晶杯的年代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围绕着战国水晶杯还是有一些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材料来源。浙江一代是不出产水晶的,更何况如此高纯度的水晶,就是在整个中国也没有发现过,所以水晶材料的来源一直是一个疑问。第二,如何取芯。要知道水晶是十分坚硬的材料,即使用现代工艺来加工硬度高的东西都很容易脆裂,那么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工匠是如何做到的?第三,如何抛光。外壁抛光相对简单,可是内壁抛光就比较难了,整个杯子是上宽下窄的格局,手是无法伸进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战国的工匠们是如何将这个水晶杯的内外都打磨得如此光滑的?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答,但依然不影响战国水晶杯的价值。2002年,战国水晶杯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杭州博物馆,成为杭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被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是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