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外孙》:隔代的守护,我们的宿命?

刀马物语 2024-08-26 06:54:12

一部外籍亲情片能够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多少还是有点出乎预料的。如果是60、70乃至80后能够产生共鸣或许还能理解。因为他们即将或者已经面临着类似的窘境,孩子不在身边,子女甚至都不在国内,自己有一个病病灾灾的面临着就是无人照料。有的年纪大一些的,已经开始进入养老院了。事实上,我们看到一些保险机构也在探索养老机制,各种养老院、康复机构都比以往增加了许多。因为这是迫切的需求,在真正到了自己无法自立的时候,儿女又不在身边,如何度过自己的晚年,是很多人将面临的问题。

电影是站在另一个视角来解读,好在身边还有儿女,但是姥姥依旧是自己一个人在独居。最终还是外孙子来照料,当然,外孙子起初的出发点是想“投机取巧”地获得最终老人的临终遗产。看似简单,但折射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实际问题,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必然会面临的一种选择。

年轻人看得感动甚至流泪,是被隔代的亲情所感染,而且很多年轻人或许也恰巧是处于那种被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大的一代,他们对这种隔代的亲情更容易产生共鸣。不过,对于年纪大一些的人来说,是透过姥姥的影子看到自己的归宿,或者说未来即将面临的境遇。这是无法避免的一种结局,也是最终会成为一定社会问题的存在。

老龄化的逐步蔓延,很多人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抉择,子女怎可能天天守护在身边,再加上大部分已经都是独生子女了,两个年轻人面临双方四个父母甚至会更多,这样的担子他们愿意承担吗?他们有能力承担吗?显然没有,最终的归宿无非就是养老院这唯一一条路。如果自己能够自理,那么还可以活出一定的生活质量和尊严,但也会面临着无边无际的孤独。这是无法抵抗的真正埋藏在每一个老人内心的桎梏。

年轻人只看到隔代的一种共处岁月,但尚不能体会社会压力之下的生存困苦,以及需要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剧中姥姥一生感受到很多,三个子女的培养,长大成人之后的各自无奈以及相应家庭的背景和足迹不同,最终只能是一个个搬出去,落个独居的孤寂生活。老年生病之后,子女没时间照料,外孙子选择照顾老人,是因为自己避世不敢面对竞争,选择在家啃老,当看到一个表妹的所谓的“捷径”和几乎是轻而易举的获得高额回报,让其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心态,瞄上了老人的房产或者说遗产,从而开始选择照料老人。

当姥姥在病情无法治疗的情况下,得知姥姥把房产过继给了自己不争气的二儿子,外孙子觉得老人没有把自己排在前面,没有看到自己的付出,进而愤然离开。这样的选择本身就是违背亲情的,也是夹杂着太多的功利心。和大儿子回家索要老奶奶的房产如出一辙。老奶奶是可怜二儿子的无能,觉得他自己根本活不下去,才选择把房产给老二。天下爹娘疼傻儿,这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作为华裔的潮汕人,自然也秉持着这种理念。老奶奶放不下的其实是每一个人,无论是二儿子,还是女儿,甚至包括这一个冒失鬼的外孙子。

只是外孙子开始并不理解老人的一片心迹,当自己的愿望或者小算盘没有实现的时候,选择了放弃。后续的心态转变略有牵强,但好歹经过了转变,在养老院看到姥姥的孤寂,还是良心触动把姥姥接回家照料。这时候,老人最后弥留之际的岁月才是老人内心最大的宽慰,尤其是大儿子一家回来探望老人的时候,可谓完成最终的闭环。

当老人家最终阖眼的时候,外孙子得到银行电话,才知道姥姥一直在给自己存钱,从一年级考了一个第一之后,姥姥就每年都给他积蓄了一笔金额,最终也达到了百万之巨。这时候,外孙子才真正地发现原来姥姥也一直疼爱着自己,惦念着自己,每天每月每年的出摊卖粥积攒下来的辛苦钱,也给他存了一份,而且有百万之多。这时候,外孙子才真正地触动了内心的柔软,选择把所有的钱都取出来,完成了姥姥最大的一个心愿,那就是购买一块上好的墓地。这才是双向成全,彼此惦念。这时候,才是最终的闭环,也是影片最后的升华。

据悉,这部泰国影片在当地的口碑相当高。其实姥姥平等地爱着、担心着每个孩子,她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安稳生活,所以先可怜了一无所有的小儿子。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中国式父母思维,也是最难以割舍的一种家庭情怀。在很多中国式家庭中,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只是,在延伸到海外之后,依旧保留着传统,说明这是根子里的东西,是骨子里的执念,一般根本改不掉的。当然,在后辈的不断演变中,这种情怀已经渐渐失去,这无法说是进步,还是倒退。总之,掺杂着亲情和社会变革的矛盾渐渐地显现出来,而如何处置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