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支原体肺炎有三个特征,为何外寒里热型和体虚型偏多

钧翔说健康 2023-12-08 22:08:01

从中医角度,本次方兴未艾的以支原体肺炎、甲流为主的传染潮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以风寒感冒为主。如恶寒怕冷、肢体烦疼沉重、无汗等症状都是比较典型的风寒感冒的特征。所以诸如四季抗病毒合剂、感冒灵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板蓝根、连花清瘟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等治疗风热感冒的中成药应用机会其实是很小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季节气候的原因外,也与人们下降的体质有关。

二、外寒里热的情况很普遍。在所接触的患者当中,大青龙汤证最为常见,其他如小青龙加石膏证、麻杏甘石汤证也很多。

所以很多患者虽然服用感冒清热颗粒、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感冒疏风颗粒等治疗风寒感冒的中成药,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造成很多人体内有郁热的原因,可能与近期天气干燥有关,也可能与人们缺乏运动或饮食过于精细有关。

三、体虚感冒的情况很多。最近也发现不少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症的患者。主要症状为体温不是很高,或者是时高时低,但恶寒明显,头重头晕、嗜睡、总提不起精神,多穿些衣服就出汗恶热,少穿些衣服就恶寒无汗。

造成这种情况,可能与患者体质较弱有关,所以一遇风寒便直中少阴,也能与用药不当有关,比如应用布洛芬、奥司他韦等西药后,主要症状已不明显,但病邪却并未完全排出。

几乎每个人都患过感冒,甚或是很严重的感冒,但相信很少有人在治疗感冒的过程中有过一药而愈的经历。

所谓“一药而愈”,即只服用一次药物感冒便会痊愈,而不用再服药了。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一药而愈的说法有些夸张,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为过,甚至还能更快一些,比如覆杯即愈,也就是说药碗还未放下,病就已经好了。对此,我有过多次切身体会和经验。

当然,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建立在对症和及时的基础上。所以在更多时候,源于某些方面的限制,覆杯即愈的效果往往很难达到,不过运用中药治疗感冒,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还是比较容易的。

中药的“一剂知,二剂已”还有以下含义:运用中药治疗感冒,一般在半小时或一个半小时便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如果没有效果,便是药不对症,应该立马换方了。

至少在外感领域,中医药有着西医药无法比拟的优势。采用西医药方式进行治疗,虽然已有了很成熟和规范的检查治疗方案,但治疗周期和治疗效果却难谈完美。

与防治新冠一样,对于支原体肺炎的防治同样存在三个问题:

一、支原体肺炎是不是感冒?

专家一直在极力解释支原体肺炎、甲流等并不是感冒,并详列三者之间的区别。

比如张文宏先生说:支原体和新冠之间的差异远远超过人类和苍蝇之间的差别。

但即便再有经验的、在信誓旦旦的西医专家,如果不通过血液检查,也是无法分别到支原体肺炎、新冠肺炎、甲流和普通感冒的,因为这几者的典型症状是极为相似的,或者也可以说是相同的。

但也正是基于这种宣传,导致很多患者认为用于治疗普通感冒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是无效的,而为了对症用药,必须要到医院进行检测才可。

所以这也造成了患者一股脑地涌向医院,甚至排队几个小时进行检测,不但使医疗机构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也使很多患者在漫长的等待检测中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并且,这种宣传也使得很多患者虽然用了很多药,但却唯独不使用感冒药。

二、过于重视特效药的作用。

西医很注重根据血液检测的结果进行用药,不过也存在很多并未检测出甲流感染而用奥司他韦的,也有未检出肺炎支原体感染而用阿奇霉素的,更多的则是检测未见异常或未经检测便奥司他韦和阿奇霉素联用的。

如果效果不好,便会考虑是否源于阿奇霉素不是进口的,或是阿奇霉素的耐药性等,如果还未见效,便说是用药和治疗方式没有问题,而是症状太过于严重的原因。

无他,只能再多输几天液,再用更好的抗生素,或者再加上激素了。

三、镇咳药的过度应用。

近些天,增加了很多“抬杠”的工作。

不少顾客过来买治疗干咳的药物,出于负责人的态度,要询问主要症状、前期用药等情况。发现很多干咳其实并不是没痰,而是前期用了很多镇咳药,如孟鲁斯特纳、复方甘草片、扑尔敏、福尔可定等导致了“干咳无痰”的假象。所以在上述药物效果稍差时,才会出现咳嗽加剧、晚上咳嗽明显的情况。

而为了去了解情况,并试着向顾客解释这种原因,就不得不和坚定认为是干咳的顾客进行抬杠了。

外感引起的咳嗽,无论是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还是支原体肺炎、甲流引发的咳嗽,一般都会有痰饮的发生,只不过在咳嗽的初期阶段显示为干咳少痰而已,而此时如果服用镇咳药物或是清热解毒类药物,就会阻塞痰的正常排出,不但会加重咳嗽,也会迁延病程。

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比如专家的引导,患者多为孩子,所以大部分患者流向了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而接受正规中医诊疗的人群反而很少。

所以本次支原体肺炎虽然声势浩大,但中医药的参与度反而并不高。

但这并不是中医的尴尬,正应了那句话: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疾病,不仅是考验着医生的医术和医德,也在挑战着患者的智慧。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