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巨头业务增长乏力,是中国经济的复苏堪忧?还是消费者支出不足?——系统性的影响算不上根本原因,而关联数据的差距告诉我们是份额发生了转移。
电商巨头业务增长乏力阿里巴巴5月18日公布,上一财季收入仅较上年同期增长2%,增幅低于分析师预期。阿里巴巴当季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国际电商、本地消费服务和物流业务,而国内电商业务销售额同比下降3%。
京东集团早前披露的信息也显示,其第一季度收入同比仅略微增长,并称当季零售业务因消费者信心仍然不振而受到影响。该公司说,比起其他消费品,家用电器等大件商品的销售疲软。
一般分析认为,业务增长乏力的原因是经济复苏堪忧、同时导致的消费能力不足。然而,关联的邮政快递业务的增幅却远大于电商巨头的业务。
邮政快递业务增幅较稳不仅稳增,而且远大于电商巨头的业务增长幅度。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数据,2023年一季度,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行业业务收入分别完成341.7亿件和356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9.0%。其中,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268.9亿件和258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0%和8.2%。
3月快递业务量超过100亿件,增速重回20%以上。
事实上,经济大环境问题(尤其国外)带来的是系统性影响。对各行各业、对消费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即便这种背景下,有的业务在同期却明显上行。比如,腾讯和百度的网络广告等业务呈现出明显的上行、实现两位数百分比增长。
那么到底如何看待电商巨头业务增长乏力?
实体经济电商业务壮大其实大企业早就拥有了自己的电商平台,比如华为、格力、海尔商城等。
尤其当商业连锁,比如超市、家电专卖的自有电商越来越壮大的时候,它们随便做到的小时达是不是更具竞争力?
也许电商巨头业务增长乏力只是小荷露尖,更大的变化还在后头。
高透明化的市场反而会伤了市场,使市场慢慢失去自润滑,自调节,自发展的功能。电商就是一另类的计划产物,其大面积价格战等于人为的经济通缩,最终伤害整体经济,这时内卷就出现了,更可况平台还走自营路,离垄断又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