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一篇雄文,被认为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事实果真如此吗?

三楼有泡芙 2024-11-10 03:56:45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文人误国”这顶帽子,历史上戴过的人不少,有人说苏辙这位北宋著名文学家也应该算一个。

他的一篇雄文,被认为是压垮北宋复兴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

北宋的文武

北宋无疑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璀璨的时代,汴梁城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曾是全球最大的都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这里曾经流通着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表面光鲜亮丽,北宋的统治其实暗藏风险。

军队看着挺威风,实际战斗力不行,朝廷只重视文官,轻视武将,结果军队人多却没战斗力。

禁军虽是中央的精锐部队,数量庞大,却缺乏实战经验;厢军只是地方上的军队,里面更是老弱病残不堪一击。

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抵御辽、西夏等强敌的侵扰?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设立了“路”这一行政单位,却又不设集中的省政府,而是将权力分散到多个部门,互相牵制。

这种“四权分制”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却也导致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问题。

北宋时期官员过多、军队臃肿、政府机构庞大,这三大难题严重拖累了国家的正常运转。

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不得不增加税收、发行纸币,但这只是饮鸩止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土地越来越集中,穷人和富人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

02

王安石变法

北宋面临内忧外患,急需改革来摆脱困境,于是王安石变法应运而生。

这场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青苗法。

青苗法旨在解决农民春荒时期的资金困难,国家给农民发放低息贷款,帮他们解决困难,也能增加国家收入。

这个政策看起来两全其美,而且在一些地方试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青苗法推广起来并不容易。

一些保守派官员表示强烈反对,担心这项政策会损害农民利益,增加他们的负担。

司马光这位保守派的领袖人物,更是直言不讳地批评青苗法,指出各地利息混乱,执行不力。

王安石,变法的总设计师,也并非没有意识到青苗法存在的问题,他希望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但党争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加快步伐,这使得变法更加激进,也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03

苏辙与变法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同样才华横溢却有着与哥哥截然不同的性格。

苏轼是个直肠子,说话直接,得罪了不少权贵,所以总是被贬官,后者为人更稳重,善于把握时机,在官场上的处事也比较圆滑。

苏辙年轻时步入仕途,很快就展现出他的才华和独特的见解,他对王安石变法有自己的看法,既支持,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他直言青苗法在基层执行困难,担心会滋生腐败,最终苦了老百姓。

苏辙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为了了解青苗法执行情况,他深入一线调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详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他还画了流程图,把政策执行中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标出来了,与苏轼的直言不讳不同,苏辙的批评更加委婉,也更具建设性。

他虽然对新政有些意见,但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比如加强监督,改进考评办法,这种务实的态度,即使是变法派官员也难以反驳。

王安石对苏辙既欣赏又头疼,他欣赏苏辙的才华和正直,但也担心他的批评会影响变法的推行。

为了平息朝臣的反对,他最终还是把苏辙调出了京城。

乌台诗案彻底改变了苏轼的命运,他因为诗歌中的一些言论被捕入狱性命攸关,为了救哥哥苏轼,苏辙不惜牺牲自己的官位。

这份兄弟情深感动了王安石,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苏辙在乌台诗案中,应对得巧妙,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

他私下联系了王安石的朋友,表达了自己的善意,他写了一份申辩书,既替苏轼说话,又很小心地避开了朝廷的敏感话题。

04

一篇奏折的政治影响

高太后执政时,苏辙的官位一直很稳,后来还当上了宰相,但随着宋哲宗亲政,政治风向再次转变。

年轻的哲宗对父亲宋神宗时期的新法充满憧憬,有意重启变法之路,这对于一直反对新法的苏辙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深知新法的弊端,也明白哲宗的决心,如何劝谏皇帝,阻止变法的重启,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深思熟虑,苏辙决定以笔为戈,用一篇奏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耗费数月时间,查阅大量史料,精心撰写了《论御试策题札子》。

苏辙在这份奏折里,委婉地把自己比作霍光,把宋哲宗比作汉武帝,他以霍光劝谏汉武帝减少军事开支,休养生息为例,委婉地表达了对哲宗重启变法的担忧。

他指出,连年征战已经使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如果继续推行新法,只会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国家稳定。

苏辙的奏折并非简单的反对变法,而是从国家大局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他觉得国家要以人民为中心,减轻税负,发展经济,壮大实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这篇奏折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新法的官员自然对苏辙的观点表示不满,而保守派官员则纷纷表示赞同。

虽然哲宗皇帝年轻气盛,很支持新法,但苏辙的看法还是让他不得不认真掂量掂量。

苏辙的奏折虽然没有彻底阻止哲宗重启变法的决心,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变法的进程。

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朝野对新法的重新思考和讨论,使得变法不再是一项简单的政治决策,而成为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议题。

但你要说他这篇文影响国运啥的,那就有点夸张过头了,顶多算是一个催化剂,北宋的混乱是制度国策以及朝堂之争带来的。

不过苏辙的奏折,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哲宗对他的劝谏感到不满,最终将他贬谪出京。

05

从庙堂到江湖

遭贬至江西的苏辙,虽远离政治中枢,但收获了可贵的宁静。他继而更多关注民间艰辛,深入洞悉百姓生活,由此对政治产生全新认知。

在江西时,苏辙著就诸多反映现实的诗文。其作品已非单纯抒情言志,而是满含对社会现实的瞩目与思索。

他重新审视以前的政治观点,发现自己过去想得太简单,也眼界太窄。

苏辙逐渐认识到,政治并非简单的党派之争,而是关乎国家和百姓的福祉。

他开始更加注重民生,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他的政治思想也逐渐趋于成熟和务实。

他还深入研究了土地兼并问题,认为这是导致民生困苦的根本原因。

江西的经历让苏辙对政治有了新的看法。

他从一个理想主义的青年官员,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务实的政治家。

参考来源:

三门峡市监察委员会 《清平乐》中的廉政人物丨苏辙:一心为民 铁骨铮铮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