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28岁女博士获聘大学教授博导,乃一股清流

周蓬安闲谭 2019-09-23 21:04:16

周蓬安:28岁女博士获聘大学教授博导,乃一股清流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9月16日更新信息显示,出生于1991年的李琳已于2019年7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据官方简历介绍,李琳主要从事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201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作为李琳的引进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显示其人才类别为“优秀学术骨干”。(9月23日《微博热议话题》)

早上看到这则新闻,我不仅仅旗帜鲜明地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让28岁的李琳担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甚至从李琳身上,看到了中国长期死气沉沉的学术界,再次露出了丝微“曙光”。笔者以为,提高一个社会的总体学术水平,最忌讳的无疑是“论资排辈”。对于那些天资特别好,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年轻“优秀学术骨干”,就该早点打破各种“体制性框框”,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地展露才干,尽快登上应该登上的舞台。

大家知道,中国大学虽然发出的“博士帽”全球第一,但在半个多世纪里却没有培养出一名大师,科技界也就出了屠呦呦这么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造成这种不对称的现象,体制性弊端恐怕是重要的原因。这种体制性弊端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学术成就,而是“论资排辈”,甚至“有权就有权威”。代表学术头衔的教授、副教授甚至院士,并非凭借你的学术成就得来,而是凭他的教龄、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多寡(不论质量)来决定。最令人大跌眼镜的,中国的职称很多是“评”来的,即所谓“评职称”。

9月21日晚,由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2019年度求是奖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除“求是终身成就奖”授予杨振宁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颜宁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研究员也收获2019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奖金各一百万元人民币。

说起颜宁,想必中国网民都有所了解。她1977年11月出生,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2017年12月15日,荣获“影响中国”2017年度科技人物。2019年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8月,颜宁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二轮候选人,但却遗憾地落选,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而外籍院士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并不少见,比如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李爱珍女士,曾先后参加1999、2001、2005年的科学院增选和2003年的工程院增选,居然边也没有摸到,惨得一塌糊涂。

除了外籍院士李爱珍落选中国院士外,袁隆平三次申请中科院院士,均落选,但他却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此外,现任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去年曾获得“生命科学奖”,并获得100万美元奖金,这个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含金量可不低。他于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3年4月30日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美国“双料院士”,可他在2012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却最终落选。

在中国学术界,你年纪轻轻,虽然学术上很有成就,但你得把晋升教授、博导甚至院士的机会让给年长的人,理由是你今后的机会还有很多。但这么不断地让,你就永远都别想占领学术的制高点,就只能永远给那些“伪教授”们当助手。这样的学术氛围,哪里能培养出大师,半个多世纪能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已经是上天眷顾了。

我们从反方向有说服力证明“论资排辈”弊端的,是七、八十年前中国“大师辈出”的盛况。网上有个描述1917年北大拥有一群年轻教授的帖子(未完全考证):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校长是蔡元培,50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

要是搁在现在,这些人绝大多数只能当助教,如徐悲鸿、梁漱溟这个年龄,不大可能有博士学位,那么连去一所普通高校任教的资格都没有,哪里还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待科学、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但没有进步,甚至明显倒退了。这正是社会需要反思的地方。若从这个角度看28岁女博士李琳获聘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实乃中国学术界的一股清流。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