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孔令华喊来李敏,准备去一趟海南省
1993年的夏天,骄阳似火。这一年,正值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筹备纪念活动。在北京的一个院落里,孔令华正翻看着一份关于海南省乐东县的报纸。报纸上的内容让他若有所思,随后便匆匆找到正在整理资料的妻子李敏。"我们去一趟海南吧。"孔令华说道。李敏抬起头,有些疑惑地看着丈夫。在她的印象中,丈夫很少会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而此时的孔令华,眼神中却闪烁着一种特别的光芒,仿佛这次海南之行意义非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向稳重的孔令华如此急切地想要前往海南?又为什么偏偏选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这个时间点?
一、寻访毛公山
1993年8月,孔令华和李敏抵达了海南省乐东县。当地政府派出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到机场迎接。从机场到县城的路上,孔令华详细询问了毛公山的地理位置和现状。
毛公山位于乐东县境内,海拔783米,是当地的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山峰。这座山峰之所以被称为"毛公山",是因为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毛主席而特意命名的。
到达乐东县城后,孔令华和李敏没有多作休息,便和当地干部一同前往毛公山考察。山路崎岖,但孔令华坚持要实地查看。在山脚下,他们遇到了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这位老人告诉他们,早在解放前,这座山就是当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据点。
李敏在听到这些历史往事后,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认真记录。孔令华则和当地干部讨论起了开发计划。他提出,要充分利用毛公山的历史价值,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县委书记向孔令华汇报了当前的困难:道路基础设施落后,山上缺乏必要的接待设施,而且专业人才缺乏。孔令华仔细记下这些问题,并提出要分步骤解决。他建议先修建一条可以通车的盘山公路,同时在山上建设必要的接待设施。
在实地考察后,孔令华召集了一个专门会议。会上,他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第一,要尽快完成毛公山地区的详细测绘工作;第二,要组织历史学者对毛公山地区的革命历史进行深入考证;第三,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
当地干部对孔令华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表示要立即着手准备。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孔令华特别强调,开发建设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充分发挥毛公山的历史价值,又要注意保护好这里的自然环境。
就在这次考察即将结束时,当地一位老干部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发现。他从自己珍藏的档案中找到了一份1950年的文件,记载了当年解放军在毛公山地区活动的详细情况。这份档案的发现,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二、筹备纪念活动
在完成毛公山实地考察后,孔令华和李敏立即着手筹备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1993年8月中旬,乐东县委会议室里,孔令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
会议决定成立纪念活动筹备组,由县委、县政府、文化部门等多个单位的负责人组成。李敏担任策划小组的顾问,负责审核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筹备组制定了为期三个月的活动计划,包括纪念大会、文艺汇演、史料展览等多个环节。
在邀请嘉宾方面,孔令华提出了独特的建议。除了邀请各级领导干部外,还特别强调要邀请曾经在毛公山地区参加革命的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经过多方联系,筹备组找到了三位1950年代曾在毛公山地区工作过的老同志。其中,已经89岁高龄的张德山老人,当年曾担任过这一地区的地下交通员。
为了让纪念活动更有历史意义,李敏提议编撰一本《毛主席与海南革命》的纪念文集。这本文集计划收录当地群众对毛主席的回忆文章,以及有关毛公山革命历史的研究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份珍贵的手稿,是1950年解放海南时期的一份工作报告。
9月初,筹备组开始进行纪念大会的具体安排。会场选在了乐东县文化馆,可以容纳800人。舞台的布置也别具匠心,以毛公山的轮廓为背景,两侧摆放着当年革命时期的历史照片。
在文艺节目的编排上,当地文工团排演了一台专题晚会。节目中既有革命歌曲联唱,也有根据毛公山革命历史改编的情景剧。特别是由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琼剧表演队,创作了一出描写革命历史的新戏。
10月的一天,李敏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信是从北京寄来的,里面是一份1940年代的《解放日报》剪报,上面刊登着有关海南革命根据地的报道。这份珍贵的历史资料,被收入了纪念文集。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毛公山的革命历史,筹备组还组织了一次面向全县中小学生的征文活动。同时,县里的摄影家们也深入毛公山,拍摄了大量照片,准备在纪念活动期间举办专题展览。
纪念文集的编辑工作进展顺利。除了历史资料,文集还收录了当地老干部、老战士的回忆文章二十多篇。其中,张德山老人口述的《我在毛公山的地下工作》一文,真实记录了当年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李敏亲自为这些口述资料做了整理和注释。
在筹备过程中,当地群众也积极参与,自发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有的村庄组织了革命故事会,老党员给年轻人讲述当年的革命历史;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这些群众性活动,使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三、意外发现与深入研究
在纪念活动筹备期间,一个偶然的发现引发了孔令华和李敏的高度关注。1993年10月中旬,当地一位名叫王德林的老农在毛公山东麓耕地时,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山洞。这个山洞入口被茂密的灌木遮掩,内部保存完好。
接到报告后,孔令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实地勘察。在山洞内,他们发现了一些上世纪40年代的物品,包括油灯、药品瓶、报纸残页等。更重要的是,在洞壁上发现了多处用炭笔书写的标语和日期。经过初步判断,这里很可能是当年琼崖纵队的一处秘密据点。
为了全面了解这处遗址的历史价值,李敏带领工作组开始在周边村庄走访。在莲花村,他们遇到了86岁的老党员陈桂芬。陈桂芬告诉他们,1947年至1949年期间,这个山洞确实是游击队的一处重要据点,她曾多次给这里送过粮食和药品。
在搜集口述史料的过程中,工作组又陆续找到了5位参与过地下工作的老同志。其中,黄永昌老人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手绘地图,上面标注着当年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据点和交通路线。这份地图为研究毛公山地区的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李敏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通过对比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他们确认这处山洞在1948年曾作为琼崖纵队第三支队的临时指挥所。在整理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山洞内部的一处岩壁上刻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笔迹工整有力。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的历史细节被揭示出来。在距离山洞约两公里的地方,当地群众带领工作组找到了一处当年的秘密药品储藏点。这里保存着几个已经锈蚀的铁皮药箱,箱内还有部分药品包装纸。这些实物印证了老同志们的回忆:当年游击队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型医疗站。
为了记录这些新发现的史料,孔令华请来了专业的考古工作者进行实地测绘和拍照。同时,他还组织人员对山洞内的文字和符号进行了拓片,以便永久保存。
在研究过程中,工作组特别注意收集当地的红色文化元素。他们发现,毛公山地区流传着许多革命歌谣和民间故事。一首名为《山洞藏粮》的民谣,生动记录了当年群众支援革命的感人故事。李敏将这些口头传统整理成文,作为地方革命文化的重要补充。
工作组还在附近的清明村发现了一处特别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祭奠活动,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当地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初,一份来自省档案馆的资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这是一份1949年的工作报告,详细记载了琼崖纵队在毛公山地区的战斗历程。报告中提到的多处地名和事件,与当地群众的口述记忆高度吻合,进一步确认了之前的研究发现。
四、纪念大会的举办
1993年12月20日,乐东县文化馆内人头攒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会场正门悬挂着巨幅标语,两侧摆放着新近发现的革命文物照片。参加纪念大会的有各级领导干部、老革命、群众代表共800余人。
上午九时,纪念大会正式开始。县委书记首先致开幕词,介绍了毛公山革命历史研究的重要发现。随后,孔令华登台发表讲话,他详细介绍了近期在毛公山地区发现的革命遗址和文物,特别提到了那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秘密山洞。
李敏向大会宣读了《毛主席与海南革命》纪念文集的编纂情况。这本文集收录了50余篇文章,包括新发现的历史档案、老战士回忆录和群众口述史料。其中,有关毛公山秘密据点的专题研究占据了重要篇幅。
大会特别邀请了当年在毛公山地区工作过的老同志发言。89岁的张德山老人讲述了他担任地下交通员的经历。86岁的陈桂芬老人回忆了给游击队送粮送药的往事。他们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大会现场还举行了革命文物捐赠仪式。黄永昌老人将珍藏多年的手绘地图正式捐赠给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党员捐出了一面1949年的琼崖纵队队旗,这面旗帜曾在毛公山上空飘扬。
下午的文艺演出环节精彩纷呈。由当地文工团创作的情景剧《毛公山的枪声》,生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激烈场面。清明村的群众演唱了传统民谣《山洞藏粮》,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年代群众与军队的鱼水之情。
在展览区,一组反映毛公山革命遗址的摄影作品引人注目。照片中的山洞、药品储藏点、秘密交通路线等,都是近期调查研究的重要成果。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一个互动区,让参观者可以触摸革命文物的仿制品。
会议期间,来自省档案馆的专家介绍了一项重要发现。他们在整理档案时发现了一份1950年的《琼崖日报》,上面刊登着解放军进驻毛公山地区的报道。这份报纸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佐证。
纪念大会还表彰了为革命史料搜集工作作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王德林老农因发现革命据点山洞而受到表彰。参与口述史采访工作的青年志愿者也获得了表彰。
当天下午,与会代表集体参观了毛公山革命遗址。在新发现的秘密山洞前,老战士们向后辈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在药品储藏点遗址,医务工作者代表敬献了鲜花,缅怀为革命献身的医护人员。
会议结束后,孔令华和李敏与省文化部门负责人商议,决定将毛公山革命遗址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县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负责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五、后续工作的开展
纪念大会结束后,毛公山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随即展开。1994年1月,乐东县成立了革命遗址保护管理处,由孔令华担任主任,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首先开展的是遗址本体的保护工作。专业人员对新发现的秘密山洞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和加固。为了防止山洞受到雨水侵蚀,在洞口修建了防雨棚。同时,对洞内的标语和文字进行了专业处理,以防止风化脱落。
在药品储藏点遗址,考古人员对出土的药箱和药品包装纸进行了修复和保护。通过对比分析,专家们确认了这批药品的来源和年代。这些文物被妥善保管在县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恒温展柜中。
李敏负责的文史研究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他带领工作组继续走访老党员和群众,搜集革命历史资料。在莲花村,他们找到了一位94岁的老人,这位老人提供了一份1948年的手写日记,记录了当时游击队在毛公山活动的情况。
为了便于开展研究工作,县里专门成立了革命历史研究室。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档案、照片和文物。研究室定期邀请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并举办学术研讨会。
在教育方面,县教育局制定了革命传统教育计划。各中小学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参观毛公山革命遗址。当地的老战士和老党员经常被邀请到学校,为学生们讲述革命故事。
1994年5月,省文物部门专家组来到毛公山考察。经过严格评估,专家组同意将毛公山革命遗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名单。这为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为了方便群众参观,县里在毛公山革命遗址区修建了游步道。沿途设置了解说牌,详细介绍各处遗址的历史背景。在重要节点还布置了休息区,配备了饮水设施。
在文化传承方面,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了多种纪念活动。清明村的村民们编排了一台琼剧,以艺术形式展现革命历史。莲花村的妇女们组织了纺织小组,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绣有革命故事的布艺作品。
1994年下半年,一个意外发现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在整理县档案馆的资料时,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份1951年的土地改革文件。文件中提到,毛公山地区的农民在解放后,自发将革命据点附近的土地辟为纪念园地。
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文物,县里派出工作人员到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考察学习。通过学习交流,工作人员掌握了革命文物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在宣传方面,县文化馆编辑出版了《毛公山革命史话》画册。画册收录了大量历史照片和文物图片,配有详实的文字说明。这本画册发放到各个乡镇图书室,供群众阅览。
1994年底,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增设了毛公山革命史专题展区。展区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电等手段,生动展示革命历史。其中,根据黄永昌老人提供的手绘地图制作的电子沙盘,成为展览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