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点名罗荣桓赴东北,罗主动申请:不要让我担负主要领导职务

漫步史书 2024-08-27 11:02:38

一聊起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林罗刘。

要说明的是,党中央毛主席对于一个大的战略区域的人事安排,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组成的,我们所认识的林罗刘,只是这众多安排中其中一个小环节。

根据资料记载,抗战胜利后,为了顺利接收东北,党中央毛主席一下子往东北派了20个中央委员(中央委员10人,其中包括四名政治局常委,10名中央候补委员),并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

林罗只是派往东北的十个中央委员其中之二。

毛主席最初考虑是让罗荣桓赴东北,林只是到山东去,接替罗出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并且在罗荣桓不能视事的情况下,以林代之。

一直到9月下旬才在河南濮阳地区接到命令,转开赴东北。

但实际上无论是去山东还是去东北,实际上都是顶罗荣桓的缺的。

罗荣桓病情严重是从1942年以后开始的,那时他就想暂时离开一线,到后方去休养。

1943年3月11日,罗荣桓致电中央请求休息半年,但中央没有同意,也并不是中央不近人情,而是那时山东的情况很复杂,离不开罗荣桓。

为了能让罗荣桓尽可能的多休息,毛主席、朱老总联名致电山东,希望黎玉、萧华能够多承担一些工作。

毛主席从那时候开始,就很关心罗荣桓的病情。

罗荣桓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山东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罗荣桓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关键是,罗荣桓统一领导山东军区党政军工作后,山东整体形势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毛主席也说:

“山东只换上了一个罗荣桓就全活了。”

至抗战末期的时候,山东是已经成为我军最重要的战略基地,甚至还可以支援各大战略区,如北上东北、南下华中等等。

毛主席高度评价罗荣桓:

“罗荣桓到山东的第一天,就想的是把山东全部拿过来,就想到为把全国拿下来尽义务。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

从这个角度去看,罗荣桓不仅仅是个政工元帅那么简单,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是有战略高度的。

无疑,对于接收东北,无论如何,罗荣桓都是非常合适的。

况且从距离上来看,山东也是离东北最近的地方。

如果让罗荣桓到东北,那么他也会像在山东一样,考虑把东北整个拿下来,为全国战场尽义务。

1945年9月20日,延安致电山东:

“控制东北,除开各地派去之部队和干部外,延安是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以山东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任务,其他各地加以帮助。”

更重要的是,延安在电报中强调:

“希望罗荣桓能够尽快去东北。”

很明显,东北作为我党过去从未开拓过根据地的区域(抗联失败了),毛主席想复刻在山东的奇迹,在东北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从而打开局面。

而我军之中有此能力的人虽然不少,但在当时也只有罗荣桓最适合去东北。

甚至于就连原来115师师长的林总,恐怕也不合适,虽然后来毛主席点名要他在罗荣桓不能履职的情况下,暂代其职务的情况下,但论对山东部队乃至发展多年的115师而言,林总显然是不够熟悉的。

不过,那时候的罗荣桓,身体已经差到了不得不休养的程度。

1945年9月20日,山东收到中央的电文后,罗荣桓立即给中央进行了回电,大概的意思就是,自己身体不行了,希望休养一段时期,即便是非要去东北不可,也希望不要当一把手。

毛主席收到这封电文之后也很为难,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让罗荣桓到东北去,当然让罗荣桓到东北一方面是继续让他统帅全局,另外一方面则是治病,因为东北的治疗条件毕竟又要好很多(紧挨着苏联)。

也许是因为罗荣桓身体素质实在太差,毛主席又改变了之前的一个决定,林也不去山东了,直接北上东北,陈毅率领新四军主力到山东,去接罗荣桓走后的缺。

也因为罗荣桓一再请求,所以中央后来同意他到东北不出任主要领导职务。

1945年10月31日,林总抵达东北后不久,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成立,林出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二政委。之所以是任第二政委,这是因为当时第一政委是彭真。

不过,彭真那时是东北局书记,有太多工作要忙,兼顾的地方很多,所以罗荣桓基本上是以第二政委的身份,承担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具体事务。

因为林是单独一个人来的东北,身边并无一兵一卒,所以罗荣桓第一时间便是向他移交军事指挥。

当时,开赴东北的我军,光是山东军区就占了一半多以上,所以罗荣桓的这个移交很有必要,至少是能够让东总在极快时间里掌握住大量的部队用于作战。

也因为山东军区部队状态非常不错,林总也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到锦西去,准备按照延安的指示“打大仗”。

从见面一开始,林罗两人就完成了系统的分工,两人其实都没有太多时间寒暄。

应该指出的是,那时我军初入东北,一切工作都是千头万绪,还没有形成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东北局是彭真任书记,至于地方上的组织领导,因为东北形势比较复杂,也是归东北局统一领导。

军事上则是林总领导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后来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彭真虽然兼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但考虑到他当时还兼任着东北局书记,所以军事上基本上都是任第二政委的罗荣桓负责。

在征得彭真同意以后,罗荣桓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一、协调进入东北的各个部队;

最初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加上延安来的两万多名干部,总计十一万人,这些人在过去分属不同的地区,需要统一纳入各个不同的单位,比如地方干部统一归东北局,而部队则要纳入东北民主联军下辖。

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罗荣桓便将分属不同系统的人分开,部队全部纳入东总体系下辖,捋顺了指挥关系,还建立了与各个部队之间的通讯联系。

记得黄克诚初入东北时,曾提到过部队所面临的“七无”情况,但至四平之战前,“七无”的情况虽然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但是原来分属不同地方的部队已经能够协同作战

二、加强了各部队之间的团结;

在进入东北的部队中,山东军区无疑是占了大头的,所以罗荣桓很注意山东根据地的部队与其他各大战区来的部队之间的相处问题。

罗荣桓提醒山东军区部队要注意与其他各部队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各部队在关键时刻发扬风格,帮扶友邻部队,禁止山头主义、不服从指挥的问题。

罗荣桓的这两项工作,无疑使得我军在较短时间里凝聚成战斗力。

事实上也许有人会问,罗荣桓在进入东北以后得工作,真的无人替代吗?

答案是:没有!

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罗荣桓是个政工元帅,但其实他的能力最全面,既擅长政治工作,也长于军事能力(抗战时期翻边战术就是例子),而且还擅长根据地建设。

彭真那时虽然任东北局书记兼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一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政委),但他并不长于军事工作。

彭真的优势体现在他资历老,工作能力高,而且在当时的东北,他的级别也是最高(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当时能在这方面跟彭真一样的,又在东北的就只有陈云,但陈云在经济建设上能力突出,同样不精通于军事。

在东北急需要更强的军事领导来应对形势的情况下,彭真、陈云显然就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彭真因为在东北初期执行的政治政策、工作经验不合适的情况下,很快就被调离了东北,陈云虽然兼任了军事上的职务,但更多的时候只是涉及战略上的决断,不负责军事指挥。

至于军事上,因为要服从党的领导,军事上有足有能力的人又不具备如罗荣桓的政治工作能力。

比如林总,他是一个典型的军事指挥员,考虑前线战略战术最多,但是后方事务他基本不接触,即便是四平之战后,中央在东北实现了党政军一元化指挥,但林总在军事上依然占有很大比重,后方事务基本不沾,而是给罗荣桓,而且在辽沈战役爆发前,林虽然仍任东北局书记,但考虑到工作,高岗出任代理书记,全面接掌了后方事务。

东野后来入关以后,陈云还代理过一段时间东北局书记。

至于其他的,论资历和威望,都和林总有较大的距离。

罗荣桓到东北后,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治疗养病状态,但他的这个养病状态,并不是完全休息。

大概是在1946年1月初,罗荣桓安排好一切以后,到平壤的苏军医院治病,结果被查出患有肾癌,这种病在今天都很棘手,况且是身处一线的罗荣桓。

在当时情况下,只有苏联才有条件动手术,所以罗荣桓又马不停蹄的到苏联。

一直到1947年5月,罗荣桓才回到一线。

当时,东北战场已经完全形成了以林总为首的党政军一元化领导,所以罗荣桓此时回国,也只能出任副职,一直到后来东北野战军正式成立后(与军区机关彻底分开),才正式出任了野战军政委。

罗荣桓虽然任副职,但是干得却是正职的活儿,之前我们说过,林总的能力只体现在军事上,其他方面很多事情还是要靠罗荣桓。

更为关键的是,罗帅能力很全面,他能在军事上也有独到的间接,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拍板。

我认为也可以这么说,罗帅才是东北战局的主心骨,也是四野百万大军的开创者。

3 阅读:632
评论列表
  • 2024-08-27 15:28

    罗帅是实至名归的党内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