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骨灰,多年来一直保密,为何1997年突然被一位部长揭开?

历史详说员 2024-05-18 11:16:08

周总理逝世几十年来,他的骨灰被撒在了何处,一直是个谜?一直到90年代,有人采访了参与过周恩来骨灰抛撒任务的几个人,谜底才被解开。

周恩来在世的时候,曾不遗余力地把他老家绍兴和淮安等地的祖坟平掉,这一举动让当地人民以及他的亲戚们都深感困惑与不解。

因为自古以来,厚葬祖先、泽被子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然而,周恩来自己却说道:“人死了还要占一块地,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前瞻性的思维,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所以在周恩来生前,他就曾郑重地嘱咐过妻子邓颖超,在他死后将骨灰火化,不要葬在老家,也不要葬在八宝山,而是要把骨灰撒到祖国的大地。

他希望自己能以这种方式与祖国的山河融为一体,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最后的贡献。周恩来的这种无私奉献和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彰显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沉热爱。

1976年1月8日上午,敬爱的周总理去世了,邓颖超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宣告了周恩来的三个要求,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开追悼会,第三不保留骨灰。

其实前两条大家都可以理解,丧事从简符合他的作风,但最后一条大家都不理解,因为不保留骨灰,这在中古历史上从未有过!古人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才是对祖先的孝顺,更何况,这种先例怎么能用在周总理的身上。

所以,叶剑英李先念等老革命家们都表示不同意,不能让周总理开创这个先河。

事情到这里就僵住了,怎么办?

邓颖超非常清楚,这是周恩来的遗愿,如果没有完成,她自己也觉得愧对爱人。

面对僵局,只能让毛主席定夺。毛主席和周总理风雨同舟几十年,自然明白周总理的想法,毛主席在战友离去的无限痛苦中,同意了周总理的遗愿。

邓颖超得知后,两眼含着泪水,十分坚强地说:“恩来,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

1976年1月15日下午,周恩来的追悼大会缓缓落下帷幕。随后,工作人员来到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

周恩来的骨灰就这样被撒在了祖国大地。

而当时之所以保密,是因为避免全国人民知道后,把这些地方当成了纪念地,甚至可能会自发性地建立纪念碑,墓碑等。为了不破坏周总理的遗愿,这个秘密多年来一直保密。

周总理的骨灰盒

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细节,在那里,一架苏制的、编号为“7225”的安—2小型飞机静静地停着,这架原本用于撒农药的飞机,此刻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执行撒骨灰任务的同志们神情庄重地登上飞机。

此时,邓颖超在身边人员的搀扶下,步履沉重地走来,她眼含热泪,向着飞机用力地挥手。这挥手,是她向她的战友、伴侣作最后的告别,那无尽的眷恋与不舍在空中弥漫,令人动容,仿佛时间在这一刻也凝结了,定格成了永恒的画面。

时光匆匆,30年过去了,人们依然不知道周总理的骨灰被撒在了哪里,一直到有人采访了当年参与过周总理骨灰抛撒任务的工作人员,其中有一位当时时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的罗青长,记得很清楚,此外就是周恩来生前副卫士长的张树迎等人。

张树迎回忆说,自周总理去世的那一天起,邓大姐每天都会向他送上一个鲜花花圈,以寄托无尽的哀思。那时,北京的气候异常寒冷,鲜花在当地几乎无处可寻。

然而,当花店得知这些鲜花是献给周总理的,他们每天坚持从广州空运过来一批鲜花。后来广州方面知晓这些鲜花是邓大姐为周总理所买时,坚决不肯收取一分钱。对此,邓大姐郑重地对秘书说:“这笔钱,你一定要把钱给了人家。”

根据他们的回忆,周总理的骨灰被撒在了四个地方,这四个地方对他来说,意义深远。

第一个地方就是北京

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回溯到1918年夏天,那时留学日本归来的周恩来和父亲曾在北京度过了一段时光。

此后,他积极投身于伟大的五四运动中,频繁地在北京和天津之间往返奔走,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陈独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是周总理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的起源地。

建国之后,周总理更是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倾注于北京。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周总理忙碌而坚定的身影。北京众多具有标志性的建筑,都是在周总理的督促下进行改造和建造的。比如宏伟的北京火车站,它承载着无数人的来来往往,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还有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那是国家重要会议和活动的场所;以及闻名遐迩的北京饭店。这些建筑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周恩来总理的心血与智慧。

每一处细节、每一项决策,都彰显着他对国家建设的高度责任感和卓越才能。总之,北京对于周总理来说意义非凡,它见证了周总理从青年到成熟的革命历程,也承载着他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光辉岁月。

第二个地方是密云水库

一直以来,大家都对周总理为何选择将骨灰撒在特定的地方充满了好奇。根据罗部长的回忆,周恩来生前曾亲口说过,“我一生就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指搞“两弹一星”及航天飞行等工作),一个水利”。而这里所说的水利,实际上指向的就是北京的水库。

建国初期,北京面临着极为严重的缺水问题。当时,北京市民的饮水基本依靠玉泉山的供水,年供水量充其量也只有3000万立方米左右,远远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在这种紧迫的形势下,周总理毅然挑起了重任。

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一系列水库先后动工修建,其中包括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和密云水库。而在这些水库中,密云水库对周总理而言意义最为重大。因为密云水库规模宏大,周总理在这件事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曾多次亲临现场实地考察,与工人一同劳动,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即使累得汗流浃背也毫不在意。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和安排下,20多万建设大军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艰苦奋战,以30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的浩大工程量,妥善动迁了5万多移民,终于成功建成了可蓄水43亿多立方米的密云水库。以当时我国的国力和技术条件来看,这无疑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创举。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周总理为何要选择将自己的骨灰撒进密云水库了。这不仅仅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更是他对自己一生为之奋斗事业的最后寄托。他把自己与这座凝聚了他无数心血和努力的水库紧密相连,让自己的精神如同那库中的水一般,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深热爱,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传奇,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周总理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继续守护着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和人民,他的功绩和精神将永载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

第三个地方是天津入海口

天津,这座位于我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港口城市,承载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有一种说法认为,周恩来之所以选择将部分骨灰撒在这里,或许是因为这里是他革命征程开始的地方。周恩来曾在南开大学就读,在这里,他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洗礼,开启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南开大学的时光里,周恩来积极投身于各种学术和社会活动中,与志同道合的师生们交流探讨,为日后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城市见证了他青春的激情与梦想,见证了他逐步走向成熟的革命道路。

然而,还有另一个更为深刻且饱含深情的含义。那就是他与挚爱邓颖超同志在这里相识相知相恋。在艰难的革命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可以想象,周恩来心中一定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深深眷恋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他们之间的爱情和信念。她对天津这座城市同样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这里承载着她与周恩来太多的回忆。

最后一个地方,是滨州入海口

周恩来总理的最后一把骨灰撒在了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这个选择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周总理选择将骨灰撒入黄河入海口,仿佛是要将自己送回母亲(指黄河)的怀抱,去享受那份来自母亲的无尽温暖与慰藉。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深眷恋与热爱。

周恩来生前曾无数次表达过对母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无论是他在天津坐牢期间写下的《念娘文》(虽现已失传),还是在留学日本时记下的念娘日记,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生他、抚育他成长的母亲的感激之情。这种对母亲的深情,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那份柔软而真挚的情感。

此外,根据罗部长介绍,这一选择可能还有另一层深意。周总理将骨灰撒入黄河入海口,也许是希望通过海水将他的骨灰带到台湾。这表达了他对台湾同胞的深切关心和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殷切期盼。周总理一生都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心系祖国的完整和统一。

这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高尚情怀和伟大人格,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与无尽热爱。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