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几乎都能成为中国人的餐桌美食。但是大家发现没有,生活中好像没听说过吃猫肉的,难道是猫肉不好吃吗?这个问题,其实李时珍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猫肉有这样的描述:猫肉味甘、酸,性温,无毒。主治劳疰、鼠瘘。
从这寥寥数语来看,似乎猫肉是可以食用的。但紧接着,他又提到 “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
这话就很有意思了,意思是说,虽然理论上猫肉能吃,但味道不咋地,所以很少有人把它当作食物。
在古代,人们对于饮食方面的选择,主要依照食物的口感和味道。毕竟,谁不想吃点美味可口的东西呢?猫肉既然被李时珍评价为 “不佳”,自然就难以在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
而且,《本草纲目》作为古代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对人们的生活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的这种记载,无疑给后人传递了一种信息:猫肉并非理想的食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猫还有着特殊的身份地位。在民间,猫被视为能带来好运和财富的象征。举个例子,就像大家平时看到的招财猫形象,是不是让人看着就感觉寓意很好呢?
在一些朝代,猫甚至成为了宫廷贵族的宠物。它们被精心照料,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像明朝的嘉靖皇帝就特别喜欢猫,他养的猫死后,还专门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我们都知道老鼠是一种非常可恶的生物,它们不仅会偷吃粮食、破坏衣物,甚至还会传播疾病。
猫凭借着敏捷的身手和高超的捕鼠本领,成为了人类的得力助手。所以人们为了让猫更好的履行捕鼠职责,自然会好好善待它们,而不是把它们吃掉。
再加上猫的体型相对较小,产肉量有限,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考虑,也不太值得专门饲养来食用。
在现代社会,卫生和健康是人们饮食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猫作为一种杂食动物,它们的食物来源比较复杂,可能会捕食一些带有病菌或寄生虫的小动物。
比如,猫可能会感染弓形虫,这种寄生虫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危害极大。如果食用感染了弓形虫的猫肉,就有可能被传染,从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此外,猫的生活环境也可能导致其携带各种细菌和病毒。与经过严格饲养和检验的家畜相比,猫肉的卫生安全性难以保证。人们出于对自身健康的考虑,自然会对猫肉敬而远之。
因此,中国人不吃猫肉,既有《本草纲目》等古籍记载的影响,也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猫的实用价值、卫生健康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