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犯廖耀湘被刘伯承奉为座上宾,与他入缅时的斯瓦阻击战不无关联-嬿娩绮梦回

嬿娩绮梦回 2025-01-16 17:42:15

1948年10月28日,辽沈战役中东北国民党最后一支生力军廖耀湘兵团由黑山向营口一带撤退途中被东北野战军一举歼灭,时任国民党辽西兵团司令官的廖耀湘也成了战役中最后一个被俘将领。

此后,廖耀湘以战犯身份进入辽宁抚顺的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学习,后被转至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距离成为“战犯”身份仅过去3年时间,廖耀湘便在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刘伯承点名邀请下成了学院的特约教员,将自己此前统兵作战时创建并灵活运用的“小部队战术”、“森林作战法”和“城镇村落战斗”向学员们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让一众学员意犹未尽的同时,得到了“军神”刘伯承的肯定和褒扬。

尽管廖耀湘兵败而成阶下囚,但因其本人良好端正的品行和可圈可点的军事指挥能力,在社会各界中的评价声音还是趋向积极的一面。如知名女兵作家谢冰莹曾在自己的著作《印缅血战记》中这样记述对廖耀湘的印象:

“廖将军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君子,他从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近女色,他是一个以国家民族为生命的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而有着民国第一军事家之称的中国近代军事理论“开山鼻祖”蒋百里则直言不讳的表达了对廖耀湘在抗战初期表现的高度赞誉:

“廖耀湘为蔡松坡以后湖南军人之第一人,诚非过誉也。

盛名之下,足见这位有着“光耀三湘”之名和“建功楚地”之字的湖南将领,身上的确是有些理想抱负和真才实干的。而通过谢、蒋二位公众人物的评价,也可对廖耀湘在抗战时期,尤其在随中国远征军赴印缅战场参战时的不俗表现有所认知。

今天,我们来聊聊缅甸战场上让廖耀湘一战成名的那场斯瓦阻击战。

众所周知,抗战时期中国军人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均通过一系列著名战斗打出了国人坚持抗日斗争的决心和气势。与此同时,由于敌强我弱的兵力、装备和态势对比,每一场战役背后都是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生命形成的伤亡对比数字,也正因如此,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全国抗战的大形势下显得凤毛麟角而又弥足珍贵。

而在1942年4月初由廖耀湘指挥的斯瓦阻击战,无疑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乃至中国战场上为数不多的对日作战以少胜多战例,其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和战争效果丝毫不亚于与此前的同古保卫战和之后的仁安羌大捷。

1942年3月28日,在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200师坚守南缅小城同古的最后阶段,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副司令长官的杜聿明便着手筹划一场同古至曼德勒一线军事重镇平满纳的会战计划。简单来讲将中国军队划分为阻击、固守和机动三部分,由廖耀湘率新22师负责逐次阻击消耗日军力量,余韶率第96师固守平满纳附近,戴安澜则率第200师配属特种兵一部为机动兵团,伺机以攻势夹击日军。

4月5日起,日军第五师团集中主力及20余门火炮、16辆战车向斯瓦河一线的新22师阻击阵地发动猛烈攻击。此后的5天时间里,除以优势火力轮番轰炸外,日军以一部兵力向廖耀湘新22师主阵地右翼迂回包抄,企图前后夹击廖耀湘所部。在新22师万余人的英勇抗击下,阵地依旧牢固掌握在中国军队手中。

日军调整战术,轮番以小股部队进行“车轮式”进攻,均被廖耀湘以“滚筒战术”数次击退。及至4月16日,廖耀湘率部按原定计划转移至平满纳南侧山地的新阵地,完成了此前杜聿明交代的阻击任务。

此一役,廖耀湘率所部1万余人牵制住日军近5万人的力量长达半个月之久,在消灭敌人4500余人的同时,自身损耗3000余人,足以称得上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只不过,相比于戴安澜的200师坚守同古一线和孙立人的新38师仁安羌救援英军的知名度而言,这场战役在舆论影响层面显得有些黯淡无光,但却并不能掩盖廖耀湘及其上级杜聿明对此战的高度赞扬。

得益于此战中廖耀湘展现出的战术指挥天赋和后来总结出炉的军事理论,刘伯承在1951年初筹办解放军军事学院的间隙,毋庸置疑的想到了他。

在刘伯承看来,廖耀湘既有独创的军事理论和战术方法,又有着国内和国际战场上的实战经验,是军事授课教员的不二人选,尽管此前曾在解放战争时期站在了老蒋的独裁反动阵营中,一度与人民解放军为敌,但在他完成思想改造提升后,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军事指挥员。

基于为国抡才的角度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路,刘伯承果断启用了这位国民党“战犯”将领。或许,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廖耀湘:

纵有千错万错,但身上难以掩盖的本事没有错。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