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一辈子仗,没见过这么厉害的部队。”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参战,40军118师首战两水洞打掉了南朝鲜军第6师第2团第3营和1个炮兵中队。
图|吴信泉将军
尽管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军队已经入朝参战,但经历过二战的王牌美军却并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帕尔莫接替南朝鲜军防守云山时,曾被南朝鲜军将军嘱咐,要小心中国军队,帕尔莫十分轻蔑的称:
“中国人吗?他们也会打仗?”
很快他就被现实噎住说不出话来。
六天后,吴信泉就率领志愿军39军从三面包围了云山,一开始还不知道云山上美军已经接替了南朝鲜军防御,打到半中间,39军才通过俘虏得知,与他们交手的是美王牌骑兵第一师。
尽管对手换了更加精锐的美军,可吴信泉却怡然不惧,照打不误。
39军一战打掉了美骑兵第一师第八团以及南朝鲜军第一师第15团,共毙伤俘敌2000余人,其中美军就包含1840人。
这一战也让吴信泉彻底名扬天下。
图|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经过要图
有意思的是,同样是作为王牌军,38军是被彭老总骂出来的,而39军却在历次战役中从未有过失误,吴信泉将军晚年谈起这件事,曾无不自豪的说:
“39军从未打过败仗,也从未挨过彭德怀司令的批评。”
于是乎,才有了“38军是万岁军,39军事常胜军”的说法。
1951年5月底,毛主席接见梁兴初、吴信泉、温玉成、吴瑞林,并在中南海设宴款待他们,就在开席前,毛主席热情的拉着吴信泉的手说:
“吴信泉同志,你坐在我旁边。”
当着首批入朝的的将军们,毛主席夸赞39军取得的五个“第一”:
“第一是打败了美国精锐——骑兵1师;第二是116师率先收复平壤;第三是通过战场喊话,迫使美军一个黑人工兵连集体投降;第四是第三次战役率先攻入汉城;第五便是俘虏美军800多人,创下志愿军一次战斗生擒美军最多的纪录。”
据说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期间,与周总理提要求,要见一见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周总理把此事告知毛主席,毛主席哈哈一笑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看来尼克松心里还是不服气,当年美军吃了败仗,他对这件事还耿耿于怀。”
2005年,美国防长拉姆斯菲尔访华。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一贯主张对外强硬,但来到中国后,却提出一个请求,参观一下39军。
因为就在五十年代,拉姆斯菲尔还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亲耳听人说起过,美军在朝鲜没有取得胜利,当时他根本不敢想信,这个世界上除了苏联红军外,还有一支能够和美军抗衡的军队。
吴信泉将军的光荣伟业,必将永载入史册。
“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看您”吴信泉将军是1927年在平江参加的农民赤卫队,也因为在老家参加革命,吴信泉也受到了地主恶霸的嫉恨,挨户团几次追捕,吴信泉就躲在山上。
1930年5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攻克平江,吴信泉与一些赤卫队队员回来参加长寿地区的庆祝游行,不料被嫉恨地挨户团上门搜捕,吴信泉和几个小伙伴就此逃到了县城,参加了红五军。
图|平江起义
也就是从这天开始,吴信泉便彻底走上了革命之路,并跟随队伍南征北战,少有归家的时候。
让吴信泉将军印象最深刻的是,1930年8月中旬,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克长沙,因敌人势大,不得已而退出长沙,转战至平江长寿街休整,吴信泉将军的父亲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听说了消息,悄悄跑到县城长寿街来看望儿子。
吴信泉将军的父亲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兄弟排行最末,将军的祖父母共生育八子二女,尽管过去穷人家庭以子女众多、劳力多为荣,但不能否认的是,因为家里太穷,八个儿子中倒有五个是娶不上媳妇的。
吴信泉的六伯后来迫于无奈,外出去当兵,家里为了给他继承一脉,于是将吴信泉过继给六伯。
从小吴信泉便接受父亲的教育:
“六伯用卖命的钱送你读书的,你要用功啊。”
图|吴信泉在朝鲜战场上
吴信泉在老家平江读了两年私塾,不幸的是,六伯后来因病在福建逝世,家里穷得一下子又揭不开锅了,吴信泉也只好辍学回家,以放牛打柴补贴家用。
一直到后来走上革命道路。
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吴信泉将军的父亲心里很清楚,儿子参加的红军是替穷苦人出头的,可作为一名父亲,他自然不希望儿子外出参军冒险。
父子俩人见面后,憨厚的父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流泪,他舍不得儿子,吴信泉见父亲落泪,也忍不住落泪。
“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看您。”
临走时,吴信泉对父亲留下了这样一句承诺,可遗憾的是,等到时隔多年后,吴信泉回来兑现承诺,父亲已经不在了。
图|吴信泉与夫人俞惠如
1949年春,吴信泉任39军政委,他随大军一路向中南挺进,后来率部在汉口休整,想到武汉离着湖南不远,又是难得的休假时期,吴信泉索性请了假,和夫人俞惠如带着二女儿回了一趟老家,党组织上对他这样一位功勋赫赫的战将还乡,也表示了相当的重视,军党委还为此特批了200元现金。吴信泉拿着这笔钱,买了粮食、食盐、布匹等等紧俏的生活用品。
考虑到才刚刚解放不久,军党委还特意抽调了十几名战士护送。一行人开着两辆缴获的美式吉普车回了老家。
尽管汽车行驶匆匆,但将军的内心此刻已经在畅想,与家里父母重逢的场景。
就在吴信泉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平江县老家,敲开门一看,只有残疾的哥哥哥哥吴甘泉出门迎接,吴信泉迫不及待的问了一句:
“父母亲呢?”
吴甘泉摇头叹息道:
“都已经去世了。”
吴信泉将军一脸的不可置信,事后他又问了哥哥详细的经过。
原来就在吴信泉参加革命后不久,挨户团就又上门了,他们抓不到吴信泉,就把他的父亲抓走了,严刑拷打,逼迫一个老父亲把儿子叫回来。
“父亲被折磨得差点死了,被放回来后,得了病,常常在村头街上游走,呼喊着你的名字,不吃不喝。有一天,他将瓷碗咬破吃下肚去,被瓷片扎破了胃肠而死。”
也就是在吴信泉将军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也深受打击,不久之后也去世了。
一家人四散分离,哥哥吴甘泉残疾,妹妹自幼就卖给人做童养媳。
想到家里的遭遇,吴信泉也忍不住痛心疾首。
夫人俞惠如:“我是第一次见他这么伤心大哭”吴信泉将军参加革命19年,期间也无暇回乡,没想到才回家,就听闻这样的噩耗。
问清了父母安葬的地方,吴信泉将军带着妻子女儿上山祭拜,跪在双亲坟茔前痛哭,哭声让人辛酸,夫人俞惠如时隔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仍感触颇深: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这么伤心大哭,看到他流眼泪。此后,他再没有哭过,没有流过眼泪。”
吴信泉与夫人俞惠如结识是在抗战时期。
1940年6月,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2旅政委的吴信泉奉令南下支援新四军,任新四军第三师8旅政委。
部队抵达安徽泗县魏营区,受到了当地热烈欢迎,而组织欢迎的就是时任魏营区工委委员兼妇救会主任俞惠如主持的,只是让俞惠如也没想到的是,就见了这么一面,吴信泉就爱上了她。
时隔多年后,俞惠如还记得丈夫对自己说过的话:
"后来信泉才告诉我,就是这次相遇,他开始爱上了我。"
俞惠如参加革命也很早,12岁就工作,16岁就当了妇救会主任,上台讲话从来都是脱稿,让吴信泉很是惊讶,后来就专门把她调到了政治部宣传队工作,那时俞惠如完全没多想,还以为自己参加了八路军,就可以上战场,打鬼子了。
吴信泉很喜欢这个小姑娘,奈何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在感情这件事上竟然无法开口,时任2旅政治部主任的李雪三听说这件事后,当即找到俞惠如说明情况:
“吴政委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指挥员,也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我愿意做你们的介绍人,希望你们结成革命伴侣。”
图《俞惠如回忆录》
俞惠如吃了一惊,在她这个豆蔻年华,还从来没考虑过自己的婚姻情况,尽管他内心很崇敬吴信泉,但是还远每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她觉得吴信泉是一个军人,五大三粗,文化水平肯定不高,心里不大愿意。
“我再想想。”
俞惠如一溜烟的就跑了。
不过,后来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俞惠如发现,吴信泉并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大老粗”,而是文武双全,心里就多了一分欢喜,李雪三后来再次找上门后,俞惠如红着脸答应下来。
1940年12月22日,吴信泉与俞惠如正式成婚。
婚礼一如既往地简单,床是两块门板拼成的,甚至连条棉被也没有,只有一条白布床单,两人也只是把各自的东西搬到了一起,就算是结婚。
尽管革命战争年代的条件很艰苦,但吴信泉、俞惠如夫妇却始终相濡以沫,共同扶持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夫妻俩人后来共同育有12个孩子,其中八男四女,俞惠如后来被毛主席称为“英雄的母亲”。
随着儿子们年龄渐长,将军将儿子们结合起来,组了一支篮球队,与各大机关挨个较量,不落下风,被传为一时美谈。
图|吴信泉将军全家福
不过也就是这次回家,俞惠如才了解到,当年丈夫参加革命,其实在老家也娶过亲,并有一个孩子。
吴信泉将军的原配夫人名叫方雪梅,家里都喊她叫雪干娘,两人婚后生了一个男孩儿,将军参加红军以后,家里的亲人都跟着遭了厄运,雪干娘也不例外,几次被国民党军、挨户团抓去,受尽酷刑,并威胁她把丈夫叫回来。
雪干娘碰上挨户团抓捕,就只好带着孩子躲进深山,一次不慎,孩子丢了,雪干娘发了疯似的寻找,在一个老和尚那里找到,一问才知道,几个国民党兵抓了孩子,拖着走了几个山头,见孩子快被拖着咽了气,才随手扔下,被老和尚救了回来。
雪干娘抱着孩子高兴地喊:
“我伢崽回来了!我伢崽回来了!”
为了躲开国民党兵、挨户团的搜捕,雪干娘一个人带着孩子逃到了外地,讨饭流浪。
吴信泉十几年不回家,一直以为雪干娘已经不在人世,可实际上,雪干娘后来又回到了平江守着吴家,并安葬了双亲与兄长,含辛茹苦的抚养孩子长大。
将军与原配夫人的大孩子名叫吴庭生,后来在老家娶妻生子,开枝散叶。尽管那时新中国早已建立,吴信泉将军确实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但他自始至终没有选择那样做。
吴庭生在老家担任过平江县栗山公社任副书记,分管文教、企业等工作。
据吴庭生妻子、儿媳袁爱香回忆,父亲(指吴信泉将军)对他们一家一直很关心。
吴信泉晚年再回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信泉在老家的亲人都相继离世,特别是大儿子后来也去世,孙辈儿都在外地工作,老家基本上都已经没什么人了,但吴信泉将军晚年却依然常念叨:
“想回平江去。”
1987年5月4日,吴信泉将军携夫人俞惠如再一次回到了老家平江,大儿子家里的几个孙辈儿接到消息以后,纷纷赶回平江去陪伴。
图|平江起义旧址——天岳书院
要说起来,吴信泉将军子女众多,就连孙辈儿人数也不少。1982年,吴信泉将军第八个孙女出生,偏巧赶上世界杯大战,吴信泉将军是个球迷,每战必坐在电视机前,老伴儿来问孙女取什么名字,将军却依然沉浸在比赛中无法自拔,于是挥毫泼墨写了两个字“德法”。
此次吴信泉将军回乡,大儿子家几个孙子孙女全部陪在身旁,对于征战沙场一生的将军,是难能可贵的安宁。
值得一提的是,吴信泉将军的妹妹吴美华一直在老家,与丈夫生活虽然磕磕绊绊,却也始终美满幸福,吴信泉虽然回老家次数不多,但对这个妹妹始终很牵挂,常写信嘘寒问暖,寄钱寄物。
吴信泉将军回乡参观,中午还特意留在妹妹家里午休,望着老家盖起来的红砖新楼房,随着国家不断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这让将军心里很是高兴。
5月5日上午,在家乡干部陪同下,吴信泉在平江县城东郊参观了天岳书院。
天岳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六年,拥有相当漫长的岁月,更为关键的是,对于许多红五军、红三军团出身的将领来说,对天岳书院又有不一样的感情。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就是在此地领导了平江起义,随着部队后来转战,1930年7月,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从长沙撤至平江,还专程在天岳书院召开了纪念平江起义两周年大会以及打长沙誓师大会。
也就是在这一年,吴信泉参加了红军。
图|吴信泉和俞惠如在平江县石膏板厂与负责人交谈
195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平江起义旧址,将天岳书院也划归其中,里面陈列着很多有关平江起义、红五军、红三军团珍贵文物,其中还包括平江起义时部队所使用的机枪。
1982年,天岳书院被开辟为平江起义纪念馆,陈云还专程题写了“平江起义纪念馆”匾额。
看着眼前这些陈列,吴信泉将军的思绪也慢慢展开:
“我参加红军就在红五军三师九团二连,从中央苏区到长征路上,一直在彭老总领导下的红三军团战斗,后来去朝鲜又在彭老总的指挥下作战。彭老总为革命赤胆忠心,居功至伟啊。”
纪念馆中陈列着一门土炮,是那时候战士们用一颗掏空的松树,箍上铁箍遭的,吴信泉将军建国后曾担任过炮兵副司令,为新中国发展新式火炮付出过心血,一件这门土炮,老人停下脚步对身边的人说:
”我们当年参加二月扑城时,攻城的农军就用过它。那时放炮因河面太宽,弹药打不到对岸城里去,杀伤力不大。但还是大壮声威,对城内敌人震慑很大。“
下午,吴信泉将军又参观了烈士陵园,看着这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将军很有感触,他对老伴儿说:
“平江县是革命老区,红军的摇篮,牺牲了很多人。我常想起同参加革命牺牲了的伙伴,心里就难受,应当永远纪念他们。”
图|吴信泉(中)在石膏板厂察看新样品
吴信泉将军后来回到北京后,又几次念叨想回平江老家看看,只是囿于身体情况,始终没能成行。
1992年4月2日,吴信泉将军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
将军在去世前,曾留下一份遗嘱,除了嘱咐自己身后不搞告别仪式等事项外,还谈到了他最不放心的两件事,并特别指出,希望家里第二代能够对第三代严格要求,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人在世上总要做一番事业。古语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不管在什么社会,不劳动者不得食。”
老将军临终谆谆嘱咐,让人不禁感佩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