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居正那曲折的一生中,他的文学观念都发生过哪些变化?

天空叙史 2024-12-09 12:24:41

前言

作为明朝最著名的臣子,张居正的一生跌宕起伏,而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人生关系密切,在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时所写的诗歌,风格迥然不同。

而他的文学观念又一直指导着他的诗歌创作,因此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张居正的文学观念都发生过哪些变化...

张居正的仕途

按照张居正的仕途发展轨迹,张居正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入仕之前的少年时期、归休江陵前任职翰林时期、归休江陵期间、重返京师后任职首辅前、执政首辅期间这几个阶段。

张居正(1525-1582),幼时名白圭,后改为居正,字叔大,别号太岳,谥号文忠。先祖为庐州合肥(今属安徽省)人。

始祖张福以战功在明太祖朱元璋时被授予归州长宁所(今湖北秭归县)世袭千户,张福以后四世孙张诚从秭归迁到江陵,后来就一直居住在江陵,因此张居正成了江陵人。

张居正高祖为张旺,曾祖为怀葛公张诚,祖父为东湖公张镇,都没有出仕做官。

张居正的父亲观澜公张文明,有志科考仕途,但试不第,只得放弃了。因此张居正少年时表现出卓异才华,就被家人寄予很高的期望。

成长时期的张居正表现出种种卓异之处。嘉靖五年(1526),张居正两岁就记住了“王曰”二字,大家都称他为神童,长老先生有见识的都以公辅之位期望张居正。

嘉靖十五年(1536),张居正十二岁,参加童试,当时的江陵郡守李士翰梦见上帝给他一个玉玺,命他授给一个孩童。

第二天他认出梦中的孩童就是童试考取第一的张居正。

李士翰和督学使田顼都非常欣赏张居正,认为他将来的成就超过贾谊和李邕,李士翰认为“白圭”不足以作他的名字,因此为他改名为“居正”,认为张居正日后会做帝师。

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二十三岁时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读中秘书。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二十五岁,林院编修。

当时徐阶看到张居正为人沉毅渊重,所作文虽然旁列子史百家之言,但他的学问本之躬行,源于理道,因此对张居正深相期许,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够做到国之重臣。

这时“诸进士多谈诗爲古文,以西京开元相砥砺,而居正独夷然不屑也,与人多墨墨潜求国家典故与政务之要切者,衷之时时称老易,以爲能得其用,诸老先生如徐阶辈皆器重其人,相推许,遂得授编修。

但这时正是严嵩任首辅、权势熏天的时候,张居正在翰林院也只能作一些贺表等应酬诗文,这根本不能发挥他的才华。

嘉靖三十三年(1554),张居正三十岁,上疏请求告归,获得允准。

张居正回到江陵老家,占卜筑屋于小湖山中,种半亩竹子,养一只瘦鹤,闭门在家,减少了交际应酬。在闭居期间他博览群书,贯穿诸子百家,钻研时务,他并没有停止对国事的关怀。

除闭居在家外,张居正还和好友相约,游览名山大川,张居正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曾与友人相约游览南岳衡山,在山中盘桓八日。

嘉靖三十六年(1557),张居正三十三岁,在父亲张文明的催促下结束江陵闲居,返京做官。

嘉靖三十九年(1560),张居正三十六岁,以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劝学兴礼,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张居正四十岁,因以高效率完成迁延已久的《承天大志》编纂任务。

世宗授其右春坊右谕德,兼裕王朱载垕日讲官。隆庆六年(1572),张居正四十八岁,加少师兼太子太师。

穆宗死,子朱翊钧继位,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拟《戒谕群臣》诏整顿吏治。十二月进《帝鉴图说》。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四十九岁,二月,在张居正的指示下,殷正茂平定了岭东蓝一清为首的盗冦。

七月,上《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正式推行考成法。十一月,以六年考绩之功,进中极殿大学士。

文学观念

张居正的文学观念与他的政治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站在统治阶级维护秩序的立场,主张为文应崇实尚用,反对空谈。

但他不反对诗文写得有文采:他主张士子学习、作文应根据儒家的雅正之道,反对异端邪说。

张居正无论主政还是论文章之写作都崇尚实用,反对虚文浮靡,文过其实,在政治上,张居正推行考成法,严格考查官吏对于职责的履行情况。

在文章写作上,他主张敦本务实,言之有物,以道德事功统率文章,不求文而自文,反对空有华辞藻,考其实际却与文章不符。

张居正在《翰林院读书说》中申明了其崇尚实用、敦本务实的文学观念。

这篇文章作于嘉靖四十五年(1556)张居正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时,文章以对话的形式表明观点。

先以“夫子”的口吻问翰林院诸文学之士国家选拔和培养翰林院诸士的目的是什么,翰林院文学之士回答是为了轨步前贤之芳规,起文学之衰、振文章之弊,用力于文章之写作。

张居正借“夫子”之口批驳了翰林院文学之士的观点,并指出儒士要致力于性命、经济之学问,究天地人之道,以纲纪风俗、整齐人道,而不是一味地致力于文章之写作。

他说:“操觚染翰,骚客之所用心也;呻章吟句,童子之所业习也。二三子不思敦本务实,以眇眇之身,任天下之重,豫养其所有焉:而欲借一技以自显用于世。嘻,甚矣,其陋耳。且道德者,事之实也;文辞者,德之华也。”

张居正认为圣人敦本务实,修德行善,写出文章不求文而自文,不待刻意为之。道德和修养是根本和源流,根本牢固,果实才能繁茂:源流深远,光彩才能彰显。

道德和修养的功夫是内在的实在的东西,而文章文采则是外在的华丽的东西,“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再如嘉靖三十年(1551)张居正在《赠霁翁尊师吴老先生督学山东序》中说:“今世学者,含菁咀华,选词吐艳,盖人人能矣。至究其实,则或行业,先后殊诡也。岂昔之学者达于衷,而今之学者辨于口耶?夫质而嫱饰,则视者眩:华椟而葆石,则卖者嗤。故竅言者,弃德之窦也。缛彩者,形朽之饰也。攘窃者,剽文之宄也。挹波者,塞源之也。”

“张居正反对那些徒然炫于文辞,文章辞藻华美却没有切实内容,或只是文章写得美丽但实际做事达不到这种标准的情况。

明代高以俭《太师张文忠公集跋》也说张居正:“其修文治也,以身体力践为学,崇尚质实,不务空谈。”

张居正的文章观念与他讲求实用的治国理政观念是一致的。在政治上他施行考成法,讲究令行禁止,官员们作出的承诺、应尽的职责都要有相应效验:在为文上他主张文章要有实际内容、切于世用,反对文人写作文章徒然竞辞炫藻,考其实际却空洞无物。

张居正虽然主张在写文章时讲求实用,反对浮文无实,但他并不是一味的反对文章的文采,对于一些文学类作品,他遵从文学自身的规律,并不反对文章有“文”

如张居正在《锦冰集叙》对友人(荆州知府陈全之)文集的“赡才丽藻”作出赞扬:“士大夫得以余力,寄意于文翰。

今观公集,赡才丽藻,花烂映发,又综故实,达时宜,有闳衍深沉之思。盖力伏则造深,虑闲则思故也。”

指出友人的文章辞藻美丽但也综故实、达时宜,有充实的内容并切于世用,是造诣深厚、思维敏捷的表现,可见张居正并不反对文章的“赡才丽藻”,只要文章中有充实的内容与之对应。

如果“文”和“质”能够并有,当然是张居正所取,但是当“文”和“质”不能兼有,要作出取舍时,张居正是主张“质”胜于“文”、宁“质”弗“文”的。

如隆庆五年《辛未会试录序》张居正说:“有能综览古今,直写胸臆者,虽质弗弃;非是者,虽工弗录。”

在其《暮宿田家》诗中也说:“世儒贵苛礼,文缛意则凉。大羹不俟和,素质本无章。”“比起“文缛意则凉”、徒有华美外表缺乏实质内容的人和文章。

张居正更喜欢“素质本无章”、言语质朴但内涵充实的人和文章。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