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史情报处
编辑 | 文史情报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还有部分地区尚未解放,广州就是其中之一。
这张照片拍摄在广州解放后,将领们罕见同框,这其中共有15人,他们中最高官职正国级,还有几位是开国上将。
那么,站在C位的是谁?笑得最开心的是谁?
01陈赓豫西“牵牛”
这笑的最开心的是右边起第一位,他便是开国大将,陈赓。
他性格活泼、风趣幽默,走到哪里都是面带微笑,给身边人带来了很多欢乐,因此有个外号叫做“开心果将军”。
他和陈锡联有着多年的情谊,经常在一起开玩笑。1943年延安学习期间,两人不仅要参加学习,还要加入体力劳动。
这天,他们两人带着小推车去参加劳动,路上陈赓对陈锡联说:你看这路程这么远,要不然去的时候我推着你,回来的时候你再推我,怎么样?
陈锡联一听这话,好像还挺公平的,还可以省点劲,便答应了,于是陈赓便推着陈锡联到了劳动的地方。
可在回来的时候,陈锡联才发现自己上当了。这劳动了一天一点力气都没有了,还要推着陈赓回去,实在是太累了!
这陈赓倒是舒服了,劳动一天之后还能“坐车”回去,陈锡联嚷嚷着下次要调换位置。
在和陈赓的相处中,不少人都“上过当”,被他气的哭笑不得。
陈赓的幽默机智同时也体现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以劣打优。
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他丝毫不畏惧,反而是通过策略上的变化,将他们给打败。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陈赓为了配合他们,需要率兵直接刺进了国民党的胸膛。
为此,陈赓制定了一个豫西“牵牛”计划,这“牛”是黄埔军校的校友李铁军,此人用兵谨慎,同样具有很多实战经验,实力不容小觑。
当时,李铁军带领着全套美式装备共有三万多人,而陈赓能调用的力量只有五个旅,不仅人数少,装备更是差了一大截。
战前会议中,不少人提议可以采用我们比较擅长的游击战,或者是大决战,可陈赓偏偏不按套路出牌,准备豫西“牵牛”。
即先派出一队人马出去,让李铁军以为这是主力部队,他们便会派大批人马去追,届时我们的人会把这个火力十足的“牛”带进伏牛山。
之后,我们的主力再分成两股力量,将“牛”一举歼灭。
事情就像陈赓设想的那样顺利,“牛”被牵着走了,一路上他们丢掉了沉重的武器,等到了“牛场”的时候,李铁军的整编师已经气喘吁吁,没什么战斗力了。
等“牛”知道自己上当之后,已经没有退路了,陈赓将他们一举拿下。
可即便是失败,李铁军依然称陈赓为“大哥”,因为他输得心服口服。
02叶剑英高个子担当
后排右四是叶剑英,这些人当中它不仅身高高,职位也是最高,曾至正国级。
可为何他鲜少打仗,还能被评为元帅呢?
叶剑英一直以来以主持日常工作为主,但他的贡献并不比带兵打仗少,他的功绩基本无人能比。
在许多紧急关头,他总是能够挺身而出,让事情出现新的转机,化险为夷。
在红军长征中,叶帅打破了那些企图破坏长征的阴谋进,是长征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1935年,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成功,这对于接下来的行动十分有利。
可关于下一步该如何进行,当时却有着不同的声音。
其中最大声的当属张国焘了,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他的内心有了不纯洁的想法,便想要自己指挥带兵南下。
关于红军下一步的去向,大家争论了一两个月也没有得出结果。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张国焘的态度更加强硬,野心也开始一点点暴露了出来,甚至想要用拳头说话。
叶帅见此状,密切关注他的动向,果然截获了张国焘的一封密电,里面内容显示他确实想要动手。
叶剑英在看完后立马送到了伟人的住处,他看完之后嘱咐在场人,回去之后不要向任何人提及这封电报。
现下已经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大家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如若听从张国焘的命令必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南下之后并无大益,反而造成人员损伤。
双方僵持不下,只好是各走各的,看最后谁的选择是正确的。
北上和南下之争最终也没有和解,在这混乱的局面中,叶帅坚决维护正确的选择,截获别有用心的电报,挽救了红军长征。
叶剑英1920年毕业之后,便跟随孙中山闯荡。可当蒋介石发动政变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加入共产党。
他放弃了之前的生活,走出了原有的圈子,冒着巨大的风险,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始终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
在复杂的局面中,叶帅总是能够保持清醒,纵观整个局面,做出果断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他依旧埋头苦干,主持各项日常工作,同时还不忘读书写诗。
所以,叶帅身上既有大将的风范,又有学者的儒雅。
自己有着如此多的成绩,叶帅却对自己的后代们说:我只是一个“打杂”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你们啊,在任何时刻也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03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后排左起第三位是邓华,1995年被授开国上将。
在这张照片中,他长相不出众,论能力也不是第一,拍照时总是靠边站(下图右一邓华,右二陈赓)。
难道是因为才华不够出众,所以不敢站在中间吗?
其实,邓华是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常常跟在彭德怀的身边,是他的得力助手,是开国上将当中唯一率领过百万大军的。
说到他,不得不说的就是抗美援朝,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他依旧顽强拼搏,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我们在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后,谁来当指挥官就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外出作战,必定要找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否则不仅伤亡大、达不到出兵的效果,面子上也会挂不住,不少人都觉得邓华可以胜任这一角色。
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开始读书识字。
1927年考入南华法政学校(湖南大学法学院前身),读书时邓华深受爱国运动的影响,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起初,他只是负责一些宣传活动和党务工作,之后也开始加入到实战当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平型关战斗中,天气渐渐转凉,邓华率领的八路军到达作战地点时,发现对面是日军的常胜师,有着不败的神话。
尽管装备比不上他们,可我们凭着人在阵地在的信念,打破了敌军的不败神话,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为之后的战争创造了有利局面。
辽沈战役中,邓华十七天连下五城,战绩赫赫受到上级的嘉奖。
他的军事才能被大家看在眼里,所以出兵朝鲜时,首先就考虑了他。于是彭德怀任司令员,邓华任副司令员,带领志愿军奔赴朝鲜。
在朝鲜战争某次战役中,当时彭总和他有着不同的看法,商讨后最后决定听从彭总的意见。
战后总结上彭总就说: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这次我军虽然取得了胜利,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伤亡惨重。
所以,邓华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都很优秀。
拍照总是站在边上,并不是因为他资历不够,而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谦虚使然,邓华总让别人站在中间,自己根本不计较这些。
04洪学智谦虚蹲下,从放牛娃到副司令
前排右一蹲着的是邓华的好搭档,洪学智。
如果他站起来,将是这些人中最高的,身高将近一米九,人送外号“洪大个子”,所以他选择了蹲下。
洪学智一生之中两次被授予上将,放眼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一生也很传奇。
他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大山里,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所以读完小学之后,就开始帮家里干活,在参军之前就是个放牛娃。
洪学智看着这片国土战火四起,想要参军保家卫国,于是跟着部队南征北战,走过了许多地方。
他和彭老总的不解之缘是在长征途中。当时红一、四方面军汇合,洪学智把筹集到的粮草都给了彭总,两人之前并未有太多交集。(右一洪学智)
为此,彭总对他的行为十分感动,所以在抗美援朝中,点名要洪学智担任副司令员,主要负责后勤工作。
洪学智也不负众望,为志愿军建立起了一条“钢铁运输线”。
在朝鲜,美军的飞机天天盯着我们,志愿军前往目的地都是问题,更别说物资运输了。
洪学智硬是在老美的严密监控下给前线运送物资,创造了一条世界上“打不断、炸不烂”的运输线。
随着志愿军在朝作战不断深入,物资运送难度也更高了。
洪学智便开始修复被炸毁的公路和铁路,提前完成了运输任务,美军都被惊讶到了。
同时,他也负责领导的安全工作,上级来电:为保证大家安全,应按标准挖好防空洞。如有危险情况,所有人员都要到防空洞下躲避。
彭老总随手就将电报放在了洪学智的桌子上,并未口头转告,而他看到之后对此事相当重视。
这天,防空警报响起,大家都躲进了防空洞内,唯有彭老总还在专心思考。
洪学智进入防控洞后得知彭总还在上面,带着几名警卫员又上去了,可彭老总依旧纹丝不动。
洪学智为了他的安全着想,命令警卫员把他带下去,不一会飞机在上面投下了一颗炸弹。
如果晚下来一会儿,后果将不堪设想。之后,彭老总和洪学智的情谊更加深厚了。
在平时的工作中,洪学智面对一些批评,总是能够很快接受并且改正。
从一个放牛娃到副司令,洪学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05结语
照片中的几位,在解放广东中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都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照片中还有一两位外国人,他们正是拍摄组的成员,如果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这张照片了。
对我们来说,还能一睹他们的真面目已经是很难得了!
每每看到老照片,都会使我们想起那些艰难的岁月,让我们知道幸福是从何而来。
当代青年应该传承他们的奋斗精神,找准前进的方向,带着新时代的使命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