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官帽”,让职称评审回归专业性

熊丙甲看教资 2023-01-24 07:52:03

历经5年,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出炉。此次改革令职称评价标准回归岗位需求和实际贡献。近日,山西省发布2021年全省中小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通知,要求校长、园长和各级教研室教研员如果不从事学科教育教学,不得申报正高级教师,同时取消了申报正高级教师的奖励和荣誉要求。(新华社9月22日)

职称评审本应该评价的是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贡献,但在过去的职称评审中,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简称“四唯”),看资历、看身份等问题却越演越烈。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就是要破除“四唯”,回归关注专业人员本身的能力与贡献。

以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为例,以发表论文、获得奖项、行政职务和学术头衔为评价标准,势必将教师都导向撰写论文,申请奖项、入围计划、获取荣誉之中,这不但刺激急功近利,还滋生弄虚作假。表面上看,各中小学的成果丰收,但是,这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什么关系呢?这种评审导向,增加了教师参加职称评审的非教学压力,分散教师的精力。另外,按照之前的评审标准,一些不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做行政获得奖励和荣誉者,却获评正高职称,也是对一线教师积极性的打击,让一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将评与用结合起来,体现岗位实际贡献,还可以解决有的人评上职称之后,就不再干活,但凭高级职称可以获得更高待遇、职称职务“两张皮”的问题。职称评审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回归职务管理和评价。即按职务评聘人才,促进人才在职务岗位上发挥专业才能。

但破“四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系统改革。“四唯”在职称评审中之所以有“市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上级部门和社会评价学校办学,除了看学生的分数、升学率,就看教师发表论文、申报奖项、获得荣誉头衔等情况,把这作为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成就。教育部门、学校在职称评审时,也就把这些指标分解给教师。

二是职称评审虽属于专业事务,但却由行政部门主导,为约束行政部门的权力,避免在评审中出现权钱交易、人情关系评审等问题,就需要设置“硬杠杠”,达不到硬条件要求,谁都不行。久而久之,这些“硬杠杠”就变为了“唯”。

推进职称评审改革,就要在这两方面寻求真正的突破。首先,需要扭转各级政府短视、功利的教育政绩观。发展教育,不要再追求一些显性指标,要重视教育的内涵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工作,而很多教书育人工作是难以简单用数量评价的,引导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教学贡献。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其次,要建立对应专业事务的专业评价体系。有人提出,评职称不唯论文、不唯学历、不唯奖项,但不是不要论文、不要学历、不要奖项。这折射出一种纠结的心态,担心在取消论文、奖项、学历等评审指标后,“人情评审”“关系评审”盛行,从“四唯”演变为大家不愿看到的“唯关系”,出现新的不公平问题。这也是破除“四唯”的最大阻力,虽然教师们反对唯论文、唯奖项等评价,但他们认为有这些“清晰”的“硬杠杠”,让评审公开、透明。

因此,职称评审改革的不只是评价标准的改革,更是评价机制的改革。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细化职称评审标准,有现实意义,但要落实执行好这些评审标准,还要发挥专业同行评价的作用,即由专业同行委员会,用专业标准,评价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与专业贡献,评价不受非专业的其他利益因素影响。如校长不从事学科教育教学不能评正高级教师,那利用行政权力安排上几次课,是不是就算从事教育教学呢?这就需要进行专业评价。

2019年人社部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指出,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要严格遵循申报、审核、评审、公示、确认等基本程序,各环节应当符合具体程序规定。坚持评审的专业性,对深入推进职称评审改革至关重要。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报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