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和孤独,从何而来?

鹰哥爱写文 2024-12-20 05:12:46

​《整理情绪的力量》作者:有川真由美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整理烦躁情绪的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应对孤独和悲伤的方法。

孤独的根源

我们先来看孤独。每个人都曾经多多少少地感觉到孤独,产生过“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需要我”、“没有人帮助我“没有人爱我”等类似的想法。

这种孤独的感觉,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在幼年和青年时期,我们会产生“成长的烦恼”,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没有人懂自己。而在成年以后,孤独的情绪也会产生在工作、家庭以及邻里关系之中。

孤独这种情绪,不会因为我们的地位、成就而改变。即使你是公司的老板、是古代的君王,也难逃孤独的感受。可以说,从老到少、从大到小,每个人都体会过孤独感。

那么,孤独感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其实所谓孤独,来自于一种人际关系中的深层次焦虑。具体来说,孤独就是一种自己“想和周围人产生联系却又联系不上”的时候感受到的“分离焦虑”。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具有天生的群居属性。有研究指出,人类在孤独的状态下会感觉到危机、感受到强烈的不安。因此,在我们的天性之中,原本就存在着抗拒孤独的状态。

这里我们说的“孤独”,并不是简单地指物理上的“独自一人“,而是一种情绪上的感受,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觉。

如果世界上原本就只有自己一个人,也就不会感到孤独了,正因为还存在自己之外的其他人,人们才会感到孤独。

让我们想一想年幼的孩子。他们对母亲非常依恋,如果母亲不在身边,孩子就会哭闹起来。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婴儿和母亲有着天然的联系。当孩子意识到了母亲的存在,他就会把自己和母亲紧紧地联系到一起。

这样一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孩子便会感受到从两个人变成一个人的不安。甚至到了再大一点,孩子要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能看到孩子激烈地反抗、大哭大闹,不肯离开自己的家、不肯离开母亲的怀抱。

这就是因为,对新环境的恐惧激起了孩子无意识的孤独感,让他们的本能产生了深深的不安,所以才要想尽办法去抗拒。

这种本能不仅出现在孩子身上,我们成年人也有着和孩子相似的地方。

在长大成人之后,为什么我们要有朋友、家庭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愿意被孤独煎熬。人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和别人存在联系”。所以,当我们无法和他人联系上的时候,就会感到无比的孤独。

而人一旦感觉到孤独,便会觉得痛苦、不安,或许会觉得受到了冷落,好像独自徘徊在空无一人的森林里,谈不上快乐、更谈不上幸福。

我们前面说到过,孤独是人尽有之的一种感受,每个人都拥有感受到孤独的基因。但是,在众人之中,的确也有少数人特别害怕孤独,几乎患上了“孤独恐惧症”。他们无法接受自己一个人生活,也不能想象和他人没有联系的感觉。他们恐惧独处,因此不断寻求和他人的联系,好像不和别人在一起就无法生活一样。

如果深入分析这种对孤独的完全抗拒,我们会发现,之所以身边没有人陪伴就会感到如此孤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要靠“他人的评价”生活。

我们总是会想到“别人会怎么觉得”、“别人会认可我吗”,类似这样的问题会困扰我们,变成我们的行为标准。一旦如此,便不能享受“一个人”的状态了。

所以,对待孤独,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完全地抗拒它,而是全面地认识它的本质,把孤独与否当作一种自然而然的认识状态。有良好的人际联系自然很好,但是一个人生活也不是那么的难以接受。

如果我们拥有了这种成熟独立的精神,那么,我们就更容易享受自己的生活,也更容易和他人建立起长久而稳定的关系。

从孤独到爱

因为人害怕孤独、不想孤独,所以我们努力追求人与人的关系。在这其中,寻找爱人、建立亲密关系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青年到壮年,从中年到老年,我们总是在爱与恨的纠缠中,思考着自己和另一半的关系。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怀疑:这段关系是健康的吗?为什么两个人一起,反而让自己觉得比以前一个人的时候更加孤独呢?

的确,孤独并不完全和“一个人”相对应。如果身处在一段不好的关系中,那么,两个人一起反而会显得更加孤独。

这是因为,当我们谈论亲密关系的时候,指的是两个人心与心的距离,而不只是身体上的相互接近。

在作者看来,爱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自我牺牲的爱,另一种是占有欲强烈的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两者之间尽力找到平衡。

只要无法心意相通,尽管对方就在自己眼前,孤独感就会一直挥之不去。相反,即便对方不在自己眼前,即便不怎么常联络,只要心心相印,也不会感到孤独。

本书的作者有位朋友想去海外读博士课程,于是便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去留学。而在她留学期间,丈夫留在国内,一个人工作、生活。

一开始的时候,周围的朋友、同事,都为这对相距千里的夫妇担心不已,问他们“你们这样行吗?”但两位当事人却很自信地说,这并不影响两个人的感情,虽然天各一方,但不时相聚一下也很不错。

过了五六年的时间,这位朋友留学归来了,夫妇俩恢复了以前的生活,感情依然很好,恩爱得像是新婚夫妇一样。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和感情,有很强大的粘合力。如果夫妻二人可以相互信赖、保持沟通,同时又有各自的追求、有自己的事业,那么,在这段关系里,双方都不会感到孤独,而是会觉得温暖、幸福。

整理悲伤,让辛苦变甜

和孤独的情绪一样,不论是谁,都会有伤心的时候。悲伤这种情绪平等地对待着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有人说“我完全不会悲伤,一直都特别幸福”,这要么是在自欺欺人,要么是无法坦然感受悲伤。

既然悲喜交织、苦乐相伴是人生常态,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它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悲伤来袭时的几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悲伤来临的当下。这时,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一时间找不到应对的方法,所以会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发泄。虽然有的人平静地难过,有的人则是歇斯底里,但是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都是一致的,都在说明我们对眼前事情的不可接受。

之后是第二阶段,这时我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了,逐渐认识到,事已至此,自己只能接受发生的事情。这时,我们人类的本能就会指导我们,下意识开始努力,去肯定现实、反省自己。经过这个过程,我们的悲伤就会慢慢地得到治愈。

这就是人类心理机能健全时整理悲伤情绪的方法。

但是,当我们的心理状态不佳的时候,就会丧失正确处理悲伤情绪的能力,反而会衍生出其他的不良情绪,比如怪罪他人,通过把别人当成加害者来给自己受害者的地位。

同时,有的人也会把矛头指向自己,什么都怪罪到自己的头上。这时,悲伤的情绪就会变成自我厌恶和后悔,从而否定自己,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

那么,如果遇到了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健康地整理悲伤情绪,进而获得内心的安慰。

比如,我们可以来一次彻底的宣泄。在悲伤发生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想着忍过去、压抑内心的感受,时间长了反而会产生强烈的反弹。所以,不如坦然地接受这种情绪,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有安全感的地方,尽情地释放悲伤。

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多和他人共处。在我们悲伤的时候,如果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就很容易钻牛角尖,这样对自己并没有好处。

我们可以试着把伤心的事情告诉知心的朋友、亲人,如果觉得难以启齿,那么,就算只是能和他们安静地待在一起,心情也会变得轻松一些。

还有就是,我们可以试着暂时离开伤心的根源。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里的人物说“我要离开这个伤心地!”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通过短暂的离开,让自己的情绪冷却,我们的心情也会冷静下来。

最后,我们还可以在悲伤中思考。思考的内容,包括过去发生的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以及自己现在可以怎样行动。

在悲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被完全打开,而这正是一次审视自我、观察他人的好机会,通过一次彻底的思考,找对自己的道路,也许能够把坏事转换成好事,把辛苦变成甜美。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