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带大家了解欧洲历史上的强国——波兰立陶宛联邦,内容比较多,相对介绍比较详细,但有近两万字左右,耗费时间也比较长。
年后开工,大家又都恢复了井然有序的生活,但是,冬春交替之际,倒春寒比较重,大家还是要注意保暖!
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顺顺利利、健康平安!
今天聊一下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曾经一个强大的国家,它不是如今我们都熟知的法国、英国、德国(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等西欧强国;也不是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古罗马(包括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古希腊;不是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殖民地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更不是欧洲的内陆强国俄罗斯、奥匈帝国。
这个国家是曾经的中世纪强国波兰-立陶宛联邦,其作为欧洲中世纪时期的一个曾经强大无比的王国,甚至在16~17世纪时,成为了欧洲的最大的国家,实力更是曾经长期压制俄罗斯,参与欧洲事务、影响了欧洲的中世纪历史。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中世纪强国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历史。
波兰立陶宛联邦,也称波兰-立陶宛王国,其是由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联合成立的一个中世纪的东欧强国,其在16~17世纪曾是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说到波兰立陶宛联邦,我们都可以从字面上看出,这个国家也与我们如今熟知的波兰和立陶宛有着很深的联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世纪时期的强国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历史渊源、发展和变化。
中世纪16~17世纪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波兰立陶宛联邦说到波兰立陶宛联邦,其也被称为波兰-立陶宛王国,是中世纪时期囊括了当时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一个影响力很大的王国。
波兰立陶宛联邦也被称为波兰第一共和国,其始于在抵抗条顿骑士团的历史中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联合王朝。
1385年,立陶宛大公约盖拉与波兰女王雅德维加结婚,他是中世纪立陶宛的最后一位异教统治者。
1386年,约盖拉皈依天主教,取教名为瓦迪斯瓦夫·雅盖沃,并加冕为波兰国王,称为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开创了近200年的雅盖隆王朝。
波兰和立陶宛的结合,使立陶宛大公国成为欧洲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国家。
历史上,波兰立陶宛联邦曾经在16~17世纪叱咤欧洲、称霸东欧,在17世纪时,其在对外自称为“最高贵联邦或波兰共和国”。
1569年7月1日,雅盖隆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齐格蒙特二世主导了卢布林联合,这是一个共主联邦,波兰立陶宛联邦诞生。
至此,立陶宛大公国与波兰王国合并,而在此之前,两国只是一种联盟性质的王朝联合。
齐格蒙特二世为了维护当时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君主立宪制,还创造了选举君主制。
联邦确立以后,两国的贵族开始集中于一个议会里,国王为议会的从属,而议会权力涵盖整个波兰与立陶宛。
1619年,波兰立陶宛联邦达到极盛时期,其面积最大时曾达到115.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人口1100万;其范围包括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爱沙尼亚、摩尔多瓦、斯洛伐克、俄罗斯的部分区域。历史上的立陶宛和波兰说到波兰立陶宛联邦,就不得不提一下组成其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
一、波兰国父梅什科一世
今天,波兰是欧洲中部的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国内以波兰族为主,属于西斯拉夫人的一部分。
历史上,波兰起源于西斯拉夫人中的波兰、维斯瓦、西里西亚、东波美拉尼亚、马佐夫舍等部落的联盟。
到10世纪中期,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建立了西斯拉夫的早期封建国家,开始了皮亚斯特王朝的统治。
梅什科一世,是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位波兰大公、波兰国父。
他大体上统一了波兰的国土:
①与斯拉夫部落柳蒂奇人作战,以求获得波美拉尼亚。②和波希米亚的王公争夺西里西亚和小波兰。③与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二世结盟,一起抵抗奥托大帝创建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入侵。963年,梅什科一世被迫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
964年,他与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的女儿多布拉瓦结婚,获得了与波西米亚的结盟。
966年,梅什科一世受洗,并规定天主教为波兰国教;自此,波兰受到罗马教皇的承认。
973年,梅什科一世在被奥托二世打败后再次宣誓效忠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981年,其在与基辅公国的战争中失败,被迫开始主动与新任皇帝奥托三世结盟。
可以说,早期的波兰王国在中东欧地区并不是强大的势力,其也只能在周边强国的夹缝中不断谋求生存与发展。
二、波兰王国
1025年,梅什科一世的儿子博莱斯瓦夫一世在临终前由教皇约翰十九世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在13世纪,波兰多次遭到蒙古帝国的入侵,其中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的里格尼茨战役,王国受到极大的打击。
1288年,在克拉科夫保卫战中,波兰人联合匈牙利人联合,获得决定性胜利,给予金帐汗国很大打击。
1320年,瓦迪斯瓦夫一世统一了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控制了沿波罗的海北部地区,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
至此,波兰结束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分裂局面,并开始与教会骑士团的冲突加剧。
1385年,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通过联姻实现了王朝联合,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成为波兰国王。
雅盖沃被视作是后世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奠基人,其统治期间,波兰立陶宛王国进一步扩张,被认为是王国的“黄金时代”。
三、立陶宛王国建立之前的历史
立陶宛是今天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同时,立陶宛最大城市、首都维尔纽斯还是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古城。
今天的立陶宛,社会发达程度比较高,有意思的是,其国内没有红绿灯,城市公共场所也没有人吸烟。
1099年,立陶宛人和斯拉夫人开始接触,双方之间多有摩擦,此时其在奥克什泰蒂亚的领土已经比较固定。
1180~1183年之间,立陶宛人开始进一步袭击波洛茨克公国和普斯科夫,甚至威胁到了诺夫哥罗德。
12世纪时,其开始受到日耳曼人的入侵,其中1202年建立于里加的利沃尼亚骑士团和1226年开始扎根于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团相继出现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1219年,面对共同的敌人——基督教修士会对波罗的海沿岸信奉异教的部落的战争,立陶宛与加利西亚-沃里希连签订了和约,立陶宛人与萨莫吉希亚人开始达成合作。
这份条约中包括21位立陶宛公爵,其中包括5位来自奥克什泰蒂亚的高等公爵,分别是:日温布达斯、道约塔斯、维利凯拉、道斯普伦加斯和明道加斯。另外,还有几位来自萨莫吉希亚的公爵与这二十一位公爵一同出现。在这些公爵中,日温布达斯拥有最大的权力,而至少还有几位公爵来自同一家族。
对共同利益的正式承认,和基于达成条约的统治阶级贵族的固定,预示着立陶宛作为一个新生君主制国家开始兴起。
1230年左右,明道加斯公爵开始统治整个立陶宛。
1236年,维金塔斯领导的萨莫吉希亚人在苏勒战役中击败利沃尼亚骑士团,这一骑士团并入条顿骑士团。
此后,萨莫吉希亚将利沃尼亚与普鲁士分隔开来,在此期间,立陶宛向鲁塞尼亚地带扩张,吞并了新格鲁多克和格罗德诺。
13世纪,立陶宛民族逐渐形成,至1240年,成立了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
从1248年开始,明道加斯的统治受到立陶宛内部以其侄子陶特维拉斯和埃迪维达斯为首的反明道加斯的前大同盟的挑战。
此时,明道加斯与利沃尼亚骑士团结盟,将西立陶宛的部分土地划归骑士团,并承诺皈依基督教,以此获得教会支持,击败竞争对手。
1251年,明道加斯受洗,教宗意诺增爵四世发布教宗诏书,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国。
直到14-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部分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四、短暂的立陶宛王国
1253年,明道加斯正式被天主教廷加冕为立陶宛国王,是为明道加斯一世,立陶宛开始了10年的相对和平时期。
在此期间,明道加斯试图将其影响力向道加瓦河岸的重要商业中心波拉茨克与平斯克蔓延。
明道加斯一世是已知的第一位立陶宛大公和唯一的立陶宛国王,在他统治时期的立陶宛也被西方历史称为立陶宛王国。
但是明道加斯的后继者并没有得到罗马教廷的承认和加冕,因此立陶宛也就不再称为王国,而是按照拜占庭帝国的习惯称为大公国。
随着条顿骑士团在1259年的斯库奥达斯战役和1260年的杜尔贝战役失利,瑟米加利亚人和普鲁士人开始反抗骑士团的统治。
同时,在特莱尼奥塔的鼓动下,明道加斯撕毁与骑士团的和约,重新信奉立陶宛人原来的传统信仰,并与诺夫哥罗德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结盟,试图将所有波罗的部落联合在立陶宛的统治下。
1263年,由于明道加斯的扩张活动受到阻碍,其与特莱尼奥塔的关系恶化,在明道加斯和他的两个儿子遭到刺杀后,立陶宛陷入多年的内战与衰落中,立陶宛王国结束。
从1263年至1269年,经过长期的内乱,特莱德尼斯掌握了立陶宛的权力,其在鲁塞尼亚加强统治,并与利沃尼亚骑士团交战。
在特莱德尼斯战死后,立陶宛大公国与其盟友继续与条顿骑士团和利沃尼亚骑士团作战,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统治者,其战争结果并不顺利。
到1291年,教会骑士团相继占领纳德鲁维亚、斯卡尔维亚、约特温吉亚和塞米加利亚等立陶宛的盟友,立陶宛与骑士团领地之间的缓冲区消失,其开始受到骑士团的直接威胁。
强势崛起的格迪米纳斯家族立陶宛大公国的崛起,与格迪米纳斯王朝息息相关。
在立陶宛王国时期,明道加斯抢夺了北部贵族道曼塔斯的老婆,她也是明道加斯的小姨子。
1263年,道曼塔斯联合特莱尼奥塔刺杀了明道加斯,并将其继承者一同杀死。
经过二十多年的内乱,到1285年,布蒂盖迪斯成为立陶宛大公,由此开启了立陶宛历史上的格迪米纳斯王朝。
1295年,维特尼斯继任为立陶宛大公。
虽然在此之前,由于内乱导致立陶宛的盟友和领土大量丢失,但维特尼斯是一位能力卓著的君主,在他的经营下,立陶宛逐渐收复失地,并进一步吞并了平斯克公国和图罗夫公国。
1316年,维特尼斯被闪电击中而身死,他的弟弟格迪米纳斯即位,其奠定了格迪米纳斯王朝的辉煌。
1321年,格迪米纳斯攻下基辅,立陶宛进入了蒙古金帐汗国的势力范围,开始与蒙古帝国之间冲突不断。
此时,由于立陶宛疆域范围上的改变,其面临东边的金帐汗国和西边的基督教势力的双方的压力,为了获取支持,格迪米纳斯选择与基督教的结合,来对抗金帐汗国的威胁。
1323年10月,在里加大主教、修会与骑士团代表、丹麦国王的见证下,格迪米纳斯在维尔纽斯受洗加入基督教。
到1336年,立陶宛先后取得布列斯特、维捷布斯克、明斯克、图罗夫、平斯克,以至于将如今的白俄罗斯全部纳入立陶宛的统治之中。
北方十字军入侵与普鲁士公国波兰立陶宛王国真正在内部实现统一之前,还经历了与十字军入侵的长期的宗教战争。
在欧洲发动对耶路撒冷地区的十字军东征之时,天主教为进一步扩大信徒传播范围、与东正教竞争,因此对波罗的海地区发动了一场北方十字军的入侵。
1193年,教宗塞莱斯廷三世宣布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异教徒的战争,由主教博索特率领军队与居住在德国北部的文德人展开战争,因此,在北方入侵的十字军也被称为文德十字军。
1410年,在格伦瓦德之战中,波兰立陶宛联军将条顿骑士团彻底击败。
北方十字军的入侵与十字军东征不同,它是一场基督教内部东正教和天主教的竞争。
1525年,随着宗教改革运动发展,十字军中的条顿骑士团也开始转变,其主动断绝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随着条顿骑士团的世俗化,其将领地改为普鲁士公国,这就是欧洲历史上德国的前身——普鲁士的最早起源。
而从条顿骑士团到普鲁士公国,再到近代德国,其与波兰的历史渊源从波兰立陶宛联邦就一直开始。
波罗的人之一的立陶宛族说到立陶宛民族的历史,其与波兰及临近的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民族并不相同,立陶宛人属于波罗的人,被称为立陶宛族,与同为东欧主要民族的斯拉夫人并非一个民族。
波罗的人和斯拉夫人等,都属于早期原始时期的印欧人系,但在氏族公社时期之前便已经分化,乌拉尔人、波罗地人、斯拉夫人便是欧亚大陆中部的三大集团。
立陶宛人的远祖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便居住在涅曼河和道加瓦河流域,他们是由立陶宛人、奥克什泰特人(利特瓦人)、热麦特人、日穆德人、斯卡尔瓦人组成的农牧部落。
另外,立陶宛语与拉脱维亚语同属于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但立陶宛语的历史比拉脱维亚语更古老,其是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被认为是印欧语中最保守的一种语言。
公元8世纪,包括维京人、斯拉夫人等其他一些民族开始进入波罗的海地区,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当地原住民的联合,加速了不同部落之间的融合。
12世纪左右,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为应对外来种族的入侵,当地各部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逐渐形成了立陶宛族。
但至今,随着民族交融、历史变迁等,波罗的民族除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之外,已没有其他的群体。
而在历史上,波罗的族还包括:
①于16-17世纪,被立陶宛人和斯拉夫人同化的约特文基人;②18世纪时日耳曼化的普鲁士人;③16世纪被拉脱维亚人同化的库隆尼人;④在14世纪灭绝的塞米加里人与塞隆尼人。另外,同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爱沙尼亚是芬人民族的一支,而不是波罗的族。
立陶宛民族特点:
①立陶宛语分南北两大方言,属印欧语系列托立陶宛语族;②其文字采用拉丁字母;③信仰上则主要信天主教,少数信东正教;④其在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并在畜牧业上有“养马能手”的称号。东欧多大公国、西欧多王国东欧的公国、大公国和西欧的公国、大公国有本质的不同。
东欧的大公是源自于古斯拉夫语中对王的称呼,这个大公和中国历史上的匈奴单于、吐蕃赞普、以及世界历史上的古埃及法老、伊斯兰世界的苏丹等称号一样,都有君主、国王的意思。
但由于中世纪时期,西欧国家受到天主教的影响,国王必须要经过罗马天主教廷的加冕,才会被承认为合法的国王。
而在以东正教为主要信仰的东欧,唯一的正统君主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加之东罗马帝国为政教合一制度,所以其不会加冕其他国王。
西欧的历史观点认为,东欧各国都属于东罗马帝国的诸侯国,因此均以大公国、公国称呼,如各国统治者的称呼为保加利亚大公、罗马尼亚大公等。
另外,俄罗斯君主可以称为沙皇的原因:
①988年,莫斯科大公弗拉基米尔迎娶东罗马帝国皇帝巴西尔二世的妹妹安娜,使其在法理上获得了继承东罗马帝国的可能。②1547年,伊凡四世由莫斯科大主教马卡里在莫斯科加冕,正式改称沙皇。他成为“莫斯科即第三罗马”理论的实践者,并自此将莫斯科大公变为沙皇。因此,立陶宛大公国实际上也是立陶宛王国。
曾经的东欧霸主,对欧洲的影响历史上,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建立有着多方面原因,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的影响,包括在与金帐汗国的战争中,一度强盛的立陶宛大公国也一直处于劣势。
同时,加之基督教骑士团的影响,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双方逐渐走向联合。
联合后的波兰立陶宛王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并在16~17世纪成为东欧地区的霸主,在欧洲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初步联合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
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联合,在初期是基于政治联姻的共同利益,并且,此时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都有各自独立的王朝,在政治上并不统一,只是在军事上保持联盟。
1、立陶宛大公国的困局
立陶宛大公国在格迪米纳斯的统治下,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基辅罗斯。当时,由于金帐汗国在当地的统治并不深入,其采用的半占领的方式对使得其在当地的统治比较薄弱。
1321年,立陶宛大公国攻占基辅,将留里克王朝的斯坦尼斯塔夫流放,并建立了立陶宛的永久性的首都维尔纽斯。
但是,由于立陶宛大公国在东斯拉夫地区的周边都是蒙古人的势力,因此其统治并不稳固,立陶宛人的势力随时会被驱逐出城市。
与此同时,与立陶宛长期处于竞争关系中的波兰王国实现了分裂两百年后的统一,但仍面临着来自条顿骑士团的更大威胁。
1340年,在围攻巴伐利亚堡时,格迪米纳斯受伤去世。
2、从分裂到统一的波兰王国
11世纪中后期,皮雅斯特王朝的波兰大公和国王波列斯瓦夫二世在与波希米亚公国的争斗中终于征服了斯洛伐克。
之后,其在1069年和1077年两次出征基辅罗斯,反而丢失了波美拉尼亚。
波列斯瓦夫二世极力支持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在主教叙任权上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争斗。
1079年,波兰贵族推翻了波列斯瓦夫二世的统治,其被流亡并死于国外。
波列斯瓦夫二世死后,由于没有准备好继任者的问题,波兰出现封建割据,国王称号被废除。
1305年,瓦迪斯瓦夫一世成为波兰大公,他推行积极的统一政策,于当年占领小波兰。1314年,其又占领大波兰,并控制了沿波罗的海的北方地区。1320年,瓦迪斯瓦夫在克拉科夫加冕为国王,波兰重新统一,结束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分裂状态。统一后的波兰与骑士团的冲突加剧,于是波兰与立陶宛在联姻的基础上签署了对抗骑士团的共同防卫协议,这是波兰立陶宛联合的开始。
3、中兴波兰
12世纪至14世纪,波兰内外环境愈加复杂:
①东部: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辅罗斯已经分裂,遭到立陶宛入侵。②西部: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在中欧崛起,不断向西扩张领地。③西北:条顿骑士团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封锁了波兰的入海口。④国内:波兰大贵族势力兴起,国内陷入分裂,东部领地相继被外族侵占。1333年,卡齐米日三世即位,波兰国势中兴,他也因此被冠以卡奇米日大帝的称号。其主要成就:
①他在波兰内扶持中小贵族、削弱大贵族,重新统一全国。②改革行政及司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③鼓励工商业发展,繁荣经济、增强国力。④对外与匈牙利结盟,与条顿骑士团休战,集中力量向东征伐立陶宛大公国和罗斯诸公国,将国土扩大了一倍。4、通过联姻,建立初步联盟
在教会骑士团的共同压力之下,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都在寻找共同的外援。
到1362年,立陶宛大公阿尔吉达斯在青水之战击败金帐汗国军队,占领了基辅罗斯的全境。
1377年阿尔吉达斯去世,他的儿子雅盖沃接任,但其在1380年与条顿骑士团的密约却引发了立陶宛的内乱。
1384年,雅盖沃与维陶塔斯和解,立陶宛局势得到缓解。
在此期间,为了获得外部支持,雅盖沃试图通过联姻来实现。
当时,莫斯科公国面对金帐汗国自顾不暇,因此并没有与立陶宛结盟的条件。
而在1384年,原本是匈牙利公主的雅德维佳在国王拉约什去世后,其成为波兰的女王。
本来,雅德维佳在刚出生没多久就被许配给了奥地利大公的长子威廉,在她成为波兰女王后,由于威廉王子仍未接任奥地利大公,加之奥地利对波兰的支持有限,波兰的贵族便想推掉原来的婚约,寻找更加能带来支持的联姻。
奥地利并不接受波兰的毁约行为,并派威廉前往克拉科夫筹备婚礼。
但是,由于波兰方面的阻挠,威廉再次被驱逐;随后,威廉派出教会骑士团,想要进行抢亲。
而立陶宛趁此机会,由雅盖沃向女王雅德维加求婚,并获得成功。
1385年8月14日,立陶宛与波兰在克列沃签订“克列沃协定”,波兰女王雅德维佳与雅盖沃结婚,雅盖沃同时成为波兰国王。
不仅如此,雅盖沃与立陶宛的民众也被要求必须改信天主教。
1386年2月,两人结婚;同年3月,雅盖沃成为波兰国王,称瓦迪斯瓦夫二世。
自此,波兰与立陶宛实现联合,史称“克列沃联合”。
立陶宛是欧洲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国家,这之后便开启了雅盖隆王朝(也称亚盖洛王朝)的统治时期。
二、统治两国的雅盖隆王朝
1386年,随着雅盖沃成为波兰国王,开启了雅盖隆王朝的统治,由波兰和立陶宛采用共主的方式成立。
雅盖隆王朝采用一种贵族民主制的统治,其不仅在15世纪末就建立了完备的国会制度,还使占人口十分之一的贵族阶层能够平等参政。
自1386年至1572年,波兰与立陶宛的联合受到雅盖隆王朝一代代立宪制君主的统治,这一时期是立陶宛的黄金时期。
在此之前,立陶宛因扩张而控制着幅员辽阔的罗斯地区,而由于金帐汗国击败了基辅罗斯,导致产生权力真空,领地内有着相当多的鲁塞尼亚人和东正教徒。
在积极摆脱鞑靼人的控制的同时,新崛起的莫斯科公国对波兰立陶宛王国产生了新的的威胁。
在这种联合之下,波兰政治寡头想要将立陶宛并入波兰;而立陶宛是单一制的国家,其国内人们认为联合只是权宜之计,联合只是为了应对教会骑士团的威胁。
由于立陶宛王国的君主掌握着联盟的实权,联盟在很多方面偏向立陶宛,导致波兰领土重心向东迁移。
1410年7月,立陶宛-波兰联军在坦能堡重创了条顿骑士军团,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还将西普鲁士地区纳入版图。这也被称为格伦瓦丁德战役或坦能堡会战。
在雅盖隆王朝时期,立陶宛与“北方十字军”的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00多年,先后击败瑞典骑兵和沙俄哥萨克骑兵,名动欧洲。
1558年至1583年,由于俄国沙皇伊凡四世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波罗的海东岸土地,与利沃尼亚骑士团、波兰-立陶宛的亚盖洛王朝及瑞典-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爆发战争,最终俄国战败,史称立窝尼亚战争。
其中,在1582年,俄国和波兰在查波尔·雅姆签订停战协定,俄国将利沃尼亚大部分地区和波洛茨克划归波兰。
此时的波兰与立陶宛之间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邦,由选举出的一个国王作为代表,双方建立共同的国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雅盖隆王朝时期,诞生了波兰乃至当时欧洲一支强大的骑兵,即波兰翼骑兵。
关于波兰翼骑兵,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其历史:
①在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对抗莫斯科大公国的战争中,其国王改组了波兰军队,使之更适合于在广袤的被沼泽和河流所分割的草原上的战斗,这就是最初的波兰翼骑兵。②1514年9月8日,波兰-立陶宛联军在奥尔沙之战中击败了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翼骑兵威名大盛。③1576年,国王巴托里对波兰军队进行了又一次深入而有效的改革,翼骑兵的装备和实力进一步提升。④虽然传统的翼骑兵不可避免的为新式军队和火器所取代,但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佼佼者,直至一战期间都是波兰人的传奇。三、波兰立陶宛联邦
1569年7月1日,在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西吉斯蒙德二世的运作下,两国在卢布林签订协议,组成波兰立陶宛联邦,其是一个议会、选举、军事、外交统一的联合政体。
波兰立陶宛联邦也称波兰第一共和国、波兰立陶宛王国、波兰立陶宛邦联等,其由波兰王国为主导,是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联合。
说到人口和国土面积,在中世纪的封建时期,其是一个国家的实力的重要指数,而当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甚至在17世纪初,击败了劲敌沙俄,一度攻占莫斯科。
1621年,联邦在霍滕战役中击退了奥斯曼土耳其,成为基督教在东方抵御穆斯林的桥头堡。
至1650年左右,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国势达到极盛,在整个欧洲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波兰立陶宛联邦称霸欧洲时,其周边的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等都处于尚未集中国力的情况之下。
当时,联邦西边的欧洲诸强国在三十年战争后被严重削弱,东侧的金帐汗国在之前便迅速衰落,加上利沃尼亚战争对俄国的削弱,地缘政治上的大环境都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但到了17世纪末,随着沙俄逐渐崛起、普鲁士内部整合完毕、奥地利进一步发展,波兰立陶宛联邦面临着周边三个强国的压制,加上本身内部的宗教矛盾、独特的民主制等原因,其开始不可避免走向衰落。
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辉煌发展时期,以及其内部宗教矛盾和独特的民主制,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一)波兰立陶宛联邦内部及外部矛盾
在历史上,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进程,其从松散的军事联盟,到建立共主的王朝,再到进一步通过卢布林联合建立一个共同的议会控制的君主制联邦。
在联邦建立的历史上,同样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强国瑞典王国对立陶宛有很大影响。
1、瑞典王国对立陶宛的影响,以及波兰和立陶宛的内部恩怨
立陶宛大公国在维陶塔斯大公时期处于最为强盛的阶段,其是雅盖沃的表兄弟,他挫败了条顿骑士团,使得立陶宛大公国成为当时欧洲的强国之一。
但其去世后,立陶宛便迅速走向衰落,内部矛盾日益严重。
这其中,瑞典王国对立陶宛的渗透极为严重。
在历史上,立陶宛面对迅速崛起的莫斯科大公国的压力,不断寻求外援,而临近的瑞典王国和波兰王国都是最佳选择。
首先,由于波兰实行的贵族民主制,使得君王就像一个职业官员,在很多政策上依赖贵族组成的议会进行决定。
而立陶宛大公本身就是立陶宛的实际控制人,大公国在维陶塔斯大公时便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君主制;但若成为波兰国王后,则需要前往波兰,在统治中遵循波兰的贵族民主制度,实际上反而受制于议会。
虽然新继任的波兰国王也是立陶宛大公,但在政策上更受到波兰议会的影响,这对立陶宛是不利的。
加上波兰王国人口远多于立陶宛大公国,因此在议会议员的数量上明显要少于波兰,这就在议会的决策里处于不利地位。
为了保全立陶宛的独立性和自身利益,立陶宛的议会往往在波兰立陶宛联邦选举了正式的国王后,再对国内选举一名属于立陶宛的大公。
此外,在神圣罗马帝国衰落的同时,瑞典王国崛起,其与俄罗斯在东西两侧对波兰立陶宛联邦形成威胁。
瑞典王国不断争取立陶宛大公国,而在维陶塔斯大公时期形成的拉齐维乌家族和戈什陶塔斯家族崛起为立陶宛贵族中的实权派,两者都属于倾向于与瑞典王国结盟的贵族。
当联邦内部两个主体出现冲突时,由于议会制度和实力原因,使得波兰始终处于优势,立陶宛不断损失利益,并被当做战争中的排头兵使用。
这种现象让立陶宛的贵族阶层直接受到损失,引起了实权派的不满,并试图破坏与雅盖隆王朝的波兰王国君主的关系。
不仅如此,立陶宛农民还因此成为波兰的农奴,波兰贵族不断策划试图将立陶宛合并成波兰的一部分。
种种原因,使得立陶宛包括拉齐维乌家族为首的贵族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大洪水时代背叛联邦的举动。
1654年,俄波战争期间,俄罗斯帝国和瑞典王国的两线攻击,使得立陶宛大公国首当其冲,面临国家几乎崩溃的情况。
立陶宛的统帅亚努什·拉齐维尔及支持他的部分政治精英决定解除与波兰王国的合并协议。
1655年,经白俄罗斯商界人士的牵线,立陶宛大公国与瑞典王国签署了科伊丹协议:瑞典国王卡尔二世·古斯塔夫可以宣称自己为立陶宛大公,但该协议未被瑞典议会批准。
立陶宛的背叛让波兰贵族非常恼火,但此时波兰王国也被瑞典入侵,直到1657年,扬·卡奇米日重新将瑞典军队赶回去。
2、莫斯科大公国崛起为沙俄,促使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紧密关系
在历史上,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主要外部威胁来源于三个方向:
①西方的瑞典王国以及普鲁士王国、汉萨同盟;②东面的莫斯科公国,或后来的沙俄;③南边的神圣罗马帝国,以奥地利公国为代表,另外还有后期的奥斯曼帝国。历史上,神圣罗马帝国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内部分裂局面,其中此时北方的汉萨同盟是波罗的海主要的经济、军事力量。
而南方的奥地利在实际上的影响力,单独比较甚至不如更远的奥斯曼帝国。
而自始至终,莫斯科公国的崛起对立陶宛的影响最大,这也是地缘政治的关系。
早期的莫斯科公国曾经被立陶宛大公国吞并,当时罗斯地区处于权利的真空,基辅罗斯也因此被立陶宛大公国吞并。
但等到莫斯科公国崛起为沙俄之后,立陶宛开始受到很大的威胁,由于对出海口的执着,沙俄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扩张使得立陶宛长期经受战争。
加之后来沙俄与瑞典之间的战争,立陶宛处于两者之间,常常经受战争影响。
其中,在莫斯科-立陶宛战争期间,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之间的合作,使得瑞典介入立陶宛大公国的希望破灭。
战争之后不久,波兰和立陶宛于1569年确立了卢布林联合,自此建立联邦,成为东欧当时的强国。
(二)自始至终伴随联邦的宗教矛盾
波兰和立陶宛在建立联邦,以及对外战争的历史上,曾长期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
宗教的影响力在中世纪的欧洲尤为重要,这与同时期的封建时期的中国并不相同。
其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督教的扩张;天主教与东正教、新教的矛盾;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竞争。
下面我们对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发展中宗教方面的因素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1、开放包容的立陶宛宗教环境
立陶宛大公国实际上是欧洲最后一个皈依基督教的国家,其在1236年第一次击败了利沃尼亚骑士团,并俘虏了骑士团的统帅沃尔钦。
1251年,刚刚皈依基督教的立陶宛又与条顿骑士团发生战争,导致再次放弃信奉基督教。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立陶宛大公国是基督教眼里的异教国,其信奉原始的多神教。
直到1387年,立陶宛贵族仍公开宣称信奉多神教的传统信仰,而这在民间更为普遍。
而随着立陶宛的扩张,其国内包括众多不同民族,如犹太人、罗斯人、马扎尔人、日耳曼人、鞑靼人等等。
其国内各种不同宗教开始并存,其中包括罗斯人信仰的东正教、犹太人的犹太教、鲁塞尼亚地区的东仪天主教、立陶宛的传统天主教贵族。
17世纪后期,加尔文派传入立陶宛,与瑞典王国关系比较亲密的贵族,如拉齐维乌家族、霍德凯维奇家族、多罗霍斯塔伊斯基家族等,都改信奉新教加尔文派。
另外,宗教的因素在立陶宛的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上也有重要影响。
1579年,波兰王国暨立陶宛大公斯特凡・巴托里成立维尔纽斯大学,这成为东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因为反宗教改革中耶稣会会众的努力,这所大学在之后发展成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科学与文化中心,其还是立陶宛大公国最有名的科学中心。正是由于立陶宛的宗教上的包容,使得许多在德意志地区的新教徒来到立陶宛避难,这也促使了新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
加之瑞典王国与立陶宛贵族的联系,天主教在立陶宛的统治并非如在波兰般稳固。
2、波兰天主教贵族与立陶宛新教贵族矛盾
波兰王国在历史上有“天主教之矛”的称呼,10世纪后期,皮亚斯特王朝的统治者博莱斯瓦夫一世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承认,并皈依基督教。
最初的波兰王国也是君主集中制,当时由于忌惮天主教在国内的影响力,其将各个教区进行了分割。
但由于波兰王国的扩张过于迅速,而当失去具有绝对权威的统治者时,其以贵族民主为中心的“黄金自由”开始影响整个国家。
天主教的影响力趁此机会迅速发展,并在各个贵族之间建立深入的关系。
尤其在波兰王国分裂时期,即从1138年开始,波兰政治上分成五个公国分别是大波兰、小波兰、马佐夫舍、桑多梅日、西里西亚。
到蒙古人入侵时,波兰王国分裂成了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每个诸侯国都有一套自己的法律,而这更利于天主教在民间的深入发展。
到了14世纪时期,卡齐米日三世重新统一了波兰,此时,由于欧洲黑死病的蔓延、英法百年战争,西欧地区很多人包括犹太人大量逃亡至此。
1364年,克拉科夫大学建立,这是中欧地区的第二所高等大学。
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波兰王国的社会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一段时期内,波兰与立陶宛一样,宗教环境宽容,其中犹太教的传播尤其迅速。
而由于波兰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其国内也吸纳了大量穆斯林。
不同的信仰构成了不同的贵族,而波兰的贵族民主制度是这种宗教开放的重要政治基础。
但与立陶宛之间有一个极大的不同之处,便是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由于天主教在波兰是主要宗教信仰,而一切的宗教宽容都在此基础之上。
但新教在立陶宛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天主教,大量自西欧逃亡而来的新教徒和来自瑞典的新教传播,使得立陶宛的新教势力在贵族之间尤为强大。
当一个联合的政体,即波兰立陶宛联邦出现后,双方之间的宗教矛盾就会延伸到政治领域,作为议会中占多数的波兰天主教贵族,与少数的立陶宛新教贵族,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3、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天主教在北欧新教、东欧东正教、奥斯曼伊斯兰教势力之间的唯一阵地
建立联邦后的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其内部矛盾不断整合,甚至在与沙俄的战争、抵御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中,逐渐成为天主教在北欧的堡垒。
而北欧新教的影响力,伴随着瑞典王国的衰落而逐渐减少。至于东正教的实力,其主要依靠沙俄的影响力而时强时弱。唯有奥斯曼帝国伊斯兰教的扩张受到整个欧洲基督教的抵抗,而波兰立陶宛联邦在这种冲突中受波及最为明显。
可以说,联邦在后期成为欧洲宗教矛盾的主要冲突之地。
(三)政治、社会和民族矛盾
波兰立陶宛联邦建立后,其除了宗教矛盾之外,社会矛盾、民族利益也很突出。
1、立陶宛被迫波兰化,农民成为波兰农奴,民族社会矛盾渐深
在1569年,联邦建立之初,立陶宛仍具有一定的主动权。
但此时,由于齐格蒙特二世无子,为避免联邦在其去世后因王朝绝嗣而解散,他不得已引入选举君主制。
在建立联盟之时,也即1386年双方联姻开创雅盖隆王朝后的183年间,双方不断融合,经济、贸易、文化彼此交流。
联邦的两个主体国家——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原则上是平等的。
立陶宛一开始具备相当的独立性,但由于各方面都和波兰差距太大,立陶宛贵族的语言和文化自动波兰化,以至在联邦治下,人们对立陶宛的认同越来越低。
到卢布林联合之前,由于波兰人口优势、经济和军事的强大,立陶宛已经开始全面波兰化,立陶宛公国的政府及大部分贵族都将波兰语作为第一语言。
在卢布林联合之后,虽然波兰并没有对立陶宛实行过同化政策,但因为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优势巨大,成为了实际上的统治者。
而在民间,立陶宛农民逐渐成为了波兰王国的农奴。
2、两国贵族之间利益矛盾丛生
在卢布林联合建立以后,联邦逐渐成为贵族民主的天堂,两国根据要求建立统一的国会,共同选举一个君主,此时,国王不再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而议会掌握了最大的权力。
但由于立陶宛本身的人口、体量、实力等相对波兰要弱小,因此在贵族的选举上也处于劣势。
而国会的政策往往更多出自贵族议员的决策,在政策上,由于波兰贵族的优势,其国王在履行职责时往往更有偏向于波兰。
这种矛盾导致立陶宛的贵族常常会在国内选举一名单独的大公,作为立陶宛政策和利益的代表。
因此,虽然卢布林联合使两国更加紧密,但也使得其国内矛盾更加深入,而联邦虽然有一个共同的君主,但在内部仍然有很多矛盾。
兴于民主、败于民主(萨尔马提亚主义的影响)说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建立,其首创的领先欧洲的民主政治制度,对联邦的崛起和成为东欧霸主有着重要影响。
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的政治制度有所不同,波兰在皮亚斯特王朝博莱斯瓦夫一世时统一,正式建立波兰王国。
而在早期的萨尔马提亚主义主要体现在军事战争中,其代表勇敢和自由。
但在雅盖隆王朝建立后,其为了统筹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之间的关系,便将萨尔马提亚主义引入政治管理中,其以贵族(施拉赫塔)阶层组成的议会(瑟姆),通过投票来进行决策。
一、波兰王国早期萨尔玛提亚民主政治的历史
萨尔马提亚主义是15-18世纪波兰施拉赫塔阶层的主流价值观,其与波兰传统的贵族民主和自由理念结合,成为波兰的独特民主形式。
最初的萨尔马提亚主义在政府中体现在波兰国内国王与贵族协商一致的传统,因而,中世纪的波兰并不像欧洲其他地区一样在与宗教的斗争中不断加强封建王权的中央集权,而是不断向贵族妥协,进而形成了一种被称之为“黄金自由”的政治现象。
1493年,波兰国会正式成立,其由施拉赤塔组成的贵族阶层控制,并分成两个院:
上议院由国王与大贵族控制。下议院是中小贵族为主。二、卢布林联合和选举君主制的确立
到了卢布林联合之后,波兰的这种民主制度也进一步推行到整个波兰立陶宛联邦,并确立了限制君主权力的选举君主制,对未来的联邦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1573年,随着雅盖隆王朝绝嗣,联邦国会通过“亨利条例”,规定实行自由选王制,贵族权力进一步扩大,其规定:
①联邦的国王不再世袭,而是由贵族选举产生,其子女对王位没有继承权。②选举出的国王,未经国会允许不得征收税赋、宣战媾和、任命官员,甚至连国王的婚姻也必须听从国会要求。③当国王违法或损害贵族利益时,贵族有权否决国王的决议。三、民主的优势
初期的联邦,在这种民主制之下,平衡了贵族之间的各种利益,也更加有利于内部的联合。
因此,在对外战争中,波兰立陶宛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国势达到极盛,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
其主要战役及成果:
①17世纪初,在东方,联邦击败劲敌沙俄,并一度占领莫斯科,甚至试图将其纳入联邦统治。②1621年,联邦在霍腾战役中成功抵挡住土耳其人的攻势,挽回了楚措拉战役失败带来的影响,保卫了基督教在东南欧的势力。四、向着极端发展的民主劣势
17世纪末期以后,欧洲各国,不论封建王朝还是新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都开始强调发展国内的中央集权,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逐渐强大起来。
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民主制却向着否决权的扩大而持续发展,在对中央集权的发展上向着相反的方向前进。
自由否决权的滥用、大贵族把持国政、热衷于选用外国人为君主(不牵扯国内利益,方便控制)、强大起来的沙俄对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内部渗透等,导致了昔日强大的东欧霸主,逐渐成为被列强瓜分的目标。
随着沙俄彼得大帝的近代化改革,其国势日渐强盛,在对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略下,将立陶宛所在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视为主要扩张目标。
而由于自由选王制的弊端,导致俄国通过贿赂等手段,堂而皇之的掌握了联邦的国王和议会。
同时,波兰立陶宛联邦实行一种特殊的一票否决制,任何议员都有权力一票否决任何决议,这在民主制建立之初尚可以调和,但到了17世纪晚期,成为议会内部矛盾的主要体现。
当时的大贵族为了掌控国家,滥用一票否决制,导致议会形同虚设,甚至国会没有任何的作为。
而这种极端民主,在战争中体现的弊端尤为明显,联邦自此由盛转衰。
盛极而衰,从卢布林联合到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很长一段时期称霸中东欧地区,是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建立王朝联合之初的成就:
1410年,波兰王国在格伦瓦德之战大败条顿骑士团。1454年,波兰侵入条顿骑士团建立的普鲁士国,取得三十年战争的胜利。1466年,教会骑士团被迫签署第二次托伦和约,从此成为波兰附庸,史称普鲁士的瓜分。一、卢布林联合
1569年,卢布林联合后波兰立陶宛联邦建立。
当时,雅盖隆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齐格蒙特二世无子,面对一旦王朝绝嗣,其去世后将导致波兰和立陶宛的王朝联合结束的局面,波兰贵族和立陶宛贵族在他的协调下展开谈判。
立陶宛大公国的贵族想要依靠波兰王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力来牵制沙俄的威胁,但又不想付出实际,波兰王国则面临王朝绝嗣的困局。
经过几个月的谈判,尤其是前期在与沙俄之间的利沃尼亚战争的失败,导致立陶宛和波兰国内对于联合的呼声更高,双方最终在7月1日达成一致。
卢布林联合的主要内容如下:
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合并为一个国家,两国由联合议会选举出一位大公和国王,并且拥有共同的议会和参议院,奉行共同的对外政策。
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有着平等和相对独立的的地位,双方贵族都可以进入对方政府,也可以在对方国家获得土地。
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建立之后,其实力迅速发展,改变了中东欧的政治格局:
条顿骑士团彻底衰亡,波兰立陶宛联军在利沃尼亚战争中反败为胜,击败沙俄,获得利沃尼亚大部分地区以及波洛茨克等地。
但是,随着民主政治极端的弊端,以及周边国家的崛起,波兰立陶宛联邦陷入衰落。
二、周边地缘政治格局变动
波兰立陶宛联邦在民主政治的极端下,逐渐进入发展衰落期,而此时,其周边国家逐渐崛起,对联邦形成威胁。
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自17世纪开始,直到18世纪彻底改变。
1、17世纪时,波兰立陶宛的地缘政治情况:
①东面,沙俄在彼得大帝改革后,与瑞典和奥斯曼帝国争夺出海口,谋求进一步发展。②西面,勃兰登堡选帝侯伺机吞并德意志小邦,企图将东普鲁士纳入版图。③南面,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被击败,而奥地利陷入三十年战争的泥潭中。此时,联邦周边邻国仍处于整合阶段,到18世纪时,中央集权制的绝对君主国成为欧洲的主流,同时俄、普、奥三国相继完成近代化变革。
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和现代化的军事改革带来的军事实力发展,使军事落后、政治分散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列强的瓜分目标。
2、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外部环境变化:
①东部,沙俄在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统治下,成为地跨欧亚的强大帝国。②西部,普鲁士王国在腓特烈带领下吞并西里西亚,国力大增。③南部,奥地利在特蕾莎女皇统治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欧强国。三、失败的改革
1764年,在欧洲地缘政治变动和近代化改革的历史时期,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统治者阶层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①分化大贵族、限制贵族权力,争取中小贵族。②建立了一所骑士学校,培养近代化的军事将领和行政人才。③组建专门的近代化外交部门,向外国派遣外交使节,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动。④削弱地方军事贵族,把军权收归中央。⑤推动国会废除“自由否决权”,从根本上改革国家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权力。有趣的是,主导联邦改革的波兰贵族是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的情人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都,其在沙俄的支持下成为联邦君主。
斯坦尼斯瓦夫的改革触动了联邦内部大贵族的利益,导致议会的反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得逃离前往沙俄,改革以失败告终。
此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已经陷入发展的桎梏,依靠改革很难实现国家的重新振兴。
四、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即波兰第一共和国)
随着波兰立陶宛联邦日渐衰落,而周边的原来的竞争对手经过近代化改革逐渐强大起来,其中以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为代表,开始觊觎这个中东欧曾经的霸主,并由此产生了三次瓜分波兰的战争。
1、第一次瓜分波兰
1772年,沙俄与普鲁士、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的争端中,为协调彼此利益,第一次瓜分波兰。
波兰立陶宛联邦失去了30%的国土(21万平方公里)和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400万人口)。
2、五三宪法改革
第一次瓜分波兰后,联邦有识之士和开明贵族联合起来,试图通过改革救亡图存。
1788年,俄土战争的次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对沙俄叶卡捷琳娜女皇宣战,俄瑞战争再次爆发,沙俄陷入瑞典和奥斯曼土耳其的两面战争之中。
同年,趁着沙俄无暇西顾,波兰立陶宛联邦召开了知名的“四年国会”试图进行改革,其改革内容如下:
①颁布“五三宪法”,明确废除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②确立三权分立的中央体制,加强王权和中央集权。③提升新兴资产阶级地位,减轻农奴剥削,缓和国内矛盾。④建立一支兵额10万的近代化常备军,增强国防力量。这次改革,最终因为第二年的俄波战争而被中断,联邦最后一次试图通过改革救亡图存的努力无果而终。
“五三宪法”被普遍认为是欧洲第一部、世界第二部成文国家宪法(仅次于1788年的美国宪法),其由胡果·科翁泰等人起草,但这部宪法仅仅通过一年,便在战时被废除。
3、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3年,沙俄、普鲁士再次出兵,镇压联邦谋求改革的行动,这也被称为第二次瓜分波兰。
波兰立陶宛联邦再次失去了3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和约300万人口,成为仅剩22万平方公里领土、人口约340万的小国。
这次瓜分波兰后,以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国王为代表的改革派放弃最后的努力,联邦再也无力对抗周边强国。
4、地三次瓜分波兰
1795年,波兰人民在科希丘什科等波兰爱国将领率领下,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改变联邦被灭亡的命运。
随后,俄、普、奥三国再次出兵入侵,将剩余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土全部瓜分。
这也是第三次瓜分波兰,至此建立七百余年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彻底灭亡。
后继者——华沙大公国在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后的不久,随着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的崛起,联邦等来了一次复国机会。
1807年,法国大革命期间,拿破仑为了制衡普鲁士和沙俄,主导建立了华沙大公国。
华沙大公国是一个傀儡政权,但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拿破仑写入国歌的国家,其国土面积15.1万平方公里,人口433万左右,远远不能达到原来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土及人口规模。
华沙大公国包括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的波兰立陶宛国土的一部分,虽然无法和原来的联邦相提并论,但是给当时的波兰人带来了希望。
1812年,华沙大公国派遣10万军队追随拿破仑入侵沙俄,这是除法国外,出兵最多的追随拿破仑的国家。
拿破仑认为当时除了法国军队,只有华沙大公国的军队最为可靠,因为入侵沙俄的战争关乎波兰的生死存亡,因此也将其成为第二次波兰战争。
随着拿破仑失败,1815年5月22日,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正式放弃华沙大公的称号,华沙大公国再次被俄、普、奥三国瓜分。
另外,除了被俄、普、奥三国瓜分之外,剩余的部分领土以沙俄主导建立了波兰王国,只是这个新的王国国王由沙皇兼任。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现代的波兰、近现代独立后的立陶宛一、两次世界大战及现代波兰
1918年,时隔123年后,在英法列强的帮助下,波兰立陶宛联邦于一战后再次复国。
再次复国后,波兰人的胃口很大,企图恢复1772年以前的领土,其中包括部分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的领土,而这些领土当时已经属于新建立的苏联。
当时,西方国家对新生的苏联政权极为仇视,助长了波兰分割苏联领土的野心。1919年2月,波兰趁机对苏联发动战争,战争以波兰失败告终,两者签订了“里加条约”,波兰复国失败。
此时的波兰处于苏联和德国两大强国的包围之中,地缘环境更加恶劣,只能沦为小国。
1921年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39年9月,纳粹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
二战中,波兰再次被苏联和德国瓜分,这是波兰的第三次亡国。
二战后,波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89年,波兰政治经济体制实施转轨,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
二、立陶宛的独立
作为曾经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主体之一,立陶宛在一战中开始走向独立。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944年,苏联军队进入立陶宛,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加入苏联。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通过恢复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苏联独立。
小编有感波兰立陶宛联邦作为中世纪欧洲曾经强大的国家,其始于面对共同的敌人的外部压力,因利益而联合,通过联姻建立最初的联盟,双方的发展在历史上相辅相成。
虽然在联邦内部仍有矛盾,但在16-17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仍成为中东欧的霸主,其击败条顿骑士团、分割普鲁士、试图吞并莫斯科公国,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抵御了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连沙俄的发展也受到其制衡。
其最早实行了独特的贵族民主制,在民主政治的建设上领先欧洲。
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强大基于其周边势力的弱势,彼时沙俄受到金帐汗国的统治而未能统一,条顿骑士团建立的普鲁士王国还没有发展起来,而奥地利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到了17世纪中后期,尤其在18世纪,沙俄经过彼得大帝的近代化改革迅速强大起来;普鲁士王国在腓特烈大帝的统治下迅速成为欧洲强国;奥地利则在特蕾西娅的统治下迅速整合国内分裂势力,走向强盛。
处于沙俄、普鲁士、奥地利这三个强国中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尽管有着曾经的中东欧霸主的历史威名,但由于内部政治分散,实力日渐衰落,成为三国觊觎的对象。
18世纪后,当整个欧洲进行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的发展,和近代化的军事改革时,波兰立陶宛联邦则反其道而行,在民主政治方面走向极端。
当欧洲各国的现代国家、民族意识伴随着近代化的改革而迅速觉醒时,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民主政治反而越走越远,甚至演变成议会内部议员都具备的一票否决制,这严重阻碍了国内各种政策的执行。
此时,联邦内部大贵族因为各自利益而纷争不断,国王形同议会的傀儡,整个波兰立陶宛联邦失去现代国家、民族意识觉醒的最佳时机。
而为了自身的利益,国内大贵族甚至阻碍任何积极地改革措施,甚至即便在俄、普、奥三次瓜分联邦时,其仍忙于自身利益的争夺。
如今的波兰、立陶宛,早已在联邦被瓜分灭亡时分道扬镳,而时过境迁,曾经的欧洲强国奥地利也不再辉煌,普鲁士取代了奥地利,建立近代德国,其与俄罗斯在历史上都曾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并至今是世界上的主要强国之列。
历史没有绝对的永恒,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不在文明进步发展的潮流中被淘汰。
谢谢品鉴!
感谢收藏、点赞、分享、关注、转发!
看图、读书、听历史,文章有点长,如果读累了可以点击右上方的“耳机”按钮,听书也很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