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孙建设;文:老刘
为方便阅读,部分细节做了艺术化处理。图片来自网络,与文中内容无关。
2005年盛夏,在广州的某一处工地上,太阳晒得地面仿佛都要化开了。我和几个工友躲在背阴处,大口大口灌着已经被晒烫了的水。
远远驶来了一辆黑色的丰田佳美,车门打开后,下来了一个穿着半袖衬衣的中年男子,表情严肃中带着一丝威严。
工地的李经理赶紧迎了上去,对着来人一阵点头哈腰。李经理平时对我们工人很苛刻,很难看到他对旁人如此客气。
“老李就是个哈巴狗,那人估计是甲方的负责人。”旁边一个老工人艳羡说道。
我叹了一口气,45岁的人了出来干工地,还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小工,自己也感觉脸上无光。
当那人走近后,我发现他和我一个战友长得很像。但毕竟20年没见了,我也不敢确认,更不好意思开口询问。
当他巡视到我们组所在地时,大家都埋着头干活。听到旁边李经理叫他“卢总”,我心里不由得一动。
“这活是谁做的?”“卢总”问道。
我抬起头,面向他说道:“领导,这活是我干的。”
“卢总”仔细看着我,他脸上的严肃表情消失了,带着一丝惊喜问道:“是建设吗?是36912的孙建设吗?”
我的心一下放下来了,铿锵有力地回答道:“老班长,是我,孙建设。”
“卢总”一下子哈哈大笑起来,拉着我的手,说起了这么多年彼此的境遇。
我叫孙建设,1960年出生在河南周口太康县。我父亲在当地一家木器厂上班,凭借一手精妙的木匠手艺,家里的日子还算不错。
母亲在一家食堂的后厨上班,凭借着他们两人的工资,我和弟弟从小基本上没怎么吃过苦。
1979年11月,我告别家人,背起行囊来到了边疆36912部队。新兵训练结束后,我下了连队,在这里我认识了卢卫国。
卢卫国比我大三岁,1976年入伍,由于表现突出,综合素质强,还荣立过个人三等功,此时已经是班长,深受战友们的敬重。
他出身于周口下面的一个农村家庭,家里弟妹众多,他是家中的老大。
由于我从小生活条件不错,没有吃过太多的苦头,所以和同期的农村兵相比,在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方面要差很多。
在部队里,大家吃穿都一样,大部分战友都非常节俭,津贴全部省下来寄回了家。而我因为家里条件还可以,花钱就有些大手大脚。
这种做派,更是让许多农村战友不满,加上我的个人表现也不行,因此大家对我很疏远。我虽然也想和大家融入一起,但并没有太大效果,成了大家口中的“少爷兵”。
身为班长的卢卫国,在这个情况下出手了。他站在老乡的角度上,规劝我不要搞特殊化,避免加深和战友们之间的矛盾。
同时加强训练,用个人表现为团队争光,而不是抹黑。在任何年代,团队里的落后分子,是很难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的。
卢卫国语重心长地跟我说道:“建设,我知道你家里条件好,但那都是你父母挣的。你也已经20岁了,你不为你自己以后考虑吗?还要指望你的父母吗?你得给你弟弟树一个好榜样啊!”
我的心彻底被触动了,相比较卢卫国,他只比我大三岁,但早都已经承担起家里的重任了。而我呢?
我沉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身上的问题,开始由内而外做改变。
战友们也感受到了我的变化,身上的臭毛病消失了,训练中也更加刻苦了,在卢卫国的引导下,大家也都接纳了我,真真正正拧成了一股绳。
就这样,我彻底融进了部队生活,战友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1981年8月份,卢卫国收到一封电报,上面只有五个字“父病危速归”。卢卫国赶忙向连部请假,请求回家探望父亲。
我知道这趟回家肯定要用钱,而他节省的钱会寄回家去了,周边战友也都是如此。我连忙翻出了自己在军人服务社的存折,上面共有102元的存款。
我取了100元钱,还没等他开口就借给了他。我还有些不好意思,要不是我刚开始乱花钱,现在肯定不止这点存款。
卢卫国非常感动,他也没客气,收下了钱,不顾我的反对,硬是给我写了一张欠条,便匆忙回了家。
二十天过后,卢卫国回来了,他父亲的病暂时稳住了,但后面的情况不好说。他已经决定了,就在这年冬季退伍。
我感到十分惋惜,因为按照他的表现,等到年限够了,他有足够的资格转志愿兵。但现在放弃,意味着一切都得从头再来。
他苦笑一声,家里出了这样的事,他也很无奈。父亲病重卧床没有了劳动能力,家里的弟弟妹妹年纪还小,靠他母亲一个人难以支撑,他作为家中老大,必须得回去顶门立户。
1981年11月,卢卫国退伍了,分别前他还惦记着借我的100块钱。他承诺,等他回去安顿稳当之后,一定会将钱还给我的。
卢卫国退伍之后,我在部队上也和他写过几封信联系。两年后,1983年冬天,我也告别了待了四年的军队。
退伍后,在家待了几天,我就去100多公里外的农村找卢卫国。当时他正在老家的水泥厂当搬运工,他父亲的病时好时坏,他每天只能多卸些水泥,给父亲看病。
看到我后,他很不好意思,借了100块钱拖了两年都没还上。我宽慰他没事,自己暂时也不用钱,让他先照管好家里。
过完年,我去父亲工作的木器厂上班,虽然不算正式工,但也有一份稳定的工资可拿。期间,卢卫国也来找过我两次,每次都对他暂时还不上钱而表示歉意。
经人介绍,1985年10月份,我结婚了。婚前,卢卫国专程过来了一趟,将100块钱还了。告诉我,他父亲最终还是没熬过去,他决定去广州那边闯一闯。
当晚我们大醉了一场,我祝愿他在南方闯出一片天,开玩笑说以后等他发达了,我过去找他给口饭吃。
1988年,父亲也下定了决心,开个木材厂,我们全家搬到了郑州。此后天南海北,我和卫国也失去了联系。
世上的事,总是祸福相依。用了三年市场,家里的木材厂走上了正轨。此后生意蒸蒸日上,大有做大做强的趋势。
但是1995年的一场大火,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不但损失惨重,父亲因此还大病一场,身体也彻底垮了。
我收拾整理了父亲的生意,让家人回了太康,我留在郑州继续为生活打拼。折腾了十年,我辗转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尝尽了生活冷暖。
好在,儿子还算争气,学习成绩很好,有很大希望考上大学。但凭借我在郑州的收入,很难支撑起他的大学费用。
2005年,在熟人的介绍下,我南下广州打工。一开始进厂干流水线,但我干了两个月却只领到了一半的工资。这时候,有老乡说去工地上干活,虽然辛苦,但收入比进厂强。
于是我就到了现在的工地干活,恰好在这里我遇到了20年未见的卢卫国。
卫国1985年到了广州,为了生活他从事过许多行业。进厂打工、销售、练摊儿,他几乎全都做过。
1995年,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一个潮汕的老板。当时广州房地产行业已经开始冒头,那个老板就在广州投资房地产。
卫国跟了他几年,深得那个老板的信任。2000年,老板提拔他当了广州分公司的负责人,不但待遇优厚,而且位高权重。
我跟卫国讲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后,他也嘘嘘不已。他对我当年借他100块钱的事情一直感念至今。当他混出头之后,曾回老家找过我,但那时候我家里发生变故,最后也没找到人。
跟卫国畅聊之后,他邀请我跟他干,给他做助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建设,跟我干吧!我信得过你,当年你拉我一把,以后咱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我知道卫国是想提携我,毕竟他现在的地位,想要什么人招不到。我也没有矫情,答应了他的邀请,欠兄弟的情,以后再报吧!
就这样,我跟在卫国旁边东奔西走,见识了他的手腕和处事方式,学到了经商和待人接物的本事。
渐渐地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卫国看我有意,就投资我自己创业。我回老家拉了一帮人,辗转于广州、深圳、东莞的多处工地。
得益于那几年房地产事业的火爆,我也实现了财富自由,成功走出了另一条路。等到儿子大学毕业之后,我也急流勇退,慢慢退出了这个行业。
我时常感慨,人的命运真的很难说。我自己经历了先甜后苦再甜,卫国则是先苦后甜。幸运的是,40多年前的那次慷慨解囊,竟然成为我多彩人生的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