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真实的包拯是什么样子?既没有铡美案,脸也不是黑的,而且还被胡适说成是一位有福之人!这是不是很颠覆您的想象?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在包拯所处的那个风云诡谲的仁宗朝局里,当身边的小伙伴如苏轼、范仲淹等人都遭到贬谪或羁押的时候,唯独包拯从未遭受任何大的波折,而且在自己二十七年的为官生涯中,竟然能连升二十六级!
那么,包拯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为官之道呢?
至孝纯良,中年入仕宋真宗咸平二年,包拯降世。其父包令仪,是真宗时期的进士,祖籍安徽合肥。
包拯在二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被任命前往江西建昌做知县。但包拯以父母年迈,需要照顾为由,请求在老家合肥附近为官,于是,朝廷便将他派往合肥附近的和县去管理盐税。
即便这样,他的父亲包令仪仍旧希望儿子能常伴膝下。包拯便索性辞官,安心在家照顾二老。
多年后,包父包母双双谢世,包拯为二老守孝期满后,才于1037年,前往安徽天长出任县令。
铁面无私,清廉如水包拯的铁面无私是从年轻时就开始养成的,就在他赴任前夕,他与一位同窗好友来到某地,一个富商久闻包拯大名,便有意宴请他们,结果连发几次函贴,俱被拒绝。
可是富商锲而不舍,再发邀请,同学这时就坐不住了,便对包拯说:“我们是穷学生,人家三番五次发出邀请,盛情难却,我们姑且去一次吧!”可是包拯却说:“我们现在虽然是学生,但将来为官之时,可能就会来此地,我们若是此时接受富商邀请,将来必定会袒护于他!这种违背原则的事,我包拯绝不会做!”
1041年,包拯又被派往今天的广东肇庆担任知府,这个地方出产的端砚天下闻名,因此,在包拯前任的那些知府们,都形成了“潜规则”,但凡向朝廷上贡端砚时,他们都趁机将几十台上好端砚据为己有,而包拯上任后,风气骤变,他在此地为官三年,从未将一方端砚私自侵吞!
此后,包拯便被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为监察御史,在此期间,他针砭时弊,用犀利的目光与敏锐的觉察力为朝廷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在针对与辽国的外交政策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时,宋廷忌惮辽国的军事实力,就用上贡岁币的方式来换取和平。但是包拯却对这种屈从讨好的方式不以为然,他指出:上贡岁币必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边境地区兵衅的发生,朝廷应该将重点放在整顿军队,选拔将领,加固边防上,一味的媾和往往会事与愿违!
包拯不仅关心边防,而且心里始终装着百姓。四十九岁的那一年,包拯出任三司户部副使,当他听闻地方上为了造船与搭桥,竟向百姓强行索取赋税时,便请求朝廷立即废止!
皇祐二年,包拯已年过半百,但是刚肠嫉恶的性格依旧不改,当时,宫中有个张贵妃,在仁宗面前吹枕边风,为她的伯父张继饶讨要官职,包拯率领一众谏官请求褫夺张继饶官职,得到仁宗认可。
这期间他屡屡参劾了三十多位高官,其中不乏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以致在当时朝堂上流行一句话:在原则面前不能通融的,只有阎王爷与包拯!
可想而知,他必定得罪了不少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但令人称奇的是,包拯竟然没像同时期的范仲淹、苏轼那样遭到贬谪,这其中隐藏着一个怎样的秘密呢?
洞悉世事,客观犀利当时的情势是:朝廷正在大力推行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而包拯恰恰又是范仲淹一手栽培出来的学生,按道理,包拯必然是站在“改革派”这边,为老师的新政摇旗呐喊无疑。
然而,在新政的实施过程当中,包拯却突然给仁宗上了一封折子,尖锐的指出,推行新政执行的按察使权力过大,但是又没有任何人可以监督他,这样下去必定会出大乱子,仁宗听后细思,不禁吸了一口凉气,觉得包拯说得极为在理,便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而包拯指出的这个问题,如同找到了攻击“改革派”的一个很好的切口,被“保守派”牢牢抓在手中,并将他视作同一战线的战友。因为就是在此时,“改革派”中的欧阳修与包拯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而当“保守派”觉得自己牛气哄哄,处于主导地位时,包拯又挺身而出,为“庆历新政”大唱赞歌。觉得新政推行过程之中,确实有许多举措,都是有利于江山社稷,有利于民生福祉的!
这一下都把大家看傻眼了,你到底是哪头的呀?其实,包拯发表建议时,素来都是对事不对人,他觉得这件事做得对,就坚持,做得不对,就摒弃!
如此一来,包拯就成了只忠于国家,忠于皇帝的孤臣,因此,贤明的宋仁宗明白,包拯的任何建议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没有私挟半分个人利益,所以即便包拯在他面前唾沫横飞,他也只是将脸上沫星儿轻轻擦去,然后欣然接受他的建议。
虽然,仁宗皇帝是一个乐于听取朝臣建议的人,但任何人都有忌讳,仁宗也不例外。仁宗很喜欢的一个皇子,在四岁时便已夭折,此后嫔妃们为他生的都是公主,所以,他在立太子这件事情上便有了心理阴影,满朝文武均无人敢去触碰逆鳞,唯独包拯殿前直谏,应该将确立太子之事提上日程了!
仁宗听后大怒,立刻用冰冷的眼神看着跪在面前的包拯,反问道:“卿欲让朕立何人为太子呢?”包拯从容不迫,缓缓答道:“圣上立谁为太子,那是您的家事,臣管不到!但早立太子,却是关乎社稷安稳的国事,臣当仁不让!”
一番话,立刻将一件皇家私事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不仅让仁宗一下子把气消了,而且对包拯欣赏不已。
因此,从以上一系列事情不难看出,在“庆历新政”那个最为敏感的时期内,包拯不站队,不跟风,他只是将自己一颗刚正不阿的忠心献给国家与社稷,成为忠于大宋,忠于皇帝的孤臣,这样的臣子,皇帝舍得将他放逐地方吗?
务实中肯,治国能臣除了勇于谏言,刚直不阿外,包拯还是位特别务实的能臣干吏。当时在宋、辽边境地区,为了预防随时可能侵犯的辽军,地方官将许多耕地都变作了牧场,饲养大量的战马。
包拯得知这一情况后,心中一盘算,觉得这样很不划算。于是又向朝廷建议:应该将这些牧场还耕于农,这样种出粮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但足以购买牧区所有的战马,而且还可以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问题。仁宗听后觉得极有道理,便采纳了包拯的建议!
当时宋朝的盐价特别的高,于是,包拯又向仁宗建议:盐价过高,必然促使老百姓纷纷向辽国购盐,这样势必就会增加辽国的财政力量,他们有了这笔财力,必然增加军备,那时大宋的边疆可就危险了!
倘若大宋强行不让百姓去辽国购盐,老百姓或弃宋奔辽,或揭竿而起,到时大宋江山可就要岌岌可危了。
此番道理对仁宗大为受用,便立马下旨,将盐价降低下来。
其实纵观包拯二十七年为官生涯,这种原则性与包容性并蓄的风格一直贯穿其间。包拯在担任开封府尹兼龙图阁大学士的时候,就出现豪强为修建宅院占用河道的情况,包拯得知此事后,便不断上书弹劾,直到这件事得到完美解决为止。
而在一些小事情上,他又显得十分圆融大度。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受到一位叫刘筠的夫子教诲,这让他受益终身,后来,刘筠因为犯了一点小错而被羁押,包拯便替他减轻了罪行,当得知刘筠并无子嗣后,他又将宗族中挑选一个孩子过继到刘筠名下。
作为朝廷大员,包拯一点也不穷。他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一年收入两万贯,可是却将生活过得十分简朴,所赚得的工资用来接济穷苦百姓以及需要帮助的人。
结语虽然没有面见传说中的断案如神,亦没有稗官野史中所述的黑脸月牙,但包拯却凭借自己刚正不阿的品性,敏锐独特的眼光,坚持原则的勇气以及圆融处事的方法,使自己的平生抱负得以施展,也对国家,对百姓带来许多实质性的利益!
参考资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