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做教师的朋友聊天,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了新的认知,分享给大家,说的不一定对,大家一起讨论。
至圣先师孔子早就说过要有教无类、,也是要因材施教,相信我们做家长、老师也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我相信很多人并不明白这四个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不是看不起人啊,我的意思是,因材施教最终的结果就是:有的孩子能学习好,进好大学;有的孩子就不适合学习,应该去社会锻炼;有的孩子能读博士;有的孩子适合摆摊。说到这里,很多人应该能意识到了,我们说因材施教的时候,还是盼着自己家的孩子能学习好,只是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根本没有人原因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料。
现实是残酷的,有的孩子生下来版本就是高,配置就是好,运行起来很流畅,几乎没有卡顿,名列前茅。而另外一些孩子则是低配版本,能运行,但慢、卡顿,不流畅。
就说我这位朋友的孩子吧。他们两口子都是市里高中的教师,就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来说,绝对属于好的。
他们的孩子从胎教就开始学,什么早教班也报了很多,早早启蒙,到小学阶段的时候,孩子学习确实不错,多数是班级前五名,至少也是前十名。但慢慢的,我这朋友发现他的孩子有个致命的缺陷:做什么都慢!对题目反应慢,做作业慢,行动也慢。
果然,到了初中,特别是初二开始,孩子的成绩开始下滑,也不是不用功,已经很努力的学了,晚上都十一二点才能完成作业,数学还是跟不上,考不到平均分。
作为教师的父母使出浑身解数,又是亲自辅导又是请一对一的家教,好不容易有点起色,擦这边考上了高中。
可想而知,到了高中,孩子的成绩更跟不上了,考得差的时候都是班级倒数,孩子压力也打,有厌学情绪,还看过心理医生,离抑郁也就一步之遥。
好在我这朋友想开了,及时踩了刹车,告诉孩子不要那么紧张,放低标准,只要能把高中上完就是胜利。孩子情绪慢慢好在,最终毕业去了一所大专院校。毕业后工作也找到了,虽不是什么铁饭碗、金饭碗,养活自己没问题,孩子健康开朗,家里其乐融融。
相对应的是我邻居家的孩子。
邻居两人是做生意的,起早贪黑,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管孩子,两岁就送去上幼儿园托班,到上小学的时候成绩也就在中游波动,父母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能跟得上就满足了。有点比较好玩的是,这孩子有时候做作业就在客厅里,开着电视,看会电视再写两笔。
这个孩子经常到家里来玩,我感觉他特别聪明,反应也快,行动也非常麻利。对很多事情都有兴趣。
到了初中,他的成绩越来越好。我们这里初中上四年,到初三的时候基本是班级前十,到初四基本稳定在前三,年级前十了。高中三年,孩子也很知道努力,加上父母也发现了孩子的优秀,投入更多 精力,最终高考考上了复旦大学,目前读硕士了。
这两个例子,虽说不代表什么确然的规律,但我个人还是有点看法:
1、学习是个吃天赋的事儿。没有那个天赋,及时给的条件再好,再努力,也就是能保证一个不算低的下限,比如考上大学。要想去好的重点大学,天赋必须有。
2、如果孩子没有学习的天赋,父母早点接受,早点选择一条更合适的路,对父母、对孩子都有好处。瞎家雀儿也饿不死,现在的社会特别多元化,没有固定非得走那条路,条条道路都有鲜花。
3、现在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人,都在内卷,环境就是这样,逃避不了。但我们不要做无意义的内卷,孩子倒数,你就是堆上万贯家财,天天不让他睡觉,也不会有多大效果,看开了,换条赛道,说不定还弯道超车呢。
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