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王弼易学突破言象局限性

张总文化 2024-12-08 10:21:21

探秘王弼易学突破言象局限性

王弼,生于 226 年,卒于 249 年,魏山阳(河南焦作)人。其出生时曹丕已在位七年,去世时三国尚未统一。王弼生死于魏,未见证统一,此有不幸与大幸。不幸在于其思想结构因年轻未完备,理解易老之旨难达客观,凭少年意气借佛教“般若”发玄思。大幸则是其留下诸多言论,为后人开启理解易老之门径。若王弼能活到司马炎开国后,对易学认知定会改变。与杜预相较,二人同时代,所处时代思潮相同,皆为发展经学主张变经义,杜预注《左传》,王弼注《周易》,后被唐本注疏采用,然观点差异大,与王弼早卒有关。汉魏时,若无晋代魏,浮躁风气难平,竹林七贤思潮难息,精神世界难安。当时经学崩溃,虚幻思想与放诞行为流行受佛教小乘教义影响,不适常人生活,晋代魏可止竹林学风浮夸。杜预治史选《春秋》且仅取《左传》,亦为当时情形。

研究王弼注易核心思想,以《略例》“明象”为主。其言象者出意,言者明象,尽意靠象,尽象靠言,言由象生,可据言观象,象由意生,可据象观意。意借象显,象凭言著,故得象可忘言,得意可忘象,如蹄兔筌鱼关系。此理依《庄子•外物》,庄子讲造筌捕鱼、造蹄捕兔,人有语言表意,得鱼兔后可忘工具,于易中,若不知立象及卦象情伪,难玩辞,卦爻象与辞便无价值,亦难与能忘言之人共探卦象意旨,此为“五尽”大义,汉末易学者尚承继,王弼注易却欲破此原则,提出存言不得象,存象不得意,象生意而存象非其真象,言生象而存言非其真言,忘象可得意,忘言可得象,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立象尽意后象可忘,重画尽情伪后画可忘。

王弼此观点变革传统易学阐释。以往学者依言象意依存关系解《周易》,王弼强调忘象得意、忘言得象,突破文字卦象局限,直探圣人作易深层意旨。如赏画不能拘于线条色彩表象,而要悟画家情感意境,学易不可困于卦象爻辞表面,应掘背后哲学思想与宇宙人生洞察。

韩康伯在王弼之后于易学贡献显著。其继承发展王弼易学思想,在注释《系辞》等时,将王弼理念用于阴阳、太极等概念阐释,使义理易学体系更完备。如对太极理解,不囿于具体物象卦象,从抽象宏观哲学层面视其为宇宙万物生成变化根源性超越性存在,与王弼突破象言求意旨一脉相承。

从王弼到韩康伯的易学发展,反映当时经典解读从文字训诂象数分析转向深层义理哲学思考之变。此变非偶然,乃社会文化环境与思想潮流交融结果。三国两晋社会动荡,人们疑传统经学实用性,求慰藉心灵解释世界思想理论。佛教传入带来新思维,道家思想受重视,王弼与韩康伯易学在这背景下产生,融合多元思想创新解读易学,在易学史上意义重大,为后世哲学文化发展奠基。其影响于宋明理学天理太极探讨,及文人墨客思想境界审美情趣提升均有体现。王弼与韩康伯以独特易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且持久的印记,其对易理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诠释,不仅丰富了易学内涵,也为整个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进提供了关键的思想资源与理论支撑,对后世学者理解宇宙、人生、社会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独特视角与思维路径,在学术传承与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