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效应
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发现了油田,积累了经验,拓宽了勘探领域,推动了整个华北及渤海湾地区的石油勘探,为发现更多的油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战中,实行的“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各个歼灭”的方针和“地震先行”、“立足二级构造带、整体解剖”、“大断裂干两侧、复杂带找高产”的一套做法,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成为进行整个华北和渤海湾石油勘探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工作方法。
1964年开始的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勘探范围和成果不断扩大.先重点勘探济阳、黄骤坳陷,再勘探辽河、冀中坳陷,最后勘探临清坳陷。发现华北和渤海湾地区是我国继松辽盆地之后的又一个大型含油盆地。渤海湾地区自早第三纪以来,历经多次块断活动,地下情况极其复杂。康世恩同志曾把东营油气层的特点概括为:忽上忽下,忽厚忽薄,忽油忽水,忽有忽无,忽轻忽重。钻探初期,对地下油层“五忽”现象感到迷惑不解。经过深入研究,认识到这种复杂的现象,是由于极为发育的正断层造成的。一个油田往往是许多含油断块的集合体,每个单体油藏的含油高度和油水性质差别很大。基于这一认识,在勘探方法上,由原来用地震大剖面控制区域结构,改为用地震测网加钻井大剖面查清主要断块分布.用密集地震测网查明构造带上的每一个断块,然后再以断块为单元部署钻探,从而提高了勘探效果。
1975年在冀中坳陷发现了任丘潜山油田,扩大了找油新领域这类油藏,油、气聚集于中、上元古界硅质白云岩中。它是由于基底岩层断开上升,并与下第三系生油岩对接,接纳了第三系生成的油、气而形成的。任丘油田的发现,是中国石油地质工作者长期探索的结果,对类似的盆地的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后,在济阳、辽河等坳陷,也相继找到了一批同类型的油田。
通过大量的勘探实践,人们进一步发现渤海湾盆地区内的油田往往不是简单的断块油藏群体,而是由不同层系、不同类型的油藏在凹陷的特定部位组成不同的复式油、气聚集带。这认识上的深化,为石油勘探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在长期实践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在渤海湾地区先后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任丘、中原等一批油田,已形成一个大油区,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和原油生产规模,相当于一个大庆油田。
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的10多年,是我国发现油、气田最多的一个时期。除渤海湾地区外,还先后在湖北江汉盆地发现王场等一批油田,在陕甘宁地区发现马岭等一批油田,在苏北盆地发现真武等一批油田,在豫西南的南襄盆地发现双河等一批油田。在此期间,四川盆地的找气工作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继川东南发现威远等一批气田之后,在川东发现了卧龙河气田,川西北发现了中坝气田。这些众多油、气田的发现过程,就是大庆、华北会战经验广泛运用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标志着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勘探理论和实践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