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和文字都是思维的外衣-打破西方语言学

吉课程 2024-03-02 10:18:14

          施诺威   我曾经说过要想搞清语言文字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打破那个宏伟的看似严密的建筑。所有的体系一当你进入,都会会牢牢地被它的逻辑所控制不能自拔。语言学也是一样。

  从网上看可以说几乎所以学过(西方)语言学的学者、教授都认为文字只是对语音的记载。彭老师认为:施 先生 强调 文字 和 语音 同等 对待 是 违背 语言 规律 的。如果 说 语音 是 语言 的 皮肤,文字 只是 外在 的 衣服。关于阿拉伯数字对于它的认知理解是依靠视觉外形还是要借助语音中介?沈老就认为数字的文字符号跟有声语词联系在一起,没有别的办法。的确它们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视读时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确实有待商榷。  如下:  这是什么?        狗       这是狗。      Zhè shì gou 。     狗 和 gou3 ,所表达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  汉字“狗”当初造字时,应该是一个形声字,但汉字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即使是形声字,选用音部的时候也很讲究,两部相合构成的汉字正好象狗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就是象形的,像一个抽象的狗。通过学习后我们不仅知道了它代表狗这种动物,还明确它发gou3这个音。当我们再看到这个字时就自然想起了动物狗和它的语音名称gou3。  音文“gou3”就完全是记录语音了,虽然gou3也形成了外形,但读它时显然是先明确音,而后明其意。或者两者是同时进行的。  因此我们视读汉字狗 和 音文gou3 形和音都在大脑中进行反应,是不是一样的还有待商榷。而只懂拼音文的人们是很难理解汉文的独特之处的,所以西方得出那样的结论是不足为奇的,而懂汉文的人会发现不同之处。 文字的发展顺着两条不同的路在走——我们先来看汉文的发展,以“牛”为例:

    形变化:

变化:  

  变化: 

成为现代汉字:       牛    汉字是顺着物体在大脑中的形不断简化几何化而形成的,它对应的始终是物体在人脑中的形。它的读音却随各语言区的不同自行对应物体名称。汉语普通话为niú。  (以上汉字的发展仅仅是从文字的演变上展示的,要想从东方文字的发展史上讲,还需考古学家的大力考古与努力——西方已考200多年了,但可以肯定汉字的出生很不简单!)

拼音文的发展

  拼音文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书写人名、地名时逐步产生的。(以埃及一线为例)  埃及图画文:通过画来表达思维,法老的名字用鱼和鱼叉的图形表示,读如n'r+mr (纳尔迈)。

  埃及图像文:目前称为圣书体。

古老的拼音字母:相当于汉语的声部 但和假名、拼音类似。

 图像文=拼音+意符:

  埃及文字圣书体(吾称图像文)是一种特殊的音意文字,去掉意符就是拼音文。它是松散的组合,不像汉字形成紧密的整体。  …… …… ……  腓尼基字母

  (谁有腓尼基字母同埃及圣书体、僧书体、西奈字母的对比表)  到了腓尼基字母请参照下图看字母文字的发展:

  西方文字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新的原始的野蛮的民族兴起而取代原有的民族和文化。这种取代频率很高,文化不具有稳定性,但简单的东西很快被新兴的民族所使用。(注)由于资料和时间仓促,本人学识有限,有错误的地方请各位多多指正和修改。本帖只表示一个大致动向。[ 本帖最后由 施诺威 于 2009-8-21 18:13 编辑 ]   西方语言总认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其实是一大误区。    前面讲了:  汉字是顺着物体在大脑中的形不断简化几何化而形成的,它对应的始终是物体在人脑中的形。它的读音却随各语言区的不同自行对应物体名称。汉语普通话为niú。  ——不要小看这句话,人的大脑到底是怎样思维的,实际上它的核心是人不断累积的事和物的情景在人大脑中运行的结果,它的真正载体是万物的形及其运行的情景,语音只不过是其外表也。  如:一说到抽象的“狗”,我们的大脑中马上就会出现狗的形象(多半都是一种你熟悉的狗的主要轮廓)。

  这说明我们的大脑主要是通过形及其情景在思考,对于更抽象的概念,往往是情景的集合,而语音只是充当了它的外壳,内在的不是语音,这点一定要注意,不然就以为是语音在思维,而进入误区。 语音和文字都是思维的外衣

  语音是通过音波对应思维的成果,并且不断累积应用思维的成果。  文字是通过外形对应思维的成果,并将这一成果累积和传之久远。  在同一语言区里,语音和文字对应的思维成果是一致。因此从文字出现的那天,文字和语音就相互影响,最后达到形影(音)不离,让人误以为一个是另一个的影子。  文字从最初的只保留思维的意义到逐步涵盖思维对应的语音,使形、义、音三者达到统一。 ----------------------------------------------------------- 5000年前的纳尔迈石板,还有早一点的苏美尔的石板文字,以及阿兹特克人文字,还有沙巴文都不是书写语言的。  另外汉文也有这一特点:如以下的文字意义是通过语音的载体来思维的吗?显然是通过文字来思维的。1、赵元任《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2、杨富森<<于瑜与余欲渔遇雨>>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 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   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0 阅读:0